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①,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注释:①燕丹:战国时燕国的太子丹

(1)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发冲冠”的壮士形象。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句“今日水犹寒"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参考:荆轲双足跨开,站在易水边上,他神情坚毅,目光如炬,高举双拳,迎着寒风高歌(仰天长啸):“风萧萧兮易水寒…...”心中迸发出无限的激愤,头发根根直竖起来…… (注意:能够从手、足、脸、口、眼、头发及心理等多个方面中的4点来描绘慷慨激昂悲壮 的壮士形象【可,头发的描绘不可少)(4分) (2)参考:几百年过去了,易水依旧寒冷,作者依然能够感受到荆轲的悲壮英勇之气;  (2 分)诗人在歌颂荆轲以死酬知己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心中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叟是问 接表达了自己也会以死酬知己,以荆轲精神与友人共勉之意)(2分) 【解析】略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汜南(驻军)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做边邑)

  C.焉用亡郑以陪邻(赔偿)    D.阙秦以利晋(使……减少)

2.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行李之往来        ②今日之事何如?

B.①夜缒而出          ②秦王还柱而走

C.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D.①吾其还也          ②吾令人望其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国在战争中曾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秦联合围攻郑国的直接原因。

  B.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 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C.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地焦急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 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傲横态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但对“退

    秦师”的前因后果做了详细交代。

  D.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 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渐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4.翻译下列句子(9分,每句3分)

①  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论语·季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共9分,每小题3分)

人类进化的启示    .

    由于出土的化石数量有限,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不连续的,所以到目前为止,

我们对人类进化过程的了解,还只是初步的,相当概括的。然而,即使从这个相当粗略的轮廓当中,已经足可以得出一些令人惊叹不已、相当确切的结论和认识。

    首先,可以肯定人类确实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这样一步步地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像圣经上所说的那样,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对于这一点,除了那些狂热的宗教信仰者之外,大概已经没有什么异议。为什么会有一部分猿类能从动物群体中分化出来,最终进化成人呢?这完全是由于气候变化所致。也就是说,气候的变化是人类进化,当然也是其他生物进化的原动力之一。或者说,气候变化正是人类进化的催化剂。在人和猿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巨大的分化,正是因为它们的祖先宁肯跟着热带森林迁移,而我们的祖先却勇敢地从茂密的森林走向了空旷的草地。

    另外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是,人和动物都在进化之中,为什么人类进化得如此之快,而动物进化得却如此之慢呢?其根本的区别在于,动物在接近l O亿年的漫长时期中,是仅仅通过突变和自然淘汰而进化的。而人类在这短短的l400万年的瞬息时刻却发展和演化出了非遗传性的继承和演变系统,即通过独一无二的文化媒介,把知识和传统留给了后代。这完全是由于人类的大脑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要发达得多,因而能有日益增强的对环境的控制力量,例如利用穿兽皮、烤火、住山洞来造小气候以利于自己的生存等。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日益发达的文化,从而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由此可见,人类在控制本身进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仅次于生命的起源。

    然而,有其利也必有其弊,大概正因为人类有了文化媒介可以把信息传递给后代,所以通过本身遗传系统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愈来愈少,例如人生下来不会盖房子,必须要靠后天去学习。总之,动物有许多生存的本领是通过遗传系统直接传递给后代的,而人除了吃喝哭叫之外,绝大部分生存本领却只有靠后天去学习。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大脑愈来愈发达;随着实践的积累,人类的知识愈来愈丰富。由此可见,人类今天所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是在短期内创造出来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如果追根溯源地想一想,这一积累的过程早在1 000多万年以前就开始了,没有那时的

直立行走,怎么会有后来的各种知识?也许,这可以叫做“积累效应"吧。因此,当我们思考

现在的问题时,不应该忘记过去的历史。当我们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成绩时,不应该忘记别人的帮助。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圣经》上说人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问造出来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现在我们一致认为人类是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一步步地进化而来的。

  B.人类必须要靠后天去学习如盖房子一类的事情,根本原因就是人类不能通过本身遗传系统 而只有依赖文化媒介传递信息。

  C.第二段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人类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一步步地进化而来的,

    而不是像《圣经》上所说的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

  D. “气候变化正是人类进化的催化剂”就是说,凡是跟着热带森林迁移的猿类都没有进化 成人,凡是走向了空旷的草地的猿类都进化成了人类。

2.下列关于人类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比人类进化得缓慢的原因是动物仅仅通过突变和自然淘汰而进化,其进化始终是在遗 传性的继承和演变系统范围内进行的。

  B.动物有许多生存的本领是通过遗传系统直接传递给后代的,而人除了吃喝哭叫之外,其他 生存本领却只有靠后天去学习。

  C.人类明白对环境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在这控制过程当中所产生日益 发达的文化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

  D.动物不可能如人类那样能有日益增强的对环境的控制力量,不可能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 的位置。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 “人类确实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这样一步步的进化而来的”就是作者说的“得出相当确切的结论和认识”之一。

  B.人类在不断进化过程中,文化会更加发达,尤其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如基因工程等会使  遗传对人类的进化的影响越来越小。

  C.人类从直立行走开始,就在为我们今天所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开始了知识积累,面 向未来,人类这种知识积累只会越来越丰富。

  D.“当我们思考现在的问题时,不应该忘记过去的历史。当我们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成绩时, 不应该忘记别人的帮助”是启示人应该知恩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