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文化在乡村走失……
相对于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乡村是寂寞与单调的。文化在城市里根深叶茂,精彩纷呈,丰富多样。代表休闲娱乐一脉的茶楼、迪吧、酒吧等充盈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制造了城市灯红酒绿的不夜城景观,繁华与喧嚣与之俱来;电影城、戏剧院、书店、健身房等高雅的文化消费场所,给城市带来尊贵与典雅。丰富的文化大餐,让都市各色人等各得其所,自得其乐。然而,那些散落于山野的村落,由于人居分散,文化显得相当低落。这不是文化的过错,是文化在乡村的走失。
由于乡村的自身局限,文化在这里本就很弱势。广大的农民朋友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经济条件差,他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白天只能听听大自然中的天籁之音,夜晚睁着惺忪的睡眼望着电视里陌生的消闲娱乐节目,既不感兴趣也弄不明白。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大批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农民,纷纷涌入城市,成为打工一族,乡村留守着老弱妇幼。这些孤独的守望者,文化知识严重不足,他们无力担当乡村和谐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的重任,广阔农村有成为新的文化荒野之忧。
乡村文化本可以更加红火。农村人口大量集聚乡野,他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要,发掘了很多的传统戏剧,譬如皮影戏、梆子戏、川剧等,农民们还自编自演乡村话剧。还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城市电影队、戏剧团送电影和戏剧下乡。每每这些文化大餐登场,人们就像过年过节一样兴奋。文化能凝聚人心,振奋精神,让人们过得快乐,让社会获得安宁。许多农村老人虽然识字不多,看得多了,听得多了,能一折一折地哼唱出来。戏剧团一走,乡村就成了他们的舞台,他们就成为乡村的明星。
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听众,也需参与者。一个没有文化消费的乡村是没有生气的。现在的乡村,人员大量外出,家家院落荒芜,整个村落,白天寂静无声,夜晚偶或有三二声犬吠,听不到大人的吆喝,听不到小孩的欢笑,像一个沉寂的世界。在一个如此冷清的世界,如何建设乡村的和谐文化呢?也许有人会说,你是不是说得太严重了,现在农村不是实行了村村通吗?农民家中不是有电视看了吗?他们不应当缺文化消费了。是的,大部分乡村都有电视可看了,可是那些以娱乐都市人为主体的娱乐快餐,能解乡亲们的文化之渴吗?他们如何能跟上都市里娱乐一族的节奏?而且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无法投入其中,一种无法自我参与的文化消费,你能让他们快乐起来吗?何况,如此单调的文化消费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吗?
如今的现实是文化人才流失, 传承无着。而城里的戏剧团、电影队也不下乡了,城里开展的“三下乡”活动,毕竟有限,乡村已成文化的被忽略或冷落的地带,这是乡村文化之忧。当下,强调和谐社会建设,那么,乡村文化应该是其中应有之义。乡村不应是一块被忽视的地方,它急需文化的滋润,而文化的滋润不能单靠农民自身。无疑,没有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文化建设。农村需要休闲的文化消费,同样农村也需要高雅的文化来提升品位。这就要求城市的文化消费向农村无私地延伸。
如何让乡村的文化建设跟上城市步伐,这是各级政府和城市文化人都要思考和付诸行动的所在。
(选自2009年7月2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s1] 下列各项不属于乡村文化走失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大量有文化的青年农民涌入城市,乡村的留守者文化知识严重不足。
B.村落分散,人口散居,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村文化积淀不够丰厚。
C.城里开展的“三下乡”活动有限,乡村已成文化的被忽略或冷落的地带。
D.广大农村经济落后,广大农民随遇而安,不愿意接受教育,文化水平低。
2.[s2] 下列各项不属于建设乡村和谐文化的有效措施的一项是 ( )
A.鼓励农民发掘乡村传统戏剧资源,自编自演乡村话剧等。
B.定期或不定期的城市电影队、戏剧团送电影和戏剧下乡。
C.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减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
D.电视等媒体多关注农村生活,多开办贴近农民生活、农民易懂易接受的文化节目。
3.[s3]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只要留住有文化的年轻人,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和谐乡村文化的目标。
B.电视里的娱乐节目大多是农民无法参与的,并不能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C.时下实行的“村村通”工程已经完全满足了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
D.农村的文化消费以休闲为主要格调,有没有高雅的文化元素对农村来说无关紧要。
[s1]6.
[s2]7.
[s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