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 首页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于是项王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罪也。今日固决死,愿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 “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 “天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 “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 “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此项王也。”项王乃日: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若德”乃自刎而死。

1.对下列旬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               壁:驻扎

  B.骑能者百余人耳           属:隶属

  C.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     向:脸朝着,面向,朝向

  D.项王身十余创             被: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于是项王上马骑              ②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B.①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②不忍杀之,赐公

  C.①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罪也    ②天亡我,我何渡为

  D.①愿诸君快战                  ②吾若德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东城,部下剩下二十八骑。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持短兵器与汉军接战,斩二将,杀数十百人,叱退汉军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江,最后自刎而死。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常能听到“人文精神缺失”的叹息与无奈。

    所谓人文精神,在我看来,是指人类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比如我们常说的科学精神、体育精神、民主精神、爱国精神、社会公平与平等的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等等,这些精神确保人能自由、幸福且有尊严地活着,有利于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人文精神的固有准则、特别是传统的价值观正遭遇到颠覆性的冲击,诸多迷惘和困惑摆在社会和个人面前。面对物欲横行与享乐盛行,我们却手无寸铁,无能为力――重建我们的人文精神迫在眉睫。重建不是推倒重建,而是面对当代社会现实的重新构建,做到有所坚持,有所担当。

    要重建,根底在教育。或者说,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

    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一个人所要完成的不只是知识性的系统的学业,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全而有益于社会的必备的素质――这个素质的核心是精神,即人文精神。具体到个人,它表现在追求、信念、道德、气质和修养等各个方面。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任何知识如果只有专业目标,没有人类高尚的追求目标和文明准则,非但不能造福社会,往往还会助纣为虐,化为灾难。反过来,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

    当今中国的大学正在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人文教育,如开设人文讲堂、建立各种艺术组织与文化中心、开展校内外济困扶危的公益活动、招募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等等,旨在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关切社会难点、加强心灵修养与审美素养,同时深化校园里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围。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已经渐渐看到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这都是十分积极的现象。

人文精神是人类创造的另一个太阳――照亮自己和照亮未来。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让人文精神的光辉继续照耀我们前进。

1.从原文看,下列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文精神公认为指人类应当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

B.人文精神包括科学、民主精神与平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等。

C.人文精神可以确保一个人能自由、幸福并且有尊严地活着。

D.人文精神既有利于个人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2.下列对当今中国大学实施人文教育的意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人文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扩大自己的精神视野,关注社会难点问题。

B.实施人文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身上不可或缺的心灵修养与审美素养。

C.实施人文教育可以深化大学校园里应该有的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围。

D.实施人文教育可以使各所大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得到同步发展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重建人文精神,就是要推倒原有的人文精神,面对当代社会现实重新构建新型的人文精神。

B.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拥有健全而有益于社会的必备的素质,而这个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C.自觉而良好的人文教育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

D.当今中国大学正在尝试多种人文教育方式,如开设人文讲堂等,这是一种十分积极的现象。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摘自《读者》,有删减) 

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 知道“谢霆锋”的人越来越多,知道“雷锋”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比尔·盖茨”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保尔·柯察金”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就要发(918)”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九一八”的人越来越少。

材料二:(摘自“语文轩”学生例文)

平安夜,同学们手捧苹果东奔西走相送时,有谁还会想起大年三十的鞭炮?情人节,情侣们怀抱玫瑰开怀说笑时,有谁还会记得牛郎织女的动人传说?文化周里,学者们争先恐后评论《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时,有谁能领悟八大山人那白眼秃鹫的深邃?

 

可任选一则材料,也可结合两则材料来构思立意。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结合语境,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上恰当句子,要求所写的句子与上下文能组成排比句。

我们的祖国已走过了六十个春秋。六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六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                                          ;六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                         ,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祖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明天!

 

 下面这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

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欣喜地告诉您:“新世纪中国”网站创办五周年了。让我们弹冠相庆吧。为纪念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贵网站从即日起到6月7日开展以“‘新世纪中国’与我”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要求这五年来与网站共同成长的各位网友撰文投稿,恳请希望得到您的鼎力相助。对您的拙作,我们将聘请知名作家认真评选。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5)将              改为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上海世博会会徽呈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体现了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②形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三口之家

③也可抽象概括为“你、我、他”的全人类

④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⑤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

A. ②③④⑤①   B.②⑤①③④  C.⑤①②③④ D.④⑤②③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据统计,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高达140多万人,创下2001年以来最高纪录。面对弥漫全国的考研,教育界人士指出,这充分反映了毕业生对就业压力激增的忧虑。

B.大学毕业后去农村应聘村官的人当中,多数人希望能在建设新农村这一大环境中找到施展才华、创立事业、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

   C.“中学校长推荐制”是北京大学在2010年即将推行的一种自主招生政策,目的为进一步推进自主招生改革,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D.透过每年一度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以及被评选出的风云人物,我们不仅可以预见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和走向,而且能解读出本年度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网友认为,袁贵仁曾任“中学教师”的经历难能可贵。而这位昔日的中学教师,如今的教育部部长,也确实如网友所愿,对中国义务教育的病灶了如指掌

B.随着“抑制甲流口罩”事件的处罚结果出炉,始作俑者被处以罚款后,一场关于“抗甲流口罩”的闹剧终于在一片喧嚣中落幕。

C.就发掘传主新史料方面,《透视钱钟书》这本书乏善可陈,所用材料跟以往钱传如出一辙,顶多也就做了一些轻重选择。

D.今年中国楼市可谓热闹非凡,从上海的“楼脆脆”,到成都的“楼歪歪”,再到湖北的“楼高高”,楼市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钱学森的遗产(节选)

 

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已然殒世,但是,在历史的天空中,钱学森必将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颗明星——就像那颗距离地球大约2.23亿公里的“钱学森星”一样,长久闪耀在苍穹。

  在中国,钱学森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科学精神,那就是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好奇与探索,不为自己设置任何禁区。钱学森身后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而只有完整全面地理解钱学森,才能体味他对中国的真正价值。

他所创建和领导的航天事业,让他的祖国能够发射导弹,把卫星送上天,从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到迅速拥有了强大防御能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来说,钱学森的功绩似乎如何解读都不为过。

  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1950年以后,他在美国麦卡锡运动泛滥成灾,自己受到无端指控,行动自由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而且被吊销了国防部的通行证,无法再继续参与机密军事科技研究的情况下,为了转移美方的注意力,他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并最终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在他回国之后,“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为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20世纪80年代初,他把对工程控制论的理论探索,和组织指挥“两弹一星”等重大科研工程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了由系统工程、系统学、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等理论组成的“系统科学”思想。至此,这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似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万能钥匙,他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的路线,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

  钱学森开始审视中医,他写道,“我并不是一个中医,但我认为传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它是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所以中医的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他同时又认为:中医理论是事实和臆想以及猜测的混合,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不能说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或者说,中医是“前科学”,即尚待进入科学技术体系的知识。他甚至在1981年《自然杂志》第4 卷第7 期题为《开展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一文中提出:气功、中医理论和人体特异功能孕育着人体科学最根本的道理,不是神秘的,而是同现代科学技术最前沿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而它们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研究课题。

  1958年3月1日,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的文章,此文被视为钱学森对建筑与城市研究的肇始。及至20世纪90年代初,钱学森公开提出:要发扬中国园林建筑,特别是皇帝的大规模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钱称之为“山水城市”。在钱学森的倡议下,1993年2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山水城市座谈会”,钱学森在为此次大会寄来的书面发言《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中说,“山水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山水城市不该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吗?”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观”总能被应用到不同领域而推出新的理论。比如,他和年轻学者张沁文于1980 年提出了农业系统工程理论,用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的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这个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

尽管让他的同胞最为他自豪的,还是他那些最为“宏大”的作品 ——震天动地的导弹、划过苍穹的卫星,但理解钱学森,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钱老走完了他的近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他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我们只有完整全面地理解钱学森,才能真正体味他对中国的重要价值。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为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B. 这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终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万能钥匙——“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

C.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的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

D. 中医理论是事实和臆想以及猜测的混合,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E.气功、中医理论和人体特异功能孕育着人体科学最根本的道理,它们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研究课题。

(2)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语言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钱学森给后人留下了怎样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请简要概括。

 

(4)文中说:“尽管让他的同胞最为他自豪的,还是他那些最为‘宏大’的作品 ——震天动地的导弹、划过苍穹的卫星,但理解钱学森,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8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结构全篇。选材独特,结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B.文章中画线句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这是一位很难得的青年,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所以录取了他。

E.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①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②细节描写生动细致。③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2).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4).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结合小说反映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35887/35971) 首页 上一页 35882 35883 35884 35885 35886 35887 35888 35889 35890 35891 35892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