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5分)

 

(1) ①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 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评价屈原《离骚》含有此意的两句是:

                         ,                          。

③ 弗吉尼亚 .伍尔夫是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她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是:

《                   》。

(2) ① 杜甫《兵车行》中借汉武帝来揭露唐玄宗穷兵黩武,开拓疆土,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的两句诗是:                       ,                   。

② 文学描绘音乐时为了突出音乐效果往往要用到夸张的修辞手法。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来形容洞箫之声的撼人心魄。

③ 我国古代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但直到          的出现才真正进入了成熟阶段。

 

 

 

答案:
 (1)①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② 其称文小而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墙上的斑点》 (2)①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② 舞幽壑之潜蛟,弃孤舟之嫠妇 ③ 唐传奇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3题。

《雪涛阁集》①序

〖明〗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②。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③,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1)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旨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④,何也?”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2)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有删略)

   〖注释〗①《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②鞓(tīng)红鹤翎,指牡丹花中“鞓红”和“鹤翎”等品种,经过改良可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③驺(zōu)子:古代给贵族掌管车马的人。④俳:滑稽,幽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    胜:胜任          B.而不敢自伸其才    伸:施展

   C.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   袭:模仿     D.有以平而传者    传:流传

2.作者说:“诗至此,抑可羞哉。”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感到羞耻的原因的一组

    ① 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

    ②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

    ③ 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

    ④ 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

    ⑤ 一唱亿和,优人驺子,共谈雅道

    ⑥ 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来看,作者没有受到序言体裁的束缚,先是淋漓尽致地阐明自己的文学主张,最后才落笔于文题。

    B.作者在文中先从正面立论,用类比的方式,以美丑的标准随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改变,来指出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

    C.文章最后,作者用创新的文学观评论江进之的诗文创作,既使前文的论证得到进一步印证,又起到照应标题的作用。

 D.作者旗帜鲜明地批评了近代文人的各种复古做法,并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了全面否定。

 

 

4.(1)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然 在 古 亦 有 之 有 以 平 而 传 者 如 睫 在 眼 前 人 不 见 之 类 是 也 有 以 俚 而 传 者 如 一 百 饶 一 下 打 汝 九 十 九 之 类 是 也 有 以 俳 而 传 者 如  迫 窘 诘 曲 几  穷 哉 之类是也。

(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

                                                                             

② 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

 


 

阅读下文,完成第以下3题。

“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灾难发生以后,全国人民捐赠热情如潮。“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灾难袭来,13亿人与灾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再次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坚毅的精神。这次灾难将中国的平民慈善推向高潮。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慈善,似乎是“达官贵人”们的事。确实,慈善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可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尽管有人捐赠5000万元,但也有乞讨老人把讨来的零钱换成整钱捐了105元,还有更多的人自发地从全国各地赶往灾区做志愿者,认领孤儿的热线电话也被打爆……可见,慈善并不是富人的专利。民政部救济司司长王振耀曾说:“中国人的风尚,为何不能用金钱表现?平民慈善不开发,中国的慈善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平民的慈善,是最可贵的慈善。每增加1块钱的慈善支出,对于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来说,它的效用是不一样的。一个家产只有100块钱的穷人,如果他能捐出1%,他就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而一个有数百亿资产的大富翁,即使捐出了一半,谁敢说他就一定比那个穷人更有爱心呢?

从理性角度来看,一个乞丐是绝对不会去施舍的;相同的道理,也只有充分盈余的人才会有能力在经济上去帮助别人。但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慈善作为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尽管受经济规律影响,但同样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有不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可是,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了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显然,从个体来讲,平民捐助的钱并不多,但是,平民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而具有了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也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广大老百姓参与慈善救助活动,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卡耐基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西方人乐善好施源于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在我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认为,义是人的立身之本,精神追求应重于物质追求。不散不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正所谓“行善积德”,对个人而言,这也算是一种价值体现和精神满足了。                          (选自《济南日报》,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是“‘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的依据的一项是

 

    A.“平民慈善”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

    B.“平民慈善”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即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团

结互助、共同进步的高尚思想品质。

C.“平民慈善”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

D.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

2.下列各选项是对“穷人”与“富人”慈善作的比较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穷人的慈善与富人的慈善其边际效用不一样。

B.富人的慈善比穷人的慈善意义更重大,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C.穷人的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体现出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D.不能因为富人的捐助比穷人的多,就说明他们的慈善意义重大,更能体现出爱的价值。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慈善是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

B.不开发平民慈善,中国的慈善只能走向消极,并将成为一句空话。

C.中国平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慈善活动,这反映出中国人越来越理性的财富观念。

D.卡耐基认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西方人的乐善好施体现出其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