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蜚声中外的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誉为“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该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__________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表现了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小说的主人公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答案:
奥斯特洛夫斯基、 保尔·柯察金、 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知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作品的主要成就是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艺术典型。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形象时严格地遵循生活的真实,并不把保尔的坚强意志和刚强的性格看成是天生的,而认为是在英勇的战斗和艰苦的劳动中,在刻苦的学习和严格的律己中锻炼出来的。通过揭示保尔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刚毅性格,小说形象地告诉青年一代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这是小说的主题。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王维钧

①提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似乎永远离不开吃这个话题。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在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我们都能找到一个代表性的食物,这不由得让人认为,中国的节日就是舌尖上的节日。而事实上,这种节日饮食习俗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息息相关,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二则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

②首先谈谈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后被演绎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一般的老百姓而言,后两者似乎遥不可及,因此只能做好前面两件事。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吃饱吃好则是“齐家”重要的一环。

③中国人有很强的团圆情结。节日期间的饮食活动,是展示团圆情结的主要方式之一。聚餐时一般喜欢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圆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情感交流的媒介。人们相互敬酒、相互夹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证的美德。

④接下来要说的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只有在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才是主角。从先秦开始,中国的饭菜结构就是以谷物为主。其中饭是主食,而菜的作用是下饭,即助饭下咽。之所以需要菜助饭下咽,是因为主食单调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将它吃下去。这样的饭菜结构便使中国烹饪的首要目标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不断地翻新花色。但是,这种精心的烹饪并非是每一天都有的,一方面是因为食物长久以来较匮乏,直到明清时期马铃薯、番薯得到大规模种植后,人们的温饱问题才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是人手不够,当时生产力不高,导致需要下地劳作的人很多。因此把精心烹饪食物放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就显得非常自然。在节日里,每家每户都休养生息,准备一桌好吃的饭菜来犒劳为家庭辛勤劳作的人们。

⑤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义。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与节气时令、气候变化有关。在这些节日,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进补被看成是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相信在春节饮椒柏酒和屠苏酒,可以用来预防时疫;同时还吃由葱、蒜等辛辣蔬菜组合而成的五辛盘,用于预防流感。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周,喝雄黄酒可以辟邪、除疫。重阳节喝茱萸酒可以起到御寒的效果。

⑥同时,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将特色的食物作为贡品祭祀给神灵,表达虔诚的心情;而剩下的食物,则让全家人分享。由于祭品往往都是平时吃不到的,所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往往可以大饱口福。比如月饼最初用于祭祀月亮,后来渐渐成为中秋的传统食品。

⑦一种文化的出现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最初表现,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在这片中华大地上生活方式的表现。传统节日通过杯盏碰撞出我们对团圆的向往,通过食物激活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2.第⑤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下面这则材料放在哪一段中合适?请简述理由。

现在,人们常把农历时十二月称为“腊月”,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有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与岁时之祭祀有关。古代把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作“腊”。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至今过年民谚里还有“二十六,去割肉”的说法,肉其实最初都是联子祭祀声明的,后来渐渐变成了节日必备的菜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先生怒,欲亲赍付还。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竞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赖人解救。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急行至京,试期已届矣,仓皇投卷,竞得中试,状元及第。

(选自《罗伦还镯》,有删改)

注:①孝廉:“举人”的别称。②给:充足。③赍:以物送人。④投缳:上吊自杀。⑤届: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孝廉赴会试

(2)竞至其家 

(3)夫疑妻有私

(4)急行

2.下列选项中,与“仆于途中拾一金镯”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大道之行也》)

B.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

(2)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4.结合罗伦的言行,简要分析他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