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 首页  

选出作家作品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现代作家—《济南的冬天》 

B.白居易—唐代诗人—《钱塘湖春行》

C.流沙河—现代诗人—《理想》       

D.沈复—清代文学家—《童趣》

 

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划线字注音。

头晕目xuàn(   )   yí(   )然自得    苦心孤yì(    ) 

无边无yín(    )    蓄(    )        反(      )    

浑身数(    )       (    )红

 

请把下列句子抄写在田字格内,看谁写得规范、整洁、美观。

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作文(50分)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有快乐的、幸福的、痛苦的、难忘的、遗憾的、后悔的……是这些事让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收获了成长的喜悦。请以“那一天,我很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作文;(2)书写要工整,尽量不要涂改;(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4)字数500字以上。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8分)

    (1)作文课。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2)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3)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4)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5)老师说,性别。

    (6)女。大家刷刷写下。

    (7)丢失人年龄。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说,我妈好象42岁了吧。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8)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9)……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10)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好像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倒真的没注意过啊。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可是,好像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

    (11)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像不太像。

    (12)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依据。

    (13)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14)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

    (15)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记住爸爸妈妈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

    (16)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了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作者:孙道荣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事。(2分)

2.作者在第(10)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2分)

3.第(14)段中划线词语“面色凝重”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老师怎样的心情?(2分)

4.如果你就是选文中的同学之一,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出你的妈妈的体貌特征。(2分)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jì)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xiāng)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在甲文横线上填写原文语句。(2分)

    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2分)

    烟(    )    披着(    )    jì(    )儿  xiāng(    )上

3.选段语言非常精美,有许多词语特别富有表现力。请仔细品味下面的句子,根据提示写出你对加点词语的感悟与理解。(4分)

①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笼”字勾画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把“逼”换成“刺”好不好?为什么?)

    ③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静默”这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④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4.课外你肯定积累过许多关于写雨的诗句,请你写出一句。(1分)[如果能多写出一句,可以多加上1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自然五彩斑斓,处处有美景。请你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一下秋天的景色。(不超过50字)(2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10分)

甲文《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俄而雪骤(                 )

(2)撒盐空中差可(              )

(3)相而去(              )   

(4)下车之(                )

2.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的“尊君”和“家君”都是敬辞,前者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B.“元方入门不顾”的“顾”与成语“左顾右盼”中的“顾”意思不相同,前者是“回头看”,后者是“看”的意思。

    C.“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D.“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2分)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甲文用“撤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写出一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2分)

5.你愿意和元方交朋友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2分)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2分)

1.人不知而不(    )

2.死而后(    )

3.士不可以不弘毅(    )

4.项为之(    )

 

名著阅读。(4分)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这时候的科罗西已失去了理智,抄起一个墨水瓶狠狠朝弗朗蒂的脑袋上砸过去。弗朗蒂敏捷地闪到一旁,而墨水瓶正好打在刚进教室的老师的胸脯上。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回各自的座位,个个惊吓得默不做声。脸拉得老长的老师走到讲台前,气呼呼地大声说道:

    “是谁?”没人吱声。

    老师再一次提高嗓门,吼叫道:

    “到底是谁? ”

    见没人答话,卡罗纳向可怜巴巴的科罗西瞥了一眼,猛然站起来,语气果断地说:

    “是我!”

    老师上下打量他一番,又望了望呆若木鸡的其他同学,然后语气平和地说:

“不是你。”

1.以上文段节选自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写的《_____________》,本书的主人公叫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在意大利,这本书是孩子们的必读书。你认为有哪些原因让这部书成为孩子们的必读书?请你用简洁的语句说明。(3分)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23636/24158) 首页 上一页 23631 23632 23633 23634 23635 23636 23637 23638 23639 23640 23641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