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

 

答案:
    示例一:在黑暗里,书是烛火,读书使迷茫的心灵清醒明澈。     示例二:在荒漠中,爱是绿洲,有爱使寂寞的旅程意趣盎然。     示例三:在忧烦时,音乐是伴侣,欣赏音乐使沉闷的时光有声有色。    (句式:1分,内容1分。句式错一处扣1分,错两处即不给分;语意不连贯,酌情扣分。)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辩。为童子时,尝系鼠熙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予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之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招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俯下,呼曰:“臣不才,愿意思自救。”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捕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xī):嬉戏。  ②瘗(yì):埋藏。  ③窭(jù):贫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行                         濒:临近

    B.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遽京师                         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不能办             卒:步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乎                   不如须臾所学也

    B.遂言甫朝                       当其欣所遇

    C.金公御史为参军                 勇气闻于诸候

    D.听召募                         皆出于此乎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应变营副总兵,然实无捕予甫    ②率皆市中宴人予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谅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颖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常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嵩山,复遇故童子时的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的境界”。人生之初,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的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依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和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和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服“我们”这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识;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予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当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人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生,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这旨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

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

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示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

“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

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

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

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

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