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结束青春期的那一刻

①我有个朋友,相当爱旅行,曾在国外读书时背包走欧洲,提前预订最便宜的机票,换机时在机场过夜,入住青年旅馆。她毕业回国后,工作之余仍然保持背包客的旅行习惯。某次去东南亚时,她住的旅馆在喧闹的市场内,深夜回旅馆时要路过人满为患的街道。那些人见到外国单身女游客,兴奋地吹着口哨,拥至她身边。她跌跌撞撞地回到了旅馆,决定以后再也不住这么廉价和地段不好的旅馆。就在那一刻,她想:自己漫长的青春期终于结束了。

②她告诉我这个故事后,我立刻回想自己的青春期是何时结束的。在我身上好像没有出现过这种明显的“终于结束了”的时刻——难道我的青春期仍未结束?我揽镜自照,告诫自己做人要诚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青春期的结束期就是最激烈的“断奶”期,毕竟婴孩时懵懂无知,虽哭喊得厉害,心理上的激荡却必定不如青春期结束时来得猛烈。

③那我的青春期到底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细细想来,若真有那么一刻,应该是在我阅读《傅雷家书》的时候,书中是翻译家傅雷和儿子傅聪的上百封家信。在读书前,我听无数人推介过此书,说好得不得了。我初读时却满是怀疑,不就是本家长里短的书信集嘛。

④书中的确是一些生活里的琐事。傅聪性急,傅雷教他如何与人相处,告诫他说话一定要注意态度、语气、姿势、声音大小,不然你本好意,对方却因你态度不佳而生反感,岂不浪费;傅聪与女友分手,伤心欲绝,傅雷也写信劝慰:“单单执着于当年一段美妙的梦境,希望这梦境将来会成为现实,那么我警告你,你可能会遇到悲剧的……歌德的太太克里斯丁纳是一个极庸俗的女子,但歌德的艺术成就是靠了和平宁静的夫妻生活促成的。过去的罗曼史让它成为我们一个美丽的回忆,作为一个终生怀念的梦,我认为这是最明哲的办法。老是自苦只会消耗自己的精力,对谁都没有裨益。”

⑤读书过半,我觉得傅家的家教真好,父亲细腻地教导孩子如何与他人和世界相处。当时我不知道,在读到后半部分时,我的青春期就要结束了。书中傅聪出国留学,怀揣远大理想,有时疏于给父母写信,傅雷写信责怪:“你若同情天下人,何不从自己的父母开始呢?”

⑥正是在这句话中,我结束了自己的青春期。人长大是从和解开始,我先和父母和解。这只是我的个人经验,并非真理。我暗自揣测,每个人在青春期结束时都要学习和解。青春期之前,你是你,世界是世界,你的快乐和悲伤与世界无关,而青春期结束之后,你会学着与世界相处。

⑦当时我刚大学毕业,住在广州为工作与感情焦虑,整日不出房门。我住在员村二横路的“握手楼”里,电话信号不好。某日打电话回家,妈妈问为什么上午打不通我的电话,最近在做什么?我一时哽咽说不出话来,自己苦恼颇多,不知如何开口,只问她最近如何,家里是否还好,说着说着我的语调渐变,鼻塞严重,声音嗡嗡,我努力克制着不哭。我妈像是听出我的声音不对,便假意问我是不是感冒了,我顺水推舟说是的,不让彼此因为哭泣而尴尬。她着急地叮嘱我记得吃药打针,最后匆匆挂了电话。我想她是听不得我痛苦,所以干脆屏蔽掉我的信息。

⑧挂了电话后,我独自在房内为自己让千里之外的父母徒添苦恼感到羞愧。我想那就是我青春期结束的时刻。这一刻,青春期无声“断奶”。与任何人一样,青春期结束后,我不再住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是开始在世界上寻找自己的位置。

⑨有人说青春是一笔财富,它意味着你拥有最无忧无虑的时节。我不这么看。我觉得青春像一种残疾,你对世界无能为力,而世界对你也残酷不堪。我并不清楚青春期过后人会遭遇什么,只是想着在“断奶”的那一刻所体会到的阵痛、遗憾和收获,大概会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

⑩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像我一样觉得:太好了,它终于过去了。

1.说说文章题目“结束青春期的那一刻”的作用。

2.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各指什么?

(1)就在那一刻,她想:自己漫长的青春期终于结束了。

(2)这一刻,青春期无声“断奶”。

3.请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青春期的结束期就是最激烈的“断奶”期,毕竟婴孩时懵懂无知,虽哭喊得厉害,心理上的激荡却必定不如青春期结束时来得猛烈。

4.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该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5.请你写出青春期发生的最难忘的经历。(不少于80字)

 

答案:
1.示例:①概括文章的内容。②点明文章的中心。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④是文章的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答任意两点) 2.(1)“那一刻”指朋友去东南亚旅行,深夜跌跌撞撞回旅馆受惊吓后决定以后再不住廉价和地段不好旅馆的时刻。 (2)“这一刻”指“我”大学毕业住在广州“握手楼”与妈妈通话挂电话后,独自在房内为自己让千里之外的父母徒添苦恼感到羞愧的时刻。 3.示例: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将“青春期的结束期”比作“最激烈的‘断奶’期”,形象生动写出了青春期结束时告别叛逆、自负性格所带来的震撼。同时将两次“断奶”期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告别青春期在心理上的激荡更加强烈。青春期结束,自己开始长大成熟。 4.示例: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法。内容上:傅雷的话给自己内心带来的震撼,升华情感。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傅雷的话,开启下文青春期结束后,自己学会与父母、与世界相处的相关内容。照应标题,点明中心,深化主旨。(任答一点即可) 5.语言通顺,叙事清楚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的作用一般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线索作用,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提示文章主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等。 本文“结束青春期”的话题,贯穿文章,所以它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本文中“我”由朋友的经历反思自己“结束青春期”的经历和体会,起到了概括内容,点明中心的作用;同时这个题目也会吸引读者的好奇心,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 2. 本题考查信息查找能力。作答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找到答案区域并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即可。 (1)“那一刻”的含义由第1段“某次去东南亚时……她跌跌撞撞地回到了旅馆,决定以后再也不住这么廉价和地段不好的旅馆。就在那一刻,她想:自己漫长的青春期终于结束了”可知,是指“指朋友去东南亚旅行,深夜跌跌撞撞回旅馆受惊吓后决定以后再不住廉价和地段不好旅馆的时刻”。 (2)“这一刻”的含义由第7段和第8段“挂了电话后,我独自在房内为自己让千里之外的父母徒添苦恼感到羞愧。我想那就是我青春期结束的时刻。这一刻,青春期无声‘断奶’”指“‘我’大学毕业住在广州‘握手楼’与妈妈通话挂电话后,独自在房内为自己让千里之外的父母徒添苦恼感到羞愧的时刻”。 3.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方法一般为“角度+内容+情感”。解答时要先明确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内容和其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春期的结束期”比作“最激烈的‘断奶’期”,写出了大多数人青春期结束时的震撼,告别了青春期就是告别叛逆和自负性格,开始长大成熟;同时把青春期的“断奶”期和婴孩时的“断奶”期进行对比,突出了青春期在心理上的激荡比婴孩时更加强烈。 4. 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和段落的作用。解答这类题型应该弄清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要从内容、结构等方面来作答。 由第5段傅雷的话引出自己对“和解”的看法,所以第6段用的议论的表达方式。 内容上,傅雷的话使“我”结束了自己的青春期,学会了和父母“和解”,起到了升华情感的作用。 结构上,本段是过渡段,承接第5段傅雷的话,引出第7、8段“我”结束了自己的青春期后,学会了和父母“和解”;第9段“我”学会和世界相处的内容。同时,本段“结束了自己的青春期”与题目照应,并点明中心,深化主旨。 5.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示例:因为成绩有一科不好,告诉妈妈,自己考得很好,班内前三名。因为平时这科的成绩相对就差,妈妈半信半疑。我说是老师告诉我的,妈妈就去给老师打电话核实,我这才清醒了过来,知道纸肯定是包不住火的,顿时我又后悔又后怕。果然妈妈打完电话后大发雷霆,把我扎扎实实地收拾了一顿。这感觉犹如一场噩梦,让我终身难忘。妈妈虽然很生气,但还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人应该诚实,不能用欺骗来达到目的,善良、诚实、勇敢、坚强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妈妈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也坚定了我诚实的决心。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王维钧

①提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似乎永远离不开吃这个话题。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在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我们都能找到一个代表性的食物,这不由得让人认为,中国的节日就是舌尖上的节日。而事实上,这种节日饮食习俗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息息相关,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二则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

②首先谈谈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后被演绎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一般的老百姓而言,后两者似乎遥不可及,因此只能做好前面两件事。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吃饱吃好则是“齐家”重要的一环。

③中国人有很强的团圆情结。节日期间的饮食活动,是展示团圆情结的主要方式之一。聚餐时一般喜欢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圆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情感交流的媒介。人们相互敬酒、相互夹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证的美德。

④接下来要说的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只有在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才是主角。从先秦开始,中国的饭菜结构就是以谷物为主。其中饭是主食,而菜的作用是下饭,即助饭下咽。之所以需要菜助饭下咽,是因为主食单调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将它吃下去。这样的饭菜结构便使中国烹饪的首要目标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不断地翻新花色。但是,这种精心的烹饪并非是每一天都有的,一方面是因为食物长久以来较匮乏,直到明清时期马铃薯、番薯得到大规模种植后,人们的温饱问题才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是人手不够,当时生产力不高,导致需要下地劳作的人很多。因此把精心烹饪食物放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就显得非常自然。在节日里,每家每户都休养生息,准备一桌好吃的饭菜来犒劳为家庭辛勤劳作的人们。

⑤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义。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与节气时令、气候变化有关。在这些节日,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进补被看成是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相信在春节饮椒柏酒和屠苏酒,可以用来预防时疫;同时还吃由葱、蒜等辛辣蔬菜组合而成的五辛盘,用于预防流感。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周,喝雄黄酒可以辟邪、除疫。重阳节喝茱萸酒可以起到御寒的效果。

⑥同时,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将特色的食物作为贡品祭祀给神灵,表达虔诚的心情;而剩下的食物,则让全家人分享。由于祭品往往都是平时吃不到的,所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往往可以大饱口福。比如月饼最初用于祭祀月亮,后来渐渐成为中秋的传统食品。

⑦一种文化的出现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最初表现,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在这片中华大地上生活方式的表现。传统节日通过杯盏碰撞出我们对团圆的向往,通过食物激活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2.第⑤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下面这则材料放在哪一段中合适?请简述理由。

现在,人们常把农历时十二月称为“腊月”,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有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与岁时之祭祀有关。古代把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作“腊”。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至今过年民谚里还有“二十六,去割肉”的说法,肉其实最初都是联子祭祀声明的,后来渐渐变成了节日必备的菜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先生怒,欲亲赍付还。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竞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赖人解救。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急行至京,试期已届矣,仓皇投卷,竞得中试,状元及第。

(选自《罗伦还镯》,有删改)

注:①孝廉:“举人”的别称。②给:充足。③赍:以物送人。④投缳:上吊自杀。⑤届: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孝廉赴会试

(2)竞至其家 

(3)夫疑妻有私

(4)急行

2.下列选项中,与“仆于途中拾一金镯”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大道之行也》)

B.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

(2)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4.结合罗伦的言行,简要分析他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