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 首页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②她从巴颜喀拉山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浩瀚  的大海。③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土地上。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生长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  ,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之为“中华”。现在,“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立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出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居住的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以及许多图案精荚的彩色陶器。这些地下出土的资料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被人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身旁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黄河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4分)  

2.文中加点的词“相传”和“之一”用语准确有分寸,请简要说明。(6分)

 

 

阅读《三峡》一文,回答下列各题(15分)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思(4分)

①自非亭干夜分             ②或王命急宣             

③属引凄异             ④略无阙处               

2.下面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

C、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4.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4分)

理由1:                                               

原句:                                                       

理由2:                                                    

原句:                                                        

 

名句默写(选填十处即可)(10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

(2) 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4)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_________________。

(5)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使至塞上》中表现出“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写景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 _________                 ,                          

(8)《使至塞上》中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9)青少年是学习知识、增长才华的最佳时期。汉乐府民歌《长歌行》里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青少年时代不努力,到老只能悲伤叹息了。

 

听说(10分)

1.听写。(请注意听,用正楷字或行楷字在田字格里规范、工整地书写。2分)

2.听一则关于“莆仙戏”的介绍,完成下面题目(4分)

(1) 莆仙戏原名                            

(2)不少道士的法事活动所积淀的                           也为莆仙戏所吸收。另外,莆仙戏也从               戏中吸收大量表演艺术。

3.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音乐,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老师叫醒他说:“你听的是《摇篮曲》吗?”学生面带愧色,却不失幽默地自我解嘲道:“         ”。(4分)

(1)老师的言外之意是:                                                     

                                                            

(2)如果你是那位学生,你解嘲的话是:                                   

                                                            

 

作文(50分)

呵护中有温情,呵护中有智慧,呵护中有境界。我们在呵护中成长,成长的我们也将呵护传递……  请以“呵护”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感情真挚,不得抄袭。(2)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儿子的鱼》(10分)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鱼网向那孩子走去。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鱼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整体感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2分) 

    拉锯战→        →与鱼周旋→          → 捕鱼成功

2.品析语言: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描写,请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两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2分)

   我来赏析(  )处:

   我来赏析(  )处:

3.问题探究:

   ⑴小说以“儿子的鱼”为标题有什么含义?(2分)

   我的理解:

   ⑵你认为小说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位男孩?(2分)

   我的分析:

4.生活体验:生活中,你捕到过自己的“鱼”吗?请写出你“捕鱼”的经历和感受。(2分)

   我的经历:

   我的感受:

 

背影 (11分)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的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还是(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顾(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真)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⑦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自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本文共4次描写背影,描写最详细的是哪一次?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2分)

答:                                                                         

2.本文共4次描写作者流泪,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作者4次流泪的原因。(2分)

第一次是          之泪,     第二次是          之泪,

第三次是          之泪,     第四次是          之泪  

3.“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4.“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5.文中父子分别时,“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过经历过类似的情景?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从这“回头”中感受到了什么。(3分)

                                                                               

                                                                               

                              

 

草书大王 (6分)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 并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ɡ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________      ②使侄录之    ________

③索笔疾书            ____    __     ④执所书问曰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译文:                                                  

(2)丞相熟视久之, 并不自识

译文:                                                  

 

 

爱莲说 ( 14分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⑴、陶后鲜有闻(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⑷、亭亭净植(     )    ⑸、宜乎众矣(     )       ⑹、花之君子者也(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4.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2分)

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重庆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2分)

 

一家青少年研究所进行一项调查活动,分别对日本、美国和中国大陆的中学生进行“受你尊敬的人物”的问卷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的统计表。(空白处内容已删除)(5分)

6ec8aac122bd4f6e

(1)    从这份调查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请你写出两条合理化建议。(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24075/24158) 首页 上一页 24070 24071 24072 24073 24074 24075 24076 24077 24078 24079 24080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