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王维钧
①提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似乎永远离不开吃这个话题。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在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我们都能找到一个代表性的食物,这不由得让人认为,中国的节日就是舌尖上的节日。而事实上,这种节日饮食习俗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息息相关,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二则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
②首先谈谈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后被演绎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一般的老百姓而言,后两者似乎遥不可及,因此只能做好前面两件事。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吃饱吃好则是“齐家”重要的一环。
③中国人有很强的团圆情结。节日期间的饮食活动,是展示团圆情结的主要方式之一。聚餐时一般喜欢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圆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情感交流的媒介。人们相互敬酒、相互夹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证的美德。
④接下来要说的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只有在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才是主角。从先秦开始,中国的饭菜结构就是以谷物为主。其中饭是主食,而菜的作用是下饭,即助饭下咽。之所以需要菜助饭下咽,是因为主食单调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将它吃下去。这样的饭菜结构便使中国烹饪的首要目标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不断地翻新花色。但是,这种精心的烹饪并非是每一天都有的,一方面是因为食物长久以来较匮乏,直到明清时期马铃薯、番薯得到大规模种植后,人们的温饱问题才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是人手不够,当时生产力不高,导致需要下地劳作的人很多。因此把精心烹饪食物放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就显得非常自然。在节日里,每家每户都休养生息,准备一桌好吃的饭菜来犒劳为家庭辛勤劳作的人们。
⑤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义。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与节气时令、气候变化有关。在这些节日,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进补被看成是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相信在春节饮椒柏酒和屠苏酒,可以用来预防时疫;同时还吃由葱、蒜等辛辣蔬菜组合而成的五辛盘,用于预防流感。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周,喝雄黄酒可以辟邪、除疫。重阳节喝茱萸酒可以起到御寒的效果。
⑥同时,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将特色的食物作为贡品祭祀给神灵,表达虔诚的心情;而剩下的食物,则让全家人分享。由于祭品往往都是平时吃不到的,所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往往可以大饱口福。比如月饼最初用于祭祀月亮,后来渐渐成为中秋的传统食品。
⑦一种文化的出现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最初表现,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在这片中华大地上生活方式的表现。传统节日通过杯盏碰撞出我们对团圆的向往,通过食物激活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2.第⑤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下面这则材料放在哪一段中合适?请简述理由。
现在,人们常把农历时十二月称为“腊月”,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有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与岁时之祭祀有关。古代把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作“腊”。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至今过年民谚里还有“二十六,去割肉”的说法,肉其实最初都是联子祭祀声明的,后来渐渐变成了节日必备的菜肴。
答案:
1.①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在老百姓的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而且节日期间的饮食活动,是展示团圆情结的主要方式之一。②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只有在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才是主角,且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义,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祭品也逐渐成为传统美食。③传统节日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向往,通过食物激活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2.举例子。列举古时人们在春节饮椒柏酒和屠苏酒、吃五辛盘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在传统节日中,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进补被看成是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
3.逻辑顺序。首先以一系列节日中的传统美食为例子,引出“中国节日饮食习俗形成的原因”这一说明对象;然后从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和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最后进一步说明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背后的意义。
4.放在第⑥段中合适。材料说明的内容是传统美食和祭祀有关,和第⑥段开头提到的“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将特色的食物作为贡品祭祀给神灵”等说明内容一致。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根据“一是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二则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可知,中国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一是因为对“食文化”的推崇,具体体现在文章第二、三自然段,“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和“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吃饱吃好则是‘齐家’重要的一环”,中国人有很强的团圆情结,节日期间的饮食活动,是展示团圆情结的主要方式之一,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证的美德。二则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具体体现在文章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精心的烹饪并非是每一天都有的,所以“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才是主角”;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义,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进补被看成是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将特色的食物作为贡品祭祀给神灵,表达虔诚的心情,而剩下的食物,则让全家人分享,后来祭品也就成了节日美食。第七自然段进一步说明传统节日中的美食还是人们对团圆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
2.
本题考查文章的说明方法。画线句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在春节饮椒柏酒和屠苏酒来预防时疫;吃由葱、蒜等辛辣蔬菜组合而成的五辛盘来预防流感的事例,具体的说明上文中“在这些节日,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进补被看成是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进一步说明“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义”。
3.
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文章内容可知,本文是按照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作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即可。第一段列举一系列节日中的传统美食的例子,引出说明对象,第二、三段从吃在老百姓的眼中是天大的事情和节日期间的饮食活动是展示团圆情结的主要方式之一讲了中华文化对“食文化”的推崇,第四、五、六段从“只有在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才是主角”“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义” 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祭品也逐渐成为传统美食说明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说明“中国节日饮食习俗形成的原因”这一对象,最后第七段进一步说明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背后的意义是传统节日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向往,通过食物激活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4.
本题考查对材料在原文位置的分析。材料说明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作“腊”,交代了腊月名称的由来,因此腊月被称为“祭祀之月”,甚至肉成为节日必备的传统美食和是和祭祀相关,而与第六段说明“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将特色的食物作为贡品祭祀给神灵”内容一致,所以放在第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