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忆冼星海

茅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的作品的演奏,并且是读过了他那万余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还是小规模的,然而参.加合唱人数已有三百左右。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这次的演奏当更精彩些。《黄河大合唱》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鄙吝全消。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像: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像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们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的。

    我见过马达刻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大概也不在“写真”,而在表达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不能满足我的“好奇”,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了部

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验,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有这样大的气魄。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的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又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呢,在西安已住了几个月,即将经过新疆而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得生疏。和友人初次见面,我总是拙于言词,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我又忙于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的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像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那种气魄,又一次使我兴奋鼓舞,和上回听到《黄河大合唱》一样。拿破仑说他的字典上没有“难”这一字,我以为冼星海的字典上也没有这一个字。

    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并且因为他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勇于经验生活的各种方面,勤于收集各地民歌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已收到了他夫人托人带给他的一包陕北民歌的材料,可是他觉得还很不够,还有一部分材料却不知弄到何处去了。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现在我还记得的,是他这未来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的计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他这伟大创作的此一部分的“象征”或’韵调”。“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我这么问他。“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呵!“要写,还得回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在我耳边响,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了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验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了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觉得何幸而有此罢?

    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解说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作者因为《黄河大合唱》的演奏“是小规模”且指挥非冼星海本人,认为星海先生弟子的指挥不够精彩。

    B.作者认为只有把表达出冼星海作曲时神韵的马达木刻与冼星海的自传结合,才能满足自己对主人公的好奇。

    C.见面“感得生疏”是因为与作者想像中的冼星海魁梧奇伟,沉默寡言不一致;“觉得很熟识”是因为与朋友告诉我的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吻合。

    D.在西安与冼星海的一席长谈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为自己的话太少,对冼星海不够热情感到深深的遗憾。

    E.在新疆逗留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说明冼星海十分注重民族特色,认为创作之花离不开民族的土壤。

   (2)在与冼星海见面前,作者从哪些侧面表现对他的认识?表现了冼星海的哪些特点?(6分)

 

 

   (3)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要写,还得回中国来”这句话的理解。

 

 

 

   (4)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什么都做过的—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又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结合文中材料,你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不被生活压倒实现自己的抱负?(8分)

 

 

 

 

答案:
1.(1)B、E(A,那一次的演奏十分美满,使我感动;C“觉得熟识”是因为事先对冼星海有了解,“感得生疏”是因为与想象中的冼星海不完全一致;D冼星海的活力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非不够热情。)        (2)①听《黄河大合唱》,表现冼星海作品的伟大气魄;②看木刻{冼星海作曲图},表现冼星海创作的勤奋;③读冼星海的自传,表现冼星海的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理想。    (3)①经受极端困厄颠沛流离也要回到祖国,表现冼星海的爱国情愫;     ②有生命力的作品要植根于祖国大地富有民族特色,表现冼星海的民族创作情结;     ③作者为冼星海再也回不到祖国感到惋惜。       (4)参考要点:从冼星海的字典上没有“难”这一个字,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好学深思,勇于经验生活的各种方面,勤于收集创作素材等处明确冼星海是怎样不被生活压倒实现抱负,并由此引申即可。   
推荐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黄牛 

伍维平

    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主人犁完五亩地,老黄牛的一条腿断了。

    折腿的事就发生在昨天。①昨天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这是个今年开春以来少有的好日子,农夫们不用互相招呼就纷纷踏上仍有些峭寒的田垄,一年的农事在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中开始了。老黄牛是一条经验丰富的耕牛,忠心耿耿,勤奋劳作。他像往年一样卖力耕田,但他在时光的打磨中已经很衰老了,拉着一驾犁好像拉着一座大山在走,异常沉重。主人斥责他,他羞愧难当,叹了一口气,一咬牙一使劲,他听到了发自身体内部的一声响,一条腿断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生命戛然而止的声音。

    ②暮霭落尽,黑夜升满。老黄牛独自蜷伏在牛栏里,想着自己的心事。他抬起疲惫的头颅,凝视着星空下那片肥沃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他把自己的爱与恨、乐与苦、血与汗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日月作证,鲜嫩的青草作证,金黄的果实作证,还有孩子作证。

    那是主人家的孩子,胖嘟嘟红扑扑的样子,一个很阳光的男孩。那天中午,小男孩跑到牛栏前,向老黄牛宣读了他的一篇获奖作文:“……我家的这头老黄牛,又高又大,浑身的皮毛是灰褐色的。嘴巴像个簸箕口,眼睛圆鼓鼓的很有神,一对牛角像拉满的弓箭,威武有力。它干起活儿来劲头大,也舍得卖力气。有一天中午,天气热极了,太阳像个火球似的挂在头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以为老黄牛一定不干活儿了,就跑到田间去看,它仍然还在拉犁耕田。它身上粘着一块块干泥巴,喘着粗气,双腿踏进没膝深的烂泥中,一步一步拉着犁,没有一点要停下来的样子。”老黄牛记得,那天小男孩给了它一把嫩青草和一个敬礼。

    昨天下午,村里的兽医被请来。兽医一边查伤情一边摇头,只是对伤口作了简单的象征性包扎。兽医当着老黄牛的面对主人说,一条废牛,这种牛还能拉犁,真是怪事。主人呐。现在你只有一件事要做,宰掉它,然后卖钱。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但老黄牛知道,那里面暗藏着可怕的杀戮凶光。

夜已三更,天空的星星被风吹得了无踪影,整个村子沉浸在死一般的寂静和黑暗中。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磨刀的声音和屠夫特有的浑浊笑声敲碎了夜的寂寥。老黄牛知道大限将至。闭了眼任所有的泪水流尽。老黄牛最后大吼一声,用自己的方式结果了自己。

    听到一声闷响,主人急忙领着提了刀的屠夫赶到牛栏。他们看到的只是扭断了脖子扑倒在地的老黄牛和一面粘满了老黄牛鲜血的土墙。

    屠夫气愤地骂道,畜生,我这把刀白磨了。

主人却笑了,这畜生倒是挺体贴我呢,要我少花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从构思看,小说采取了倒叙的方式。第—段就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设置了必要的悬念以吸引读者,也附带交待了老黄牛“以往”的辛劳。

    B.小男孩宣读获奖作文一节属于插叙,不仅从侧面照应了老黄牛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也与下文主人的态度形成了对比。

    C.“老黄牛”有着善解人意、无私奉献和自尊刚强的品质,更有着对主人无私的忠诚。正是这样的忠诚使它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

    D.用“兽医”、“屠夫”和“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和行为,来表明人类是个冷漠、自私、忘恩负义甚至残忍的群体,正是作者的创作动因。

    E.小说叙事平淡而沉静,但读者分明能感受到一丝沉痛,灵魂会随着老黄牛的——头撞死而颤栗,更会因主人庆幸少花钱的高兴嘴脸而悲哀。

   (2)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处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在上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作简要说明。

 

 

 

 

 

   (4)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局过于消极,并设计了另—种结局——老黄牛在小男孩的保护下得以在主人家尽享天年。你更认可哪一种?请从立意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