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纵 囚 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古文观止·唐宋文》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录:审查
B.及施恩德以临之
临:对付
C.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贼:残害
D.约其自归以就死 约:约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 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
B.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然则何为而可
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
D.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 举类迩而见义远
3.下列各句中作者认可的君王“施恩德”行为的一项是
( )(3分)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
B.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C.大意其必来而纵之
D.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
B.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
C.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D.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给下面的文句断句(4分)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②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答案:
1.C (贼:窥测)
2.D (A.“乃”,表判断“是”;B.“之”,助词,主谓间取独;C.均为表承接的连词,那么、就、便。 D.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表转折的连词,“但是”。)
3.D(“而又纵之而又来”是作者对君王施恩考量所作的合乎情理的推断。)
4.C(君子与小人在难易之间,而没有说小人不可能做到)
【参考译文】
信义在君子间通行,刑罚却是对付小人的。被判处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这种人又是小人中最坏的。宁愿为坚持道义而死,不苟且侥幸活着,把死看得很平常,这种人又是君子中最难得的。
在唐太宗贞观六年,审查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多人,释放他们回家,与他们约定按期自动回牢受死。这是拿君子都难得做到的事,去期待小人中最坏的人一定做到。那些犯人到期果然都自动回牢来,没有一个超过期限的。这真是君子难得做到的事,小人却容易做到。这难道近人常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等到施用恩德去对付他们,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恩德深入人心,迅速改变人的品行,才有象这样的事出现。”我说:“唐太宗之所以做这事,正是为了求得恩德深入人心的好名声。怎知放他们回去,不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牢来希望皇帝免他们的死罪,所以才放他们的呢?又怎知他们被释放回家,不是估计到他们自动回牢来一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所以再回来的呢?如果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回家,那就是皇帝窥测到囚犯的心思。如果是估计到皇帝一会免他们的死罪才自动回来,那就是囚犯窥测到皇帝的意图。我从这件事中,只看到皇帝和犯人互相揣测来成全各人的好名声,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与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如果不是这样,太宗在天下施行恩德,到这次释放犯人的时候已经六年了,不能使小人不去犯极大的罪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犯人不怕死;懂信用,讲义气,这又是讲不通的道理。”
“那么,怎样做才可行呢?”我说:“放了又回来的,照样杀头不予免罪,再放他们回去,他们又回来,就可以知道是皇帝的恩德使得他们这样做的。但是,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放他们回去,又让他们回来,再免他们的死罪,只可偶尔做做,如果经常这样做,那么杀人的都可以不死,这可以成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成为常法的,能称得上是圣人的法典吗?所以尧、舜、夏禹、商汤、周文周武治理天下,一定以合乎人情为根本出发点,不标新立异来自称高明,不违背人情去求得好听的名声。”
5.(1)断句: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2)翻译:①这是拿君子都难得做到的事,去期待小人中最坏的人一定做到。
②怎(哪里)知(道)放他们回去,不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牢来希望皇帝免他们的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