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s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在盐湖城冬奥会上改写了双人花样滑的历史,成为第一对在国际大赛上使用抛四周跳的选手。虽然功败垂成,但他们出色的表现还是赢得观众和裁判的认同。

B.中国女子柔道选手袁华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能做到充耳不闻、心静如水,而一旦发力,就令对手不寒而栗。

C.王蒙的新著《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读着读着,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D.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s1]2.

答案:
 [s1] A 。A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B“充耳不闻”表示存心不听,与句意不符;C“拍案而起”形容愤怒至极;D.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常作灾患、死亡的代名词。  [s1]2.
推荐试题

 [s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片/关   宿仇/星宿   跷/另辟径    可告慰/强人意

B.笔/枕   那/古   候/机报复    犯而不/本课程

C.的/相   防/醒   范/大大样    层叠出/瑕瑜互

D.谓/相   哽/吞   铜/乳未干    擢发难/见不鲜

 


 [s1]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4题。

石蚕

①我往我的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他们叫石蚕。确切的说,他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

②石蚕原本是生长在泥滩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在许多时候,它依附在芦苇的断枝上,随芦苇在水中飘泊。那小鞘就是它的活动房子,也可以说是它旅行时随身带的简易房子。

③这活动房子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精巧的编织艺术品,它的材料是由那种根皮撕成粗细适宜的纤维,然后把这些纤维巧妙地编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小鞘,使它的身体能够恰好藏在里面。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④石蚕的小鞘不但是它的寓所,同时还是它的防御工具。我曾在我的玻璃池塘里看到一幕有趣的战争,鲜明地证实了那个其貌不扬的小鞘的作用。

⑤玻璃池塘的水中原本潜伏着一打水甲虫,它们游泳的姿态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有一天,我无意中撒下两把石蚕,正好被潜在石块旁的水甲虫看见了,它们立刻游到水面上,迅速地抓住了石蚕的小鞘,里面的石蚕感觉到此次攻击来势凶猛,不易抵抗,就想出了金蝉脱壳的妙计,不慌不忙地从小鞘里溜出来,一眨眼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

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直到早已失去了想要得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

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

⑥可怜的水甲虫啊!它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聪明的石蚕早已逃到石底下,重新建造它的新鞘,并将靠着它们在水中任意的遨游了。

⑦这些石蚕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我不由想到了木筏,石蚕的小鞘是不是有木筏那样的结构,或是有类似于浮囊作用的装备,使它们不致于下沉呢?

⑧我将石蚕的小鞘剥去,把它们分别放在水上。结果小鞘和石蚕都往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⑨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着小鞘爬道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的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网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上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致于下沉。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粘附在芦苇枝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上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⑩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11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选自法布尔《昆虫记》,有改动)

1.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的作用。

2.本文介绍的是石蚕,为什么又要写水甲虫?(4分)

3.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简要分析第③段  和第⑤段中划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4.&&

 


 

本题为选作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

满泪水。算算从儿时个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已都想不

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

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

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绝下开蛤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

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

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心父亲在时就有

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

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

都在拉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

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

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

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

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

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

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

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

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

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

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拔奏,悦耳、辉煌、明亮、阴

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

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阿!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助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留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为什么说“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4分)

2.谈谈你对小说标题“你必须作出选择”的理解。

3.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  排情节?(4分)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主题,并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