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以下2题。

卖花声·悟世

【元】乔吉

肝肠百练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青灯竹篱茅舍。

1.这首散曲题为《悟世》,请简析作者“悟”到了什么。

 

2.这首曲子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案:
1.看透世事——名利富贵,心灰意冷;安贫乐道,清贫自守。(作者所悟就是曲子的主旨。前后共两方面,意思相符即可。每点2分) 2.比喻,如将肝肠比作百炼的铁石,富贵比作梦境,功名如杯弓蛇影一样虚幻;排比,前三句构成排比;用典,曲中“枕上碟…‘酒中蛇”都是运用典故。(每点2分,答任两点即可)
推荐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江天一传(节选)

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帓首,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馘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已破,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功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嘱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女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吾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  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选自《四库全书》本《尧峰文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下狼兵哗于途                   麾:指挥军队的旗帜

    B.监纪推官                       授:委任

    C.大帅天一甚急                   购:悬赏捉拿

    D.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之       瘗:带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家人怨且叹                     我不死,祸族矣

    B.尤同郡金佥事公事所知           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守御计

    C.以我畏死邪                     我为计,若不如杀我

    D.大呼高皇帝三                   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清兵南下,江南大乱,许多州县望风归附之时,江天一带据守丛山关。

    B.江天一看到徽州抗清事业已经失败,急忙将老母托付于弟弟,然后挺身而出,昂然被捕。

    C.金声劝江天一争取活下来侍奉老母,他的回答,遵循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古训。

    D.江天一被押解天江宁,洪承畴不追究、问罪,但江天一的话让洪承畴不能不杀他。

4.把下列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

        译:                                                                 

   (2)问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

        译:                                                                

   (3)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吾母虑也。”(4分)

        译:                                                                

 


 默写及文学知识填空。

(1)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________________,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4)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晚有儿息。

(6) 请写出下列横线上词人的姓名。

南宋词人,白石①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颃颉者,唯一幼安②耳。近人祖南宋而轻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①白石是指 ­­________________   ②幼安是指________________

(7) 我国有用对联颂名家的习惯,譬如:用“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颂项羽和勾践。那么“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颂的是_________。

(8)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清代作家__________对他的呕心沥血之作创作甘苦的自我感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庭,杖巫遣之。躬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备凶荒。

弘治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历郎中,迁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宁王宸濠索诗文,峻却之。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迁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宝曰:“费多获少,劳民伤财,虑生他变。”卒奏其事。进湖广布政使。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通。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遣校尉数辈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行逮汝。”张彩、曹元自内出,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瑾诛,起巡抚贵州,寻迁户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寻疏请终养归,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世宗即位,起前官,复以母老恳辞。许之,命有司以礼问。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注]宁王宸濠:朱宸濠,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袭封宁王,封于南昌正德十四年起兵反叛,兵败被俘,伏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农桑                         督促                B.卒奏其事          搁置

C.遣校尉数辈宝左顺门    邀请      D.命有司以礼问   问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宝取骨,毁庭                 ②终葬汝先人之兆

B.①杖巫遣之                     ②少者强者夭殁

C.①宝至京,绝不通               ②有志力,而又不随以怠

D.①行计口浇田法,备凶荒         ②臣具表闻,辞不就职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邵宝性格耿直、不附权奸的一组是(    )

①峻却之      ②独无宝迹      ③虑生他变    ④绝不与通    ⑤欲使宝劾之    ⑥勒致仕去

A.①③⑥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邵宝重视教育,在许州知州任上,每月初一亲自到学校为众生员讲课;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安置读书人。

B.邵宝关心民生,重视农事,采取“积散法”等一系列措施防备饥荒发生;他不主张开采处州银矿原因之一,是怕劳民伤财。

C.邵宝极其孝顺,多次请求辞官奉养父母,最后才得到皇上同意;回家之后,自己有病,左手麻痹不仁,还是早晚奉侍在父母身边。

D.邵宝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每当学有所得就写在简册上,取宋代理学家程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意思,取名“日格子”。

 

5.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

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上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辨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的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审美、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烂灿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则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手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给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1.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则指彼此渗透。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洋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2.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哪一种说法与文意不符(    )

A.文学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

B.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因素,产生了以形见理的《老子》一书。

C.史著文学化,出现了“史传文学”。

D.哲学诗意化形成了“诗化哲学”。

3.下列对文章论述主旨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互涵互动的关系。

C.庄子、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