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首页  

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基本内容,思想变革启导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

材料二  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1903年,蔡元培在《绍兴教育会之关系》一文中,尊黄宗羲为“东方卢梭”。

(2)黄宗羲和卢梭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两种思想在历史进程中各自产生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文池《思想的灵光》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特点。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答案:
(1)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②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③阶级关系: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④文化:私学兴起,“学在民间”,学术逐渐下移。 (2)主张:黄宗羲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卢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或社会契約思想) 作用:黄宗羲,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卢梭等人的学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推翻封建专制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 (3)特点: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形成,带中西文化融合的特色。 原因: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或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或答向西方学习)。 【解析】 (1)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文化、阶级关系等角度展开分析。从政治上看,当时周王室实力衰微,分封制逐步走向崩溃,诸侯间的争霸战争不断,这为学术的繁荣提供了思考的支点;从经济上看,这一时期井田制逐步被封建土地所有制所取代,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这为学术的繁荣奠定了物质的基础;从文化上看,这一时期学术的繁荣是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的必然结果;从阶级关系上看,这一时期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士”阶层变得非常活跃和受重用,也正是这些人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2)主张: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而卢梭则提出了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主张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大的反响,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近代,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抨击,使其成为近代思想家反专制的思想武器;卢梭的作用则直接在当时得以体现,它的学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推翻封建专制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 (3)特点:由材料“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可知,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形成,带中西文化融合的特色。 原因:结合材料及所学可从给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展开分析。由材料“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可知,先进的中国人的不断探索是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观原因;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是这一特点形成的客观原因。  
推荐试题

15世纪以来,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材料二  1851年马克思在一篇《国际述评》说:“成千上万的英美船只开到中国,这个国家很快就为不列颠和美国廉价工业品所充斥,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中国工业经不住机器的竞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英国之间贸易往来状况,并从英国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  梁启超在1923年2月发表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了

(3)中国为融入世界市场,针对在“器物上感觉不足”,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材料四  二战以后,为了争夺市场,各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①组织参与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②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③积极参与世界性统一市场内的竞争。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三种方式中的具体措施。

 


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主法制建设。民主法制、自由平等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以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为例,指出其“本源精神”是什么。

材料二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政府的所有权力,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民大众;由胜任官职的人执政,任期有一定限制。”

(2)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体现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大众的?为防止个人专权该宪法是怎样规定的?体现出什么原则?

材料三  《临时约法》违背了孙中山的建国理念和同盟会的革命方略。辛亥前,孙一直主张革命成功后实行美国政体,《组织大纲》集权于总统完全符合他的意愿。“革命方略”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宪政……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综观民初政情,《临时约法》成了总统与内阁、政府与议会、中央与地方、军事与民政诸多冲突的根源,最终导致孙袁决裂、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其后,南北混战,武夫称雄,《临时约法》,终成废纸。

——《<临时约法>为什么会成为废纸》

(3)结合材料三,分析为什么说“《临时约法》违背了孙中山的建国理念”?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根据材料四指出“五四宪法”在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和宪法所体现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