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 首页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君之谓欤?或曰:“造辟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令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以诚信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辑自《圣宋文选》、《宋文鉴》、《南丰文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魏郑公之,喜遭其时           徒:人

B.不知天下之得失                 渐:逐渐

C.夫《春秋》之所以讳者,也        恶:厌恶

D.以诚信己,而事其君              持:要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君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B.是启其怠忌矣。                     得过过。

C.其书可见也。                       沛公言报项王。

D.岂爱君之谓欤?                      贤不及孔子。

3.下面四组各两句能够分别从正反两面说明“诤谏”必须君臣配合才有效的一组是

A.①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以然也。

②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

B.①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

②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C.①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

②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D.①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②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本文立意明确,态度鲜明。赞扬了魏郑公以诚信持己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崇高品德,并肯定了诤谏书存的重要意义。

B.本文内容充实,选材典型,正反论述,辩证说理。在赞扬魏郑公的同时,还肯定了伊尹、周公,他们都因敢于诤谏而成为良相,名垂后世;而对桀、纣、幽、厉、始皇等不能纳谏进行了批判,还对唐太宗晚年因魏征去世不再纳谏而导致“辽东之败”深表遗憾。

C.本文结构严密,层层深入,前呼后应,浑然一体。以太宗从谏、郑公好谏起始,以颂郑公之贤作结,中间旁征博引,以史实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把诤谏之事载入史册所产生的积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D.本文的语言在表达上以晓畅、平易为主体,却又处处不失错落变化,毫无经学家古奥之气。文中使用了不少疑问句和反问句,又有长短句的交错使用, 句式的多变使文章产生了一种很强的音律感,读起来抑扬顿挫。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以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8小题。

中新网1月14日电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今日在京举办“社科院2009年公共考古论坛”,最近引发国内外热议的曹操墓在安阳被发现成为论坛的主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目前确认曹操墓的西门豹祠和鲁潜墓志等仍然存疑,对曹操墓虽然可以“根据考古研究的方法,初步断定”,但这“不是最终的结论,目前还不能盖棺认定”。

安阳县西高穴“曹魏高陵”发掘主持人潘伟斌在论坛上列出了包括年代、规模、尸骨、文物、文献等九大确认证据后,有人对确认曹操墓位置的西门豹祠的断代和战国时候的西门豹祠到底是不是一个提出了疑问。专家指出,有的学者可以以西门豹祠作为一个坐标,但是我想把它作为一个科学的、非常精准的坐标,需要在进一步的考古工作之后判断它的时代,这样比较稳妥。

,王巍表示,西门豹祠、鲁潜墓都是曹操墓被发现的线索,“但是我们实际上挖掘这个东西,或者认定,或者对这个墓主人推断的时候,这些不是主要的证据,是一些参考。”

他认为,首先这个墓葬的规模、年代、形制的特点以及等级,尤其是魏武王名字、铭刻的出土,这是关键性的证据。有的时候学者为了证明我这个学说是科学的,就把主要的证据、一些参考的线索都罗列起来了,并列起来了,让人感觉到好象这当中就有一个问题,比如鲁潜墓,我们知道墓志在那出土,但是墓没有发现,这样的话这个论据就不可靠了,我觉得主要的证据不是这些,这些可以作为参考。但是实际上距离邺城的方位,西30里,这是一个文献很关键的证据。当然西或者西南,已经经过讨论。所以鲁潜的墓志也好,西门豹祠不是直接的证据,而且对这些的工作,比如确定它的年代,还有待今后来做。

另外,有学者提问,从考古的角度确定西高穴是曹操墓确实提出了一些有力的证据。但是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说,好象有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比如魏书,曹操的夫人死的时候,应当是70岁,明确记载了和曹操合葬高陵,据专家介绍,现在发现两具女性的遗骸,年龄最大的是50多岁,和70岁差距还是比较大。另外,现在还不能有力地说明到底是同穴还是并穴。如果是并穴的话应该是在旁边,紧跟着就有他夫人的墓,如果发掘出来以后,能够确认是有70岁女性的遗骸,我觉得确认曹操墓的根据就更充分了。我不知道专家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对此,王巍说,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我们认为这个墓葬很可能是曹操的高陵。“很多记者都问我,这是不是最后结论?我觉得最后结论的提出不是现在。比如今后,第一,旁边的1号墓要充分的发掘,1号墓、2号墓出土的遗物,包括形制、人骨等等进行详细的比较,包括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的全面应用,来测试、分析,包括对那些陶器的整理,因为陶器是我们断定年代非常重要的标志,甚至二三十年在陶器上都会有变化,这次发掘之后,还没有时间研究。包括研究文献。那个时候应该由汉魏的考古专家,包括在座的几位,包括其他没有来的,包括历史文献学的,那个时候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的研究,最后得出一个专家认定的意见。”

他强调说,这个意见不是国家文物局颁布,应该是这些专家提出一个最后的结论性的意见。现在距离那个结论的意见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是已经引起社会这么大的关注了,我们根据目前的资料,根据考古研究的方法,初步断定,或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意见,我们觉得是值得重视的。“现有资料是很有利于他们提出这个观点的,但不是最终的结论。目前还不能盖棺认定。”他说。

1.本文第三段开头的“对此”中“此”指的是(    )

A.目前确认曹操墓的西门豹祠和鲁潜墓志等仍然存疑。

B.潘伟斌在论坛上列出的包括年代、规模、尸骨、文物、文献等九大确认证据。

C.有人对确认曹操墓位置的西门豹祠的断代和战国时候的西门豹祠到底是不是一个提出了疑问。

D.为推断墓主是不是曹操而把西门豹祠作为一个科学的、非常精准的坐标。

2.不能作为王巍推断墓主人是不是曹操的证据的一项是(    )

A.墓葬的中尸骨、文物、文献等九大确认证据。

B.墓葬的规模、年代、形制的特点以及等级,尤其是魏武王名字、铭刻。

C.墓葬距离邺城西面30里。

D.现在发现的两具女性的遗骸,如果是在曹操墓旁边并能够确认是有70岁女性的遗骸。

3.以下对文章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社科院2009年公共考古论坛”的主题是在安阳被发现曹操墓。

B.王巍表示,目前曹操墓和西门豹祠以及鲁潜墓志等仍然存疑。

C.王巍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认为这个墓葬很可能是曹操的高陵。但他又说还不是最后结论。

D.王巍强调有关安阳县西高穴“曹魏高陵”是不是曹操墓的最后定论应该由多方面的专家共同来做出。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语文老师常说:学语文靠积累,靠循序渐进,靠“眼到、手到、心到”。

B.亲情是什么?当你们在一起时,它是欢乐,当你们分离时,它是辗转,是梦,是泪,是杜鹃啼血!

C.几年前,郭德纲憋了一肚子气的相声作品“我要上春晚”,把春晚讽刺得体无完肤。

D.都市闲人,在雨后的斜桥里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说:“唉,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听起来似乎简单,可要做到它,就并非一件容易事。

B.截至目前,包括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颁布了旨在减少排放的具体措施,各汽车巨头都明确表示将提升在新技术方面的投入和研发力度。

C.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将于3月8日下午2:30在南昌市广场新华书店举行温艳霞《围屋里的女人》签名售书活动。届时,除了得到温艳霞现场签名售书外,还将现场演绎《围屋里的女人》的精彩片段。

D.我校校合唱团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合唱团同学的合唱水平迅速提高,终于在2010年全国合唱比赛获得金奖。

 

 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我能看见东西的第二天,我将伴着曙色起床,去看一看那由黑色变成白天的激动人心的奇观。我将怀着敬畏的心情去观赏那光色的变幻莫测,正是在这变换中太阳唤醒了大地。

B.如果索福瑞愿意童叟无欺地公布收视率,周立波肯定是央视最想“做掉”的那个人。

C.想起十几年前,每到国庆节晚上,我们院子里总是十室九空,原因是大家都去广场看焰火晚会去了。

D.汉奸李某,抗战开始时就向日寇暗送秋波,后来干脆卖身投靠,公开做了日寇走狗。

 

 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嗑碰   渲泄   录像机   拾人牙慧   纷至踏来

B.备至   缉拿   明信片   招聘启示   自做自受

C.燥热   蛰伏   钓鱼竿   义气用事   沧海一粟

D.观瞻   秸秆   元宵节   黔驴计穷   稗官野史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友/望    果/田    记/弹枪    玉/柳人家

B.板/露    苗/鸭蹼    冠冕/心病    福掌而谈

C.商/宫阙    越    掇/往上蹿    射/万头

D.工/雇佣    雄    刀/梁山    琐甲归田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以下3题。

“积”之为弊

杨于泽

    如今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时兴的就是让问题堆积下去,堆积成“大事”,便集中力量大张旗鼓办之。比如集中拆除城市违章建筑、集中销毁假冒伪劣、集中“打拐”、集中侦破大案要案,这些无不贯穿着“集中”的思想。

    问题开始时当然是不大的,故而是不被重视的。待到问题积累成堆,小事变大,就像寿星头上那团赘肉,一旦过于沉重,有关部门就着急起来,必欲除之而后快。除掉后,便又心不在焉,岂知赘肉可能重新生长。如此反复,形成对一刀割除的“路径依赖”。单身汉是喜欢积累问题的,未洗的衣袜塞满墙角席底。孤家寡人一个,既没有父母约束,也没有妻儿监督,不必对任何人负责,我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这是一种拖延战术,借此逃避每天的责任,图个清闲自在。到了万不得已之时,就来一次“大扫除”,这个周期,可能长达一个月甚至更长。    

    有些职能部门跟单身汉半斤八两,民众想解决问题,就得等待问题堆积如山,就得等待时机成熟。我们这里有些人,今天的事最好拖到明天。平时做事的,无人喝彩,甚至出了麻烦;平时不做事的,“集中”精力忙“大事”,领导重视,场面壮观。平时做事的可能被淘汰出局了,平时不做事的锦绣前程指日可待。

这样地积累问题。不是亟须祛除的积弊吗?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1.试分析文中“路径依赖”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积’之为弊”产生的原因有哪些?(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说理方法上颇具特色,试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红楼梦>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有人戏称“奇谋”为“掉包计”,试写出“奇谋”的具体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实秋评价哈姆雷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试从“悲剧”和“多思想”两个层面分析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呐喊·明天》通过寡妇单四嫂子含辛茹苦抚养独子阿毛结果却痛失独子的故事,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B.郭沫若在《女神·炉中煤》中用“活埋在地底多年”的煤比喻长期深深地埋藏在心里的爱国感情,这种感情到了“五四”时期才从心里奔放出来,像煤一样“重见天光”。

C.《边城》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以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D.《三国演义》中,马谡刚愎自用,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再加上蜀军兵将俱被调遣在外,西城空虚。为对付司马懿率领的魏军,诸葛亮策划了一场“空城计”。

    E.《老人与海》中马诺林告诉桑地亚哥以后和他一起出海,一方面显示出他在老人的英雄气概的感召下走向了成熟,同时也使失败中的老人感到了一丝的欢乐与希望。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35884/35971) 首页 上一页 35879 35880 35881 35882 35883 35884 35885 35886 35887 35888 35889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