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李密《陈情表》)

君不见                             。人生得意须尽欢,            

(李白《将进酒》)

   (2)过春风十里,             。自胡马窥江去后,                         。

(姜夔《扬州慢》)

其身正,                   ;其身不正,               。(《论语》)

 

答案:
 (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莫使金樽空对月    (2)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不令而行虽令不从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3题。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注】;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

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

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

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

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

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释】染衣:僧衣。意思是出家为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应及诸孙                     度:担心

    B.与季直素                       善:友好

    C.还散骑侍郎                     除:(被)任命

    D.政清静                         尚:崇尚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                        (    )

①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哒殡敛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季直自幼聪慧,颇得祖父赏识,在他五岁母亲去世时,家人将其从寺院中赎回,陶季直抱着母亲,痛哭不止,他悲哀的表情犹如成人,令在场者无不倍感辛酸。

    B.陶季直“及长”为官,无论是担任京城官员,还是出任地方官员,施政都非常推崇“清净”,当地的百姓不仅认为他的施政之举“便民”,而且称誉他任职之处清净和平。

    C.陶季直认为刘秉、袁粲二人都是儒生,他们推翻齐高帝的图谋必败,因此坚决不参与他们的谋反,而日后刘秉、袁粲二人服罪处死的结局也充分验证了陶季直预见的正确性。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两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听闻他事迹的人无不为他的志向感到悲伤,就连梁高祖都慨叹:“梁拥有了天下,竞见不到这个人。”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   

 

 

 

 

   (2)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

 

 

 

 

   (3)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魏晋风度”的书法体征

高长山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思想大解放时代。“魏晋风度”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文化符号而载入史册。就书法而言,正如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一样,魏晋时期的书法也从实用目的性逐渐转化为审美目的性阶段,因而也成了书学自觉的时期。

  汉代的书法可以说是各种书体臻于完备,其基本格调是以实用做出发点,章法规整,追求整齐典雅,用笔严谨,其中所包蕴的苍茫混沌的自然美,成了后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尤其东汉时期书家们渴求从草书的墨迹中获得精神快感,认识到了书法可以体现人的品格与风节,并得到魏晋士人的继承和弘扬。

魏晋士人面对社会动乱,作出了“全身远害”的政治性退避,从而把精力投注到书法艺术上来,从对书法的爱恋中寻觅人生的归宿和寄托。在许多文人士子的笔下,书法已不再是信手随意的书写,而提升到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文化的境界。与汉代书法比较而言,一种真正抒情的“纯”书法成熟了。

“魏晋风度”在书法上的体现,王羲之是毫无疑问的代表人物。王羲之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在前人无数功绩的基石之上,加以融会、贯通和改进,使纯粹出于自然发展的书法,走进玄远精致的神韵境界。其作品的神韵有二:一是表现多变的技法之美;一是表露种种人格之美。从技法上讲,王羲之书法已变汉代质朴书风而为妍美流变的新体。南齐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提出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可以说是对王羲之及其这个时代书法作品基本特征的准确地概括。从表露人格之美上,王羲之行草书的外在形态率真朴实,章法气韵流畅自然,而内在却涌动着欲罢不能的动荡感,恰好表现了魏晋名士表面风流潇洒,内心却充满哀怨不平的心理和情绪。

  “神韵”还体现在书法理论上。这一时期书法理论著述相继问世,内容广泛且具有开创意义,代表作有:索靖的《草书势》、卫恒的《四体书势》、卫铄(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说十二章》等。探其肇端,卫夫人和王羲之的书论来源于东汉蔡邕,蔡邕对书法艺术的本质认识包括三个层面,即“神”、“势”、“形”,三者通过创作主体的努力,是能够协调起来并在书法作品中得到充分表现的。在此基础上,卫夫人的《笔阵图》鲜明地提出了“意前笔后”的创作思想,成为书法美学中的经典之语,为书法本体美学地位的确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正是在魏晋时期这种文化背景下,在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文人雅士的推动下,书法艺术达到高峰,书法理论也渐入佳境,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书学基础。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7月19日)

1.下列关于“汉代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八汉代书法比较注重章法规整,追求整齐典雅的效果。

    B.汉代书法承前启后,艺术审美价值取代了实用价值。

    C.东汉草书让当时的书家感到书法可以体现出人的精神。

    D.汉代书法所包蕴的苍茫混沌的自然美,为后人所追求。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卫夫人在《笔阵图》里所提出的“意前笔后”的创作思想本质上源于东汉蔡邕有关书法艺术中“神”、“势”、“形”的一些深刻认识。

    B.王羲之在书法上的重要贡献在于: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书法加以融会、贯通和改进,使书法逐步走进玄远精致的神韵境界。

    C.王羲之书法作品一改汉代质朴书风,技法多变,外在形态率真朴实,章法气韵流畅自然,而内在却涌动着欲罢不能的动荡感。

    D.南齐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提出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是说书法的高妙之处在于书法之气韵,外形次之。

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晋时期,由于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从而让书法也从实用目的性逐渐转化为审美目的性阶段,因而也成了书学自觉的时期。

    B.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神韵”还体现在书法理论上,这一时期书法理论著述相继问世,内容广泛,为后世研究书法提供了参考。

    C.社会的动乱使魏晋时期的文人仕子不得不远离政治,从而有大量的精力融入书法并将书法提升到人生态度和思想文化境界。

    D.书法艺术在魏晋时期达到高峰,书法理论也渐人佳境,都离不开这一时期的文化背景和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文人雅士之流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