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 首页  

 [s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赤壁怀古》)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3)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柳永《望海潮》)

(4)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6)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s1]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2题

南柯子·忆旧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s1] 这首词的上阙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2.[s2]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你的依据分别是什么?(5分)

 

 

 

 

 


 [s1]9.

 [s2]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5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s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              忧:担心,担忧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              游:交往

    C.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弄翰:写文章

    D.汉中之言,无一不者              酬:实现

2.[s2]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3分)                     (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3.[s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敬慕之情。

4.[s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2)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5.[s5] 用斜线(/)给下面的划线文言文断句。

宋人好附会名重之人, :“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今就二人所用之典,证二人生平所读之书,颇不为多,班班可考;亦从不自注此句出何书,用何典。昌黎尤好生造字句,正难其自我作古,吐词为经。他人学之,便觉不妥耳。

——袁枚《随园诗话》

称 韩 文 杜 诗 无 一 字 没 来 历 不 知 此 二 人 之 所 以 独 绝 千 古 者 转 妙 在 没 来 历 元 微 之 称 少 陵 云 怜 渠 直 道 当 时 事 不 着 心 源 傍 古 人 昌 黎 云:

 


 [s1]4.

 [s2]5.

 [s3]6.

 [s4]7.

 [s5]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3题。

“博弈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的一种理论。“博弈”这一说法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博弈论多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娓娓道来,并不乏味。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假设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赃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后进行审讯。检察官给出如下条件:

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五年刑。   

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在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选择坦白交代这一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最短的监禁,但前提是同伙抵赖,这显然比自己抵赖坐十年牢要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十年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五年。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一年刑)就不会出现。

在这个“囚徒困境”中,每个局中人选择了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的策略构成了一个最优的策略组合,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这种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构成的战略组合,被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 也叫“纳什均衡”①。

“纳什均衡”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一条真理: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贸易、国防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博弈双方在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导致对各方都最不利的结局,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公共资源开发利用中屡见不鲜。因此,博弈论不仅仅存在于数学的运筹学中,也正在经济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注】①纳什:世界著名博弈学大师。

1.[s1]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博弈论研究的是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采取策略。

   B.博弈论是研究棋弈、扑克这类对抗性质问题的一种理论,也是研究“囚徒困境”中陷入两难选择的策略问题的一门科学。

   C.“纳什均衡”是每个局中人自己选择的最优策略,是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

   D.“纳什均衡”由所有局中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从实质上说,“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2.[s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两位嫌疑犯陷入“囚徒困境”原因的一项是             (    )

   A.两个囚犯处于隔离的情况而无法串供。

   B.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

   C.检察官给出了一个特定的条件。

   D.两个囚犯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3.[s3] 下列关于“纳什均衡”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实力相当、棋风相似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彼此争赢,他们下出的变化多端的棋局,是一个“纳什均衡”。

B.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最终政府加强污染管制,企业采取低污染策略,使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互相平衡,从而进入“纳什均衡”。

C.每年的五一、国庆都是商家盈利的黄金周,为了在七天长假里取得可观的收益,商家们无不使出浑身解数,降价促销甚至亏本销售,不惜打出“跳楼价”,“血本甩卖”的字眼。价格大战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D.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择。X国试图对Y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Y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提高关税。谁都没有捞到好处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s1]1.

 [s2]2.

 [s3]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不少于800字。

    有一个皇帝想整修京城里的一座寺庙,便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希望能够把寺庙整修得美丽而庄严。很快,就有两组人员被找来了,皇帝说三天后来看效果。工匠一组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种颜色的颜料,又要了很多的工具。而和尚这一组,却只要了一些抹布和水桶。三天后,皇帝首先查看的是工匠们所装饰的寺庙,只见这座寺庙五颜六色,工艺也非常精巧,皇帝满意地点点头。接着,皇帝又转头看和尚整修的寺庙,只看了一眼就愣住了:寺庙非常干净,里面所有的物体都显出了它们原来的颜色,而它们光泽的表面就像镜子一样,反射出外界的光彩——天上的云,地上的树,以及对面五颜六色的寺庙——外界的一切,都变成了它美丽色彩的一部分,而这座寺庙只是宁静地接受这一切。皇帝被这种庄严深深打动了。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地球一小时”起初只是一项号召悉尼居民关灯的活动,后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之一。“地球一小时”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

    今年全球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个城市共同创造了这个美丽的“黑暗时刻”。

    然而,伴随“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展开,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不断。有人认为,熄灯一小时是一场“秀”,实际意义不大。

    那么对于这个活动,你有何看法呢?请谈谈你的想法,80字左右。

 

 

 

 

 

 

 

 

 有一位著名歌手,将在某一大型晚会上演唱《我的中国心》,请从以下三场晚会中任选一场,为主持人写一段报幕词,引出《我的中国心》。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文艺晚会

    ②文艺界为玉树地震赈灾义演

    ③庆祝“五四”青年节文艺晚会

    选择(只填序号):

 

 

 

 

 

 

 

 

 

 

 

 

 

 

 

 

 

 

 

 

 

 

 

 

 

 

 

 

 

 

 

 

 

 

 

 

 

 

 

 

 

 

 

 

 

 

 

 

 

 

 

 

 

 

 

 

 

 

 

 

 

 

    下面请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将下面的长句改写为4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使句意更清楚,行文更流畅。

    以“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为主题的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政府、国务院文化部承办的我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

    ①

    ②

    ③

    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柴达木看山

马卡丹

    自小生长在山村,日夕与山厮磨,山中四时景致看得都有些麻木了,山的千姿百态也再难引起新奇感。这些年随俗从众走东岳、西岳、黄山、武夷,那些名山奇景在我眼中,也不过就是石奇一点,峰险一点,松怪一点。可再奇再险再怪,古人今人那些佳词丽句早就将其囊括无遗了,反倒是比喻和想象往往比山本身更让人着迷。

    但到柴达木看山却是例外。

    山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像是一群半大的孩子,像如今营养过剩胖得有些规模的独生子女,蹲着坐着,似乎再也挪不动步子,等着你去搀起来,拍拍屁股,拍拍尘土,再撒上一会娇。可仔细一瞧,不对了,胖则胖矣,却无肉,山的表皮不见草木,不见泥土,只突着嶙峋而敦实的骨骼,那是壮士!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力拔山兮气盖世”,不知道纵横秦末的楚霸王项羽,是不是也这副壮墩墩的模样?

    山似乎停住步,不再向我靠拢,只是一一端立着,任我以举重运动员的挑剔眼神,从它们身边缓缓经过。说实话,对它们,开初我是没怎么放在眼中的,那么矮,似乎还有些木头木脑,它不就是东邻老李家那愣小子吗?它不就是西邻老张家那胖妞吗?不过人不可貌相,山也不可貌相,愣小子胖妞后来成了硕士、博士不是让我大吃一惊吗?平心静气想这山,矮虽矮矣,可要论海拔高度,泰山、华山、黄山、庐山,一干名山其实统统只在它屁股下。它其实高耸于群山之上,却又不给你那种高不可近的感觉,这才见胸怀呀!如果你是它,尾巴不早翘到天上了?这样想着,看那愣小子看那胖妞的眼神,不觉多了几分敬意。

    怀着敬意看这山,越看越看出了名堂。一墩一墩的山,粗看寻常,可无数墩的集合,汇成一列一列,逶迤连绵直到天的尽头,这寻常可就成了不凡,成了壮观。而细看这每一列每一墩,那充满骨感的山体,尽都是那样的五彩灿然。赤、赭、黄、白、黑,这五彩尽都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不靠草木的披挂,不靠泥土的涂抹,本自天然。那种嶙峋,那种奇峭,它给你的那种无以言传的震撼,真是让人觉得天地有大美呀!它像什么,什么都不像,什么都不是,就是美,让你呆若木鸡的美。任何比喻其实都是蹩脚的呀,你不禁想起适才把它们比做愣小子胖妞,比做举重选手,比做……多么的浅薄啊!真正的大美是无法比喻的,是无需与任何具象相似的,独特就是美,原初的震撼就是美!

    我想起我的为文来了,为什么总在前人今人的文章中讨生活呢?为什么总在那里探求为文的格式呢?为什么总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寻寻觅觅呢?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没有了心灵与自然的交流,怎么可能心有灵犀,又怎么可能发现独特的美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醉眼看山的时候,想必早已敞开肺腑,把一颗心交给了众鸟,交给了孤云。若不是融入自然,他会厌的,山也会厌的。

    其实,所有的山都是看不厌的,只要你的心不再屏蔽。

    哦,相看两不厌,柴达木的山!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忐忑:我看山可以不厌,可山看我呢?

1.从全文看,柴达木的山有哪些特点?请分条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写东岳、西岳、黄山、武夷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忐忑:我看山可以不厌,可山看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描写柴达木山时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并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将名篇中的名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二选一)(5分)

   (1)明道德之广崇,                                      。(司马迁《屈原列传》)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                 ,                  ”表现了洞庭湖的浩瀚壮美。

仓廪实则知礼节,                        。        (《管子·牧民》)

   (2)                ,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杜甫在《蜀相》中用“                                      ”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

故不登高山,                 ;不临深溪,                 。(《荀子·劝学》)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35705/35971) 首页 上一页 35700 35701 35702 35703 35704 35705 35706 35707 35708 35709 35710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