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首页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39年,当时作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在广州雇佣一批翻译人员,翻译西书和报章上有关洋人的言论,……译有《各国律例》、《四洲志》等书。《四洲志》在闭塞已久的社会中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大势的窗户。

同文馆(1862年成立)……是中国官方的第一所综合性的外语学校和翻译机构。……译书内容以世界知识,包括各国历史、国际法和有关时论为主,自然科学的译著也有一些,但数量不多。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68年成立)的译书以应用科学为主,据该馆自编的《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至1908年的40年中,共译书158种,其中史志、公法、教育方面的书18种;军事方面的书32种;商学书8种;科技书90种;附录10种中,除每年4册的《西国近事汇编》外,其余仍为科技书籍。

此后,沿海地区相继仿行……,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个官方译书系统。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商办民间私家出书剧增。1897年10月,梁启超在上海开办大同译书局。梁启超在《大同译书局叙例》中说:“本局首译各国变法之书,及将变未变之际一切情形之书,以备今日取法;译学堂各种功课,以备诵读;译宪法书,以明立国之本;译章程书,以资办事之用;译商务书,以兴中国商学,挽回利权。”

1900年,留日学生成立了译书汇编社,接着又成立了科学书译辑社、湖南译书社等,仅1901至1904年间,就译出各国史志以及哲学、法政、教育、外交、兵制、农政、矿务、工商、理化、卫生等各类书籍533种。冯自由称译书汇编社“所译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神》、斯宾塞《代议政治论》等,促进吾国之民权思想,厥功甚伟。”

——摘编自陈志勇《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从鸦片战争时期到20世纪初中国译书事业的变化。(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译书事业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答案:
(1)(6分)从官方到民间,从个体翻译到建立机构;从历史地理到自然科学、政治理论(深度提高);政府官僚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留学生;译书的种类、数量不断丰富。 (2)(10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壮大,参与政治活动,要求变革专制政体。 政治——甲午战争,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等政治事件促进译书事业发展。 思想——知识分子反思(质疑)“中体西用”思想;留学生积极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和政治理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近代中国的翻译事业为史料,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及归纳分析的能力。 第(1)问,考查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中国官方的第一所综合性的外语学校和翻译机构”“,商办民间私家出书剧增”“内容以世界知识,包括各国历史、国际法和有关时论为主”“以应用科学为主”“各类书籍533种”等信息,可以归纳为翻译机构、翻译内容及翻译的书籍种类等三个方面的变化。 第(2)问,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19世纪末20世纪初”,据此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等方面归纳即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翻译西方书籍
推荐试题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爱护与阐扬真理起见,下列命题将在文学和神学硕士及常任讲师路德马丁神甫主持之下,在威登堡举行讨论。凡不能到会和我们口头辩论的,请以通讯方式参加。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门。

 ……

(35)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票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

(36)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

(37)任何活着或死了的真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票,也都分享基督和教会的一切恩惠,这些恩惠是上帝所赐的。 ……  

——马丁·路德《关于赎罪票效能的辩论》

材料二  根据圣经的清楚教训,我们敢肯定地说,由于上帝的永久而不改变的安排,他早已按照自己的意旨,决定了要将谁接入他的救恩中,并将谁贬入灭亡。我们坚信这种安排。就被选者一方面来说,是完全根据他(神)白白施赐的仁爱,与人的功劳丝毫无关。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材料三  天主教徒……保佑尽可能谨小慎微,不冒风险的生活态度,宁可收入微薄地过活也不愿投身于更加危险而富于挑战的活动-----即使这样会名利双收。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德国俏皮话说得好:“要么吃好,要么睡好。”显然,新教徒吃得高兴,而天主教徒则乐于睡得安稳。

--------奥芬巴赫而

(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教徒吃得高兴”的含义及原因。(6分)

(3)综合以上信息,分析宗教改革是怎样推动欧洲近代人文精神的发展的?(4分)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班固《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  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则势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què,诚实,谨慎),必为顺下矣。虽穷困冻餧,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荀子•儒效篇》

材料三  夫儒者于平生之遇,率目为适然,独孜孜不怠,以学自怡,竟老而不倦。不知者,或又言其不得于今,欲借文学道艺立功名于后世,何见之归于浅也!余尝谓学之患二:曰私,曰蔽。世之欣于禄位,从乎鄙心生者,不必挂语。若所谓事业显当世及文学道艺垂千古,慕而企之,从乎私己之心生者也。儒者之学,将以解蔽而已矣。

——戴震(1724—1777)《沈处士戴笠图题咏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班固关于儒家学派形成的主要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比较荀子与戴震对于“儒者”不同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看法产生的社会因素。(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儒者”价值取向变化的认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