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                      ,孤舟一系故园心。

 (3)                      ,鱼鳖不可胜食也。

 (4)吾尝跂而望矣,                     

 (5)天下云集响应,                     

 (6)浔阳江头夜送客,                    

 

 

答案:
 (1)剑阁峥嵘而崔嵬   (2)丛菊两开他日泪  (3)数罟不入洿池    (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赢粮而景从 (6)枫叶荻花秋瑟瑟
推荐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以下4题(19分)

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②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去之魏,弗受,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

[注]①卫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ū)两地十五个都邑而故名。

②胙(zuò):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

③赵良:秦国隐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循礼者不足多                   多:称赞,赞扬。

   B.秦王一旦宾客而不立朝           捐:捐献,献出。

    C.何不十五都                     归:回归,回到。

  D.弗受,遂秦                     内:通“纳”,接纳,收容。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的一组是                    (    )

   ①反古者不可非。                    ②“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                  ④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⑤宠秦国之教。                      ⑥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②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孝公想变更法度,但又心存顾虑,商鞅援引古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坚定了孝公的决心,于是孝公下令变法。

   B.变法初期遇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先前反对变法的天子.诸侯.平民都改变了态度,对商鞅表示嘉许.祝贺.满意。

   C.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赵良指明商鞅处境危险,孝公一死,祸即及身,劝他不要贪恋富贵.权势,而应弃爵归田,以避祸患。

   D.孝公死,太子即位,于是派人搜捕商鞅。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已陷入困境,没有办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4.用\给(1)断句,把(2)(3)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治 世 不 一 道 便 国 不 法 古 故 汤 武 不 循 古 而 王 夏 殷不 易 礼 而 亡(3分)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3)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老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调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虚静。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荀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一而静”理论,而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则“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言,但正是追求“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越出来,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美。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自我内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资助,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参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节)

1.下列各项中,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B.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C.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D.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2.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与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

  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C.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借助神力来实现。

    D.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力救赎后的超越。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美的效果。

   B.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祟和对感官审美的摒弃。

   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有效改变现实。

D.柏拉图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