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和艺术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过程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使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是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的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3分)                                   (    )

    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

2.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工作之余还是有可能从事个人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3.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4分)

 

 

 

 

 

答案:
1.B 2.D 3.①权威、社会偏见、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     ②社会(学校)的促进或干涉。     ③个人认识和自觉追求的程度。
推荐试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B.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从。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C.  渔樵于江渚之上。

  D.一一咏,亦足以畅抒幽情。

3.下列句子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因此寄托自己的情怀,而不受自身肉体的束缚

  B.所之既倦——对(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

  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用以抒发内心感慨,人们的这种情趣是一样的

  D.趣舍万殊——(人们)所好所恶,各不相同

 


(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5分)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 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2.与“行李之往来”的“行李”语法现象不同的是:(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之千里者

B. 是寡人之过也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何陋之有

4.翻译句子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