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夫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辨人于子可以察人事之善恶。余皆杂家也。然儒家本《六艺》之支流,虽其间依草附木,不能免门户之私,而数大儒明道立言,炳然具在,要可与经史旁参。其余虽真伪相杂,醇疵互见,然凡能自名一家者,必有一节之足以自立,即其不合于圣人者,存之亦可为鉴戒。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总序》

2.作者对儒家所谓明道立言持什么看法?(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3.文中《六艺》是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哪六方面?(2分)

                                                                                                          

 

 

答案:
1.夫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辨人于子\可以察人事之善恶。 2.①真伪相杂,醇疵互见;② 足以自立,存之为鉴戒。 3.礼、乐、射、御、书、数 参考译文: 研究学问的人,从《经》中研究道理,可以匡正天下的是非;从《史》中验证事实,可以明了古今的成败经验;从《子》中辨识人才,可以考察世人的善恶。其余都属于杂家。但是儒家将《六艺》当中的支流作为根本,虽然其中有观点依附末流,不能免于门户之间的偏袒,但多个大儒的明正的道理,所立的言论,赫然都在,可以和经史相互佐证,其余虽然真假掺杂,好坏并存,但凡是能自称为一家的学说,必然有一个章节足够自立于世,即使不能符合圣人的标准,把它保存下来也可以成为借鉴。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以下3题。

我们都是宋朝人

    看轻宋朝的人是不懂历史的人,他们眼里只有战争、疆域、王朝荣辱。而严复曾说: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宋人所造就十八九。

    我们被称为汉人唐人,没人说我们是宋人。但我们还是汉人唐人吗?粗线条的、气象宏阔的、虽远必诛的……我们更像宋人:商业的、享受世俗生活的、情感细腻的、注重伦理观念的、不喜欢打仗的……严复的意思是说,今日中国,是从宋朝开始形成的;再往前的汉唐,那简直是另一个国家。

有人说,中国的文艺复兴发生在宋朝。和西方一样,人们都发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西方是人文,中国是伦理,并且都发展起来一种追求世俗生活的商业文化。

    宋朝在在政治上的走向与经济上的飞跃与宋真宗的一点小伎俩分不开的。1005年真宗御驾亲征,小赢了一次,赶紧顺风收蓬,跟辽国签订了合约,约定宋辽为兄弟之国,宋作为大哥每年要送给辽小弟30万两白银。以宋朝的富裕程度,30万两不过一点小钱,却买来一百年的和平,合算得很呢。真宗舆论压力很大,道理又跟这帮人讲不通,于是造假,派人这儿埋一块奇石那儿挂一幅“天书”也就是祥瑞。

    写到这里,我想大家都明白了,虽然1009年的汴京没有清明上河图①,但清明上河图并不是天降祥瑞,而是风气和政策积累的结果。这种风气下,人们心里想的都是过好日子,而不是恶狠狠的杀伐。北宋一百多年,政治斗争固然从无间断,居然没杀过一个大臣。固然这是宋太祖的遗嘱,子孙遵行,但如果没有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配合,断无可能。试想,连今天都算上,中国历史上可还找得出这样的时代?因此我说,北宋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排在第一位。

    遗憾的是,这个黄金时代在外族的连番冲击下中断了。北宋曾经占有全世界超过一半的财富,她的人民的富裕程度远远超过后来的明清,她的商船队遍及亚洲各海域,她的知识分子崇尚一种优雅(可能过于纤细)的生活方式,她发展起来领先全世界的技术文明,甚至她的最后一任统治者是一位造诣非凡的书画家和艺术品鉴赏家……如果这个时代不被打断,中国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即便后来历经那么多苦难,她的精髓依然传承下来,溶入血脉。正如严复当年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我们都是宋人。

                                        (选自《杂文选刊》,略有删改)

[注]①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头引用严复的话是为了说明我们今人更接近宋人的价值观、情感和审美取

向,宋朝的民间生活风尚和现在基本相同。

B.文章中间介绍宋真宗炮制假祥瑞的事情,目的是突出宋真宗执政的特点,为下文

论述宋朝的经济发展是风气和政策所致服务。

C.文章在讲述宋朝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后又将后来的明清与之形成对比,

旨在证明明清是中国历史的倒退。

D.最后一段中“她的精髓依然传承下来,溶入血脉”中的“精髓”是指伦理观念和追求

世俗生活的商业文化。

2.请根据相关文段,从三个方面概括宋朝的主要特点。

答:                                                                    

3.作者否认我们是“汉人唐人”,认为“我们都是宋朝人”,从中看出作者反对什么,主张

什么?请结合全文概括回答。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触抚绿色

毕淑敏

①1998年夏天的许多日子,我在大兴安岭穿行。看到的绿色比有生以来见过的所有绿色,叠到一起还要厚。以前曾到过雪原,海洋,大山大川,沙漠旷野……感慨万千。在自然界的雄奇景观中,与原始森林相见如此之晚,快乐中有大遗憾

②从小在城市,水泥丛中的绿色很窄,享受绿色是很奢侈的事。后来当兵去了藏北,高寒缺氧,荒凉无比,除了冰山戈壁,什么也看不到,绿色便成了一个缥缈的梦想。在大森林里,呼吸到无边无际的绿色,从心灵到皮肤,染成薄荷。

 ③路途艰辛坎坷,几乎是我从高原归来后,最颠簸的一次旅程。乐在思绪轻灵。面对莽莽林海,你会想到远古,祖先曾在这样的密林中生息,飞快地攀援,从猿到人。如今我们会了许多本领,可是我们砍伐森林,恩将仇报。你会想到是做一棵公路边的树?还是做林海中的树?你会想到人也许有前世和再生,也许曾是或将是某种酸甜的野果……

④林中密集的红松苗,像毛茸茸的小笤帚,扫得胸中一片清凉。熙熙攘攘又恬恬静静的新生之物,充满了生命的单纯,给人以轻捷明朗的快意。   

 ⑤沿松花江逆水而上,面朝岸边逶迤的青山,无言以对,只是呼吸和感受,兀自交融。古人说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在磅礴秀美的山水之地,触抚绿色,灵性和力量流淌人心。

⑥在满山遍野的野花中,有人惊叫发现了野罂粟,我很快地奔过去,近了才知看差了,那不是罂粟而是芍药,若有所失。好在没过多久,善解人意的野罂粟,就很美丽很俏皮地列队倚在路边。一时大家停步伫望。有人悄声问我:这就是《红处方》中描写的罪恶之花?

⑦我说,先澄清,我不认为罂粟有罪,尤其是野罂粟。它们只是地球上的一种普通植物,生根发芽开花结子。它们无辜,有罪的是人性中的弱点膨胀至邪恶,利用了罂粟。以前只见过人工培植的罂粟,没见过野罂粟,此刻得以亲见,它们和我想像的真是一样,杂在众多的野花中,朴素平凡,并无特别勾引人的妖娆。天地贵公平,赏罚应分明。该是人类自己的责任,就勇敢地承当,理性地解决,不要怪罪无知无觉的植物。

⑧仰望苍莽垂直的绿色,难以抑制地想到培育的艰难。成长一棵树,相当于人的一生。对那些珍贵的树种,这时间还远远不够。在大兴安岭阴坡,一棵樟子松须一百五十年才可成材。毁坏一棵树,只消片刻工夫。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比方能把人类送上火星跳舞,但你绝无妙法在十年之内,把一棵美人松的幼苗,催成一柱栋梁。

⑨大兴安岭名称,也许是“大”、“兴”、“安”这几个字,给人豪迈宁静之感,好似钢筋铁骨固若金汤。其实环境链相当脆弱,腐殖土层只有半尺薄。一旦砍去林木,水土暴露在空气中,快速流失,砂石崩塌,遗下一堆堆瘌痢头样的岩块,布满苔藓,凄惶得很。看到大兴安岭植被破坏的情形,心好像被锐指掐住,一缕缕坠血。甚至比看到西北寸草不生的土岭,还要痛楚。那边好歹是旧伤痕,而大兴安岭是新鲜的刚刚骨折的胸膛。

⑩听说世代以打猎为生的鄂伦春人,已决定放下最后的猎枪。伐木工人也要渐渐地转成以种树为主了。一位林业工人说,种一棵树,要百年之后才见钱,那时我早已变成山老鸹了。在我活着时,靠什么过好日子呢?都说森林是城市的肺,大兴安岭向整个北半拉子中国供氧,北京人是不是该给我们付些制氧费?

⑾于是想到格拉丹冬雪山,孕育了长江,应该向我们收水费。北冰洋应该向我们收制冷费。太阳应该向我们收取暖费和照明费。

1.第一段结尾的“快乐中有大遗憾”一句,在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5分)

                                ▲                                           

                                ▲                                          

                                ▲                                          

2.作者“不认为罂粟有罪,尤其是野罂粟”的原因是什么?(6分)

                                ▲                                           

                                ▲                                          

                                ▲                                        

3.阅读文章第9段中的划线句“一旦砍去……还要痛楚”,回答问题。

(1)作者在划线句这段文字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结合句子,分析回答。

                                ▲                                           

                                ▲                                          

(2)看到大兴安岭植被破坏的情形,作者为什么比“看到西北寸草不生的土岭,还要

痛楚”?

                                ▲                                           

                                ▲                                          

4.文章结尾妙趣横生,请结合本文主旨,谈谈你理解。

                                ▲                                           

                                ▲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秋闺思

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

                           施肩吾

             手燃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尘生。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回文机:前秦符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宛转循环,词意凄婉。

(1)两首诗写景的手法有何不同?(2分)

                               ▲                                           

(2)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

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                                           

                                ▲                                          

(3)第二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