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只定期迁徒的大雁,它一旦起程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B.寒冬来临,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消声匿迹了。

C.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

D.名人强辞夺理,叫作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手,叫作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

 

答案:
C 【解析】 A.迁徒——迁徙; B.消声匿迹——销声匿迹; D.强辞夺理——强词夺理; 故选C。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一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月到天心

①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②乡下的月光是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③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是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④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是人的心中有一片月,它独一无二、光明湛然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亮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⑤王阳明的《蔽月出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了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

⑥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⑦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⑧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有删改)

(文本二)

人物介绍

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其文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华人阅读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赢得了“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立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情感自然真实,静心启智;语言清新隽永,含蓄有力。

(文本三)

记者访谈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取得这样的成就,您有什么诀窍吗?

林清玄: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都珍贵得不得了,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每天写一点,一个月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这段经历对您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我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对欲望也不会太敏感。所以,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随时都睡得着觉,吃得香饭,笑得出来。

记者:如今的时代欲望膨胀、光怪陆离, 您认为怎样才能活出真 正的优雅?

林清玄: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块码来保持平衡。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您觉得文学在现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选自林清玄和记者的谈话,有删改)

1.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

2.赏析下列句子。

(1)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从修辞的角度)

(2)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人,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结合: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结合文本从作者语言风格的角度)

3.结合三则文本,请谈谈“心中的明月”、文学与你的人生的关系。

4.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   )

A.作者由童年时乡下的明月写到王阳明笔下的月再写到邵雍笔下的月,体现了林清玄文章“立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特点。

B.在“我”的童年里,月光就像引路的灯光一样,跟着“我”,照着“我”,以致月亮在“我”的心目中成为了一种亲切的生命。

C.我们不仅要看到天上之月,更应该在心里埋藏一轮明月,做一个自带光明的人,让心灵的月光散发永恒之美。

D.作者从小在大山中长大,生活虽然很苦,但心思单纯,有文学作为心灵的寄托,随时都睡得着觉,吃得香饭,笑得出来。

E.“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意思是人的心眼小,月亮就比山小;人的心眼大,月亮就比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