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汪忠玉自幼喜爱绘画,那国色天香的牡丹,在他的笔下     ,花团拥簇,竞相开放,鲜艳欲滴。

②税收优惠政策纠错不能     ,而是要留出缓冲空间,让企业形成新的预期,经济形成新的平衡。

③蜀绣针法讲究,具有     、气韵连贯的艺术效果,这得益于疏朗的构图、清秀细密的纹样和优雅尊贵的审美韵味等。

A.蹴而就    一气呵成    一挥而就        B.挥而就    一气呵成    一蹴而就

C.挥而就    一蹴而就    一气呵成        D.气呵成    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答案:
C 【解析】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完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绘画很快就完成了。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也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一蹴而就”指一下子完成,符合②句语境,这就排除了A.B两项;“一挥而就”指绘画快,符合①句语境;③句中的“气韵连贯”与“一气呵成”语境相符。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我为何写作

 

  二十多年前,我是一名牙科医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上手握钢钳,每天拔牙长达八个小时。

    在我们中国的过去,牙医是属于跑江湖一类的,通常和理发的或者修鞋的为伍。这样的牙医都是独自一人,不需要助手,和修鞋匠一样挑着一副担子游走四方。

    我是他们的继承者。虽然我在属于国家的医院里工作,但是我的前辈们没有一个来自医学院。我所在的医院以拔牙为主,只有二十来人,前来治病的人都把我们的医院叫成“牙齿店”,很少有人认为我们是一家医院。与牙科医生这个现在已经知识分子化的职业相比,我觉得自己其实是一名店员。

    我就是那时候开始写作的。我在“牙齿店”干了五年,观看了数以万计的张开的嘴巴,我感到无聊至极,我倒是知道了世界上什么地方最没有风景,就是在嘴巴里。当时,我经常站在临街的窗前,看到在文化馆工作的人整日在大街上游手好闲地走来走去,心里十分羡慕。于是我决定写作,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进入文化馆。当时进入文化馆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学会作曲;二是学会绘画;三就是写作。对我来说,作曲和绘画太难了,而写作只要认识汉字就行,我只能写作了。

    在1983年11月的一个下午,我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长途电话,一家文学杂志让我去北京修改我的小说。当我从北京改完小说回家时,我才知道我们小小的县城轰动了,我是我们县里历史上第一个去北京改稿的人。我们县里的官员认为我是一个人才,将我调进了文化馆。’

    这几年很多外国朋友问我,为什么要放弃富有的牙医工作去从事贫穷的写作?他们不知道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做一名医生不会比一名工人富有。所以我放弃牙医工作去文化馆上班,没有任何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压力,我幸福得差不多要从睡梦里笑醒,因为在文化馆里我得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自由自在和幸福。到了1993年,我觉得能够用写作养活自己时,我就辞去了这份世界上最自由的工作,定居北京,开始更自由的生活。

    现在,我已经有二十年的写作历史了。二十年的漫漫长夜和那些晴朗或者阴沉的白昼过去之后,我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写作了。写作唤醒了我生活中无数的欲望,我的写作使它们聚集到了一起,在虚构的现实里成为合法。二十年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写作已经建立了现实经历之外的一条人生道路,它和我现实的人生之路同时出发,并肩而行,有时交叉到了一起,有时又天各一方。因此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这样的话——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当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欲望在虚构生活里纷纷得到实现时,我就会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来。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时,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于是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贫乏时,我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

    我知道阅读别人的作品会影响自己,后来发现自己写下的人物也会影响我的人生态度。写作确实会改变一个人,会将一个刚强的人变得眼泪汪汪,会将一个果断的人变得犹豫不决,会将一个勇敢的人变得胆小怕事,最后就是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作家。我这样说并不是为了贬低写作,恰恰是为了说明文学或者说写作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当作家变得越来越警觉的时候,他的心灵也会经常感到柔弱无援。他会发现自己深陷其中的世界与四周的现实若即若离,而且还会格格不入。然后他就发现自己已经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准则,他感到自己的灵魂具有了无孔不入的本领,他的内心已经变得异常丰富。这样的丰富就是来自于长时间的写作,来自于身体肌肉衰退后的警觉和智慧的茁壮成长,而且这丰富总是容易受到伤害。

    二十年来我一直生活在文学里,生活在那些转瞬即逝的意象和活生生的对白里,生活在那些妙不可言同时又真实可信的描写里……生活在很多伟大作家的叙述里,也生活在自己的叙述里。我相信文学是由那些柔弱同时又是无比丰富和敏感的心灵创造的,让我们心领神会和激动失眠,让我们远隔千里仍然互相热爱,让我们生离死别后还是互相热爱。

相关链接

    余华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余华以他的批判题材出名,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余华曾是一名牙科医生,但因为牙医通常要与理发的、修鞋的为伍,挑着担子游走四方,余华便萌生了弃医从文的念头。

B.余华从北京修改小说回去后,县里的官员认为余华是一个人才,将他调进文化馆工作,这称得上是余华的一种机遇。   

C.文化馆的工作是余华梦寐以求的,他认为这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工作,所以他一直在文化馆工作了很久才辞职。

D.“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欲望在虚构生活里纷纷得到实现”,说明余华沉迷于文学的虚构世界,不愿回到现实生活中。

E.本文采用传主自述的方法作,并没有对传主的写作经历和精神品质进行介绍,而是侧重写了传主对写作的感悟。

2.余华为什么决定写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3.余华为什么说“自己已经无法离开写作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二十年来余华一直生活在文学中,对于文学余华有哪些独特的个人感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黄昏里的男孩(节选)

余华

    此刻,有一个名叫孙福的人正坐在秋天的中午里,守着一个堆满水果的摊位。明亮的阳光照耀着他,使他年过五十的眼睛眯了起来。他的双手搁在膝盖上,于是身体就垂在手臂上了。他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显得灰蒙蒙,就像前面的道路。这是一条宽阔的道路,从远方伸过来,经过了他的身旁以后,又伸向了远方。他在这里已经坐了三年了,在这个长途汽车经常停靠的地方,以贩卖水果为生。一辆汽车从他身旁驶了过去,卷起的尘土像是来到的黑夜一样笼罩着他,接着他和他的水果又像是黎明似的重新出现了。

    他看到一个男孩站在了前面,在那一片尘土过去之后,他看到了这个男孩,黑亮的眼睛正注视着他。他看着对面的男孩,这个穿着很脏衣服的男孩,把一只手放在他的水果上。他去看男孩的手,指甲又黑又长,指甲碰到了一只红彤彤的苹果,他的手就举起来挥了挥,像是驱赶苍蝇一样,他说:

  “走开。”

  男孩缩回了自己黑乎乎的手,身体摇晃了一下后,走开了。男孩慢慢地向前走去,他的两条手臂闲荡着,他的头颅在瘦小的身体上面显得很大。

    这时候有几个人向水果摊走过来,孙福收回了自己的目光,不再去看那个离去的男孩。那几个人走到孙福的对面,隔着水果问他:

    “苹果怎么卖……香蕉多少钱一斤……”

    孙福站了起来,拿起秤杆,为他们称苹果和香蕉,又从他们手中接过钱。然后他重新坐下来,重新将双手搁在膝盖上,接着他又看到了刚才的男孩。男孩回来了。这一次男孩没有站在孙福的对面,而是站在一旁,他黑亮的眼睛注视着孙福的苹果和香蕉。孙福也看着他,男孩看了一会儿水果后,抬起头来看孙福了,他对孙福说:

    “我饿了。”

    孙福看着他没有说话,男孩继续说:

    “我饿了。”

   孙福听到了清脆的声音,他看着这个很脏的男孩,皱着眉说:

    “走开。”

    男孩的身体似乎抖动了一下,孙福响亮的声音又响起:

    “走开。”

    男孩吓了一跳,他的身体迟疑不决地摇晃了几下,然后两条腿挪动了。孙福不再去看他,他的眼睛去注视前面的道路,他看到一辆长途客车停在了道路的另一边,车里的人站了起来。透过车窗玻璃,他看到很多肩膀挤到了一起,向着车门移动,过了一会儿,车上的人从客车的两端流了出来。这时,孙福转过脸来,他看到刚才那个男孩正在飞快地跑。他看着男孩,心想男孩为什么跑,他看到了男孩甩动的手,男孩甩动的右手里正抓着什么,正抓着一个很圆的东西,他看清楚了,男孩手里抓着的是一只苹果。于是孙福站了起来,向着男孩跑去的方向追赶。孙福喊叫了起来:

   “抓小偷!抓住前面的小偷……”

    这时候已经是下午,男孩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逃跑,他听到了后面的喊叫,他回头望去,看到追来的孙福。他拼命向前跑,他气喘吁吁,两腿发软,他觉得自己快要跑不动了。他再次回头望去,看到挥舞着手喊叫的孙福,他知道孙福就要追上他了,于是他站住了脚,转过身来仰起脸呼哧呼哧地喘气。他喘着气看着追来的孙福,当孙福追到他面前时,他将苹果举到了嘴里,使劲地咬了一口。

    追上来的孙福挥手打去,打掉了男孩手里的苹果,还打在了男孩的脸上,男孩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倒在地上的男孩双手抱住自己的头,嘴里使劲地咀嚼起来。孙福听到了他咀嚼的声音,就抓住他的衣领把他提了起来。衣领被捏紧后,男孩没法咀嚼了,他瞪圆了眼睛,嘴里的苹果在两腮鼓了出来。孙福一只手抓住他的衣领,另一只手去卡他的脖子。孙福向他喊叫:

    “吐出来!吐出来!”

    很多人围了上来,孙福对他们说:

    “他还想吃下去!他偷了我的苹果,咬了我的苹果,他还想吃下去!”

    然后孙福挥手给了男孩一巴掌,向他喊道:

    “你给我吐出来!”

    男孩紧闭鼓起的嘴,孙福又去卡他的脖子:

    “吐出来!”

    男孩的嘴张了开来,孙福看到了他嘴里已经咬碎的苹果,就让卡住他脖子的手使了使劲儿。孙福看到他的眼睛瞪圆了。有一个人对孙福说:“孙福,你看他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你会把他卡死的。”

    “活该。”孙福说,“卡死了也活该。”

    然后孙福松开卡住男孩的手,指着苍天说道:

    “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小偷……吐出来!”

    男孩开始将嘴里的苹果吐出来,一点一点地吐了出来,就像是挤牙膏似的,男孩将咬碎的苹果吐在了自己胸前的衣服上。男孩的嘴闭上后,孙福又用手将他的嘴掰开,蹲下身体往里面看了看后说:

    “还有,还没有吐干净。”

    于是男孩继续往外吐,吐出来的全是唾沫,唾沫里夹杂着一些苹果屑。男孩不停地吐着,吐到最后只有干巴巴的声音,连唾沫都没有了。这时候孙福才说:

    “别吐啦。”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首段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这与后文的悲惨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刺痛了读者的心。

B.男孩起初用脏手去触摸孙福的苹果时,已经表现出了偷盗心理和侥幸心理,而后来的“我饿了”则表现了他乞讨的心理。

C.男孩偷到苹果后,“拼命向前跑,他气喘吁吁,两腿发软”说明他内心十分恐慌,也间接地表现了他饥肠辘辘,身体虚弱。

D.这篇小说主要以记叙、描写为主,辅以抒情和议论,作者以极其冷峻的笔调揭露了人性的丑陋与阴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之感。

E.男孩和孙福身上都展现了人性的弱点,映射不良的社会现状,也蕴含着作者对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的忧虑,这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孙福的形象特征。

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孙福抓到男孩后,一直逼他把吃到嘴里的苹果吐出来,这个过程有很多人在围观,却只有一个人劝说孙福。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张衮,字洪龙,上谷沮阳人也。衮初为郡五官掾,纯厚笃实,好学,有文才。太祖为代王,选为左长史。

    从太祖征蠕蠕。蠕蠕遁走,追之五六百里。诸部帅因衮言于太祖日:“今贼远粮尽,不宜深入,请速还军。”太祖令衮问诸部帅,若杀副马,足三日食否。皆言足也。太祖乃倍道追之,及于广漠赤地南床山下,大破之。既而太祖问衮:“卿曹外人知我前问三日粮意乎?”对曰:“皆莫知也。”太祖日:“此易知耳。蠕蠕奔走数日,畜产之余,至水必留。计其道程,三日足及。轻骑卒至,出其不意,彼必惊散,其势然矣。”衮以太祖言出告部帅,成日:“圣策长远,非愚近所及也。”

    衮常参大谋,决策帏幄,太祖器之,礼遇优厚。衮每告人日:“昔乐毅杖策于燕昭,公达委身于魏武,盖命世难可期,千载不易遇。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夫遭风云之会不建腾跃之功者非人豪也。”遂策名委质,竭诚伏事。

    皇始初,迁给事黄门侍郎。太祖南伐,师次中山。衮言于太祖日:“宝凭三世之资,城池之固,虽皇威震赫,势必擒殄,然穷兵极武,非王者所宜。昔郦生一说,田横

委质;鲁连飞书,聊将授首。臣诚德非古人,略无奇策,仰凭灵威,庶必有感。”太祖从之。衮遗宝书,喻以成败。宝见书大惧,遂奔和龙。既克中山,听入八议,拜衮奋武将军、幽州刺史,赐爵临渭侯。衮清俭寡欲,劝课农桑,百姓安之。

   天兴初,征还京师。衮遇创业之始,以有才谟见任,率心奉上,不顾嫌疑。太祖曾问南州人于衮。衮与卢溥州里,数谈荐之。又衮未尝与崔逞相见,闻风称美。及中山平,卢溥聚党为逆,崔逞答书不允,并乖本言,故忿之。

    衮年过七十,阖门守静,手执经书,刊定乖失,爱好人物,善诱无倦,士类以此高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夫遭风云之/会不建腾跃之功者/非人豪也

B.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夫遭风云之会/不建腾跃之功者/非人豪也

C.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夫遭风云之/会不建腾跃之功者/非人豪也

D.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夫遭风云之会/不建腾跃之功者/非人豪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副马,骑兵部队中备乘之马。

B.帏幄,原指在室内悬挂的帐幕、帷幔,又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还指天子决策之处或将帅的幕府、军帐。

C.委质,古时始仕,必先书其名于策,委死之质于君,表示必死之节,忠于国君,本文指“送上质子”。

D.农桑,本指种地与养蚕,后来泛指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就是限制农业生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衮能够沟通上下关系。他跟随太祖征伐蠕蠕时,在各部头领和太祖之间起到了沟通的作用,太祖日夜追击,在南床山下把蠕蠕打得大败。

B.张衮深受太祖器重,忠于太祖。他时常参与大事谋划,在幕帐中决策,太祖器重他,礼遇优厚。他时常向别人说太祖的好处,并竭尽诚心侍奉太祖。

C.张衮能洞悉时局。他任给事黄门侍郎时,向太祖建议以武力镇压慕容宝,太祖听从他的建议,他写信给慕容宝,慕容宝见信后大为恐惧,逃到和龙。

D.张衮过了七十岁,还能校定经书错误,喜爱提拔人,不知疲倦地诱导别人,士人因此推重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蠕蠕奔走数日,畜产之余,至水必留。计其道程,三日足及。

(2)衮遇创业之始,以有才谟见任,率心奉上,不顾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