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①“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4分
答:
②请从动静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在写景方面的特色。(4分)
答:

 

答案:
1、“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以情语作结,总束全词,抒发了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难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答“伤春女子的幽愁”得1分,其他不给分) 2、词的前五句写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1分)燕过、花落、阑影入波的动感画面,衬托出庭院中帘外的清寂冷落;轻风拂动绿帘、疏雨飘洒绿荷的动态和细声,衬托出庭院中帘内空寂闲静的氛围。(2分)也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寥。(1分)(答“动静结合”且有分析给2分,答“以静衬动”或其他不给分) 【解析】略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孔孟毕竟是两家
宋志坚
孔孟被“硬捏合拢”说,是施蛰存先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仅凭这一点,即可知施先生对古代文史的造诣非同一般。
施蛰存说:“孔孟思想,是一种思想,还是两种思想?天下没有两个思想相同的人,孔孟思想,毕竟还是两家。”(施蛰存《闲话孔子》,原载1991年第1期《随笔》,转引自《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施先生给出的这个答案,是能使人信服的。(施文中说是司马迁捏合了孔孟二家,这一点恐怕是弄错了。)以我之肤浅,也能列举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的若干区别。例如,孔子衡量人的价值的“尺”是爵位,在孔子那边,是以爵位上下定人之尊卑的;孟子衡量人的价值,却有爵、齿、德三把标尺;孔子之“仁”关注的是“礼”,重在束“下”,孟子之“仁”关注的是“民”,重在规“上”;孔子的“四绝”(《论语?子罕篇第九》云:“子有四绝,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偏重天理,而孟子的“四端”(《孟子?公孙丑上》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偏重人性”。仅此三条,便可证实“天下没有两个思想相同的人”,哪怕是被合称为“孔孟之道”的孔与孟也都“自成一家”。
当然,孔子与孟子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其一、他们都“法先王之道”,缺陷是不能与时俱进;其二、他们都“行仁义之化”,缺陷是对“利”的绝对排斥;其三、他们的那一套都不见容于当世,故有“仲尼菜邑陈蔡”而“孟轲困于齐梁”。
孔子与孟子还有一点相同的,就是他们对于“法先王之道,行仁义之化”,都有一种“当仁不让”的使命感。孔子困于匡邑之时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不想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孟子则是在离开齐国的时候对充虞说:“五百年必定有称王天下的人兴起,其间必定有著名于世的贤人。周兴起以来已有七百多年,……上天……如果想安抚治理天下,当今之世除了我还会是谁呢?”两者相比,孔子说得比较含蓄,孟子说得比较直露。但对于孟子来说,这并非狂言。例如,“仁义之化”而为“仁政”,“先王之道”而为“王道”,或许就是他对儒家文化的贡献,至少在《论语》之中,未必能够找出这两个概念。
由此观之,将孔子与孟子都归入儒家,未必有错。但我们现在所要吸取的一个教训是,不能什么事情都只注意合,而不学会分。合的好处是易记,一下子记住了两个“子”,要用时一言以蔽之,仿佛占了大便宜;然而,你真想要了解孔子孟子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那还是要分开剖析才行。既能综合,又能分析,庶几可算得研究。如果只会笼而统之地说个大概,那只能蒙人蒙己罢了。现在有些自称搞国学的,看似无所不通,其实也就知道些笼而统之的“蒙法”,从不肯下功夫深入进去。对这种学问,我们要警惕。
(2010年8月9日《文汇报》)
1.下列不属于“孔孟思想毕竟是两家”的论据的一项是(  )

A.两者衡量人的价值标准不完全相同。

B.他们对于“仁”的理解也不相同。

C.孔子思想偏重天理,孟子思想偏重人性。

D.被合称为“孔孟之道”的孔与孟也都“自成一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捏合了孔孟二家,这个说法是能使人信服的。

B.孔孟都能“法先王之道”,却不能与时俱进。

C.孔孟都能“行仁义之化”,却绝对排斥“利”。

D.他们都有一种“当仁不让”的使命感,却都不见容于当世。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天下没有两个思想相同的人,孔孟毕竟是两家,但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文化,提出“仁政”和“王道”的学说。

B.只有分开剖析,才能了解孔子、孟子的思想和思维方式。

C.做学问要脚踏实地,深入钻研,不能“无所不通”、笼而统之。

D.老子与庄子虽然都是道家巨擘,但他们的思想肯定“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