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写作(40分)

请以“这也是进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经历,可以抒发情怀,可以发表议论。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答案:
评分说明: 一类文:(36~40分)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中心明确;语言生动具体,简洁流畅;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二类文:(32~35分)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中心较明确;语言较生动具体,语句通顺;结构完整,条理较清楚,有一定详略。 三类文:(28—31分)内容较具体,有一定的真情实感,中心较明确;语言较得体,语句较通顺;结构较完整,条理较清楚,详略不够得当。 四类文:(0~27分)内容不够具体,缺少真情实感,中心不够明确;语言不够得体,语句不够通顺;结构不够完整,条理不够清楚。 扣分说明: ①不写题目扣2分; ②每三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分不超过3分; ③字数不足,每少50字扣1分,超出字数不扣分。 【解析】略
推荐试题

残荷听雨

①有一种高贵,总让我匍匐膜拜;有一种圣洁,总让我敬重仰视。

②那就是残荷,挺立于泥淖之中高贵而圣洁的灵魂花朵。

③平生是那么地喜欢荷,不仅因为她美丽的外表,更因为她高洁的品格。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荷花的个性;美而不艳、媚而不俗是荷花的风姿;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的志向;纯洁高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她的品德。喜欢荷花“花娇映红玉,艳影照清漪”中的那份宁静;喜欢荷花“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的忠贞。

④初冬时节,飘雨的午后。独自一人,静立在荷塘边,听雨,与残荷。那雨,浸透了思绪,让人忘了时间,忘了自己,宛如一幅孤零零的剪影,倒映在残荷随意泼就而成的水墨画里,与残荷一起溶入静穆的烟雨中。

⑤残荷的美是一种苍凉悲壮的凄美!落叶知寒,栖鸟南迁,满目萧然,荷已成殇。冷雨中的残荷,落尽繁华,枯黄憔悴,历尽风雨沧桑,世俗无暇顾盼。没有了沁人心脾的幽香,没有了文人骚客的礼赞。【A】悲苦的冷雨落在残荷上,孤寂与落寞溢满一塘。雨点淡淡地漾开,好像在微微地叹息着。看那一塘残荷,满目萍碎,在风雨中,有的高擎着黑褐色的叶子,有的被风雨摧残折断倒立在水中;叶子有的残破,有的蜷曲,有的倒伏泥淖之中【B】或昂首向天,或低头沉尽,或相互依偎,或枝叶相交……尘世的荣衰,世态的炎凉,莲的心事,谁人能懂?

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残荷的美是一种历经沧桑之后的心境,苍凉而悠远;那是经过了万千红尘之后的淡定,脆弱而不屈;那是繁华落尽之后,于凄风冷雨中依然坚守的优雅与从容。也许在她的心中藏着一个美丽的梦,待来年的盛夏,                       

⑦聆听荷的心语,领略荷傲人的风姿。残荷听雨,就是让心在最纯净最圣洁的诗句间游走,就是让心灵积淀一份清澈,就是让灵魂多一次净化。感念着四季的轮回,感念着生命的流逝,我唯愿生命如荷:在繁华褪尽的萧索里,保持生命与生俱来的不屈和圣洁;在凄风冷雨的逆境中,保持灵魂的那份纯真与高贵。

⑧残荷,我向你膜拜:为你的不屈,为你枯搞形骸荧茕而立的气度,为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然,为蕴藏在你生命中那份孤傲与自信!

⑨静心听雨,仿佛是在聆听生命渐行渐远的足音;听残荷承雨,又仿佛在聆听自己寂寞的心语。一种发自生命深处的感念油然而生:生命当以圣洁为本,灵魂当以高贵为伴,香消玉殒风骨犹在,身形憔悴香气长存。   

(作者:心灯如豆,有删改)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文章第③段赞美了荷花“           ”;第⑤段描写了残荷“          ”。(2分)

2.文章中有一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与第⑨段中“生命当以圣洁为本,灵魂当以高贵为伴”基本相同,请画出。(2分)

3.给文章加批注是读书的好方法。请你自选角度,为文章A、B两处的画线句写恰当的批注。 (4分)

【A】处:                                                        

【B】处:                                                        

4.请你为文章第⑥段的横线处续写一段描写性的语言。(不少于40字,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待来年的盛夏,                                                           

 


论自信

①萨特说过:“一个人想成为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林肯一生屡遭挫败,他曾经两次经商失利,八次竞选落败,但他并没有放弃,凭借着自信和坚持,最终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②成功的因素很多,但自信心最为重要。古今中外,已不知有多少人谈及过这一条关于成功的格言。正因为讲得太多了,就被视为老生常谈,因而又为多数人忽视。

③当然,成功的准则并不是说,只要你相信自己伟大,你就必定能成功,而仅仅是说,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你就无法成功。实际情况确是如此。如果你认为自己平平庸庸,你就会自视为平平庸庸,别人也就把你看作平平庸庸,而结果你就果真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终生被埋没在平平庸庸之中;如果你自认为优秀,或至少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是优秀的,那么你这种自我感觉会从你的表现中流露出来,别人就会有所感受,你也将为他们的感受所影响,从而增强你的自信,结果你就真可能变得优秀了——虽然事实上你也许并不一定具备那种优秀的条件。

④常言道:自信方能自强。能自信才能有知难而进的斗士勇气,才能有临渊不惊、不惧的英雄本色。 自信的卞和即使被斩去了双腿,也坚称怀里的石头是美玉;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比赛中,坚持组委会给自己的乐谱出了错,这份自信为他赢得了大赛的桂冠;                          ……你想成功,就应当开始培育你的自信心,直到你有了成功的记录使它得到支持为止。

⑤现实生活中,要保持你的自信完整而不受损伤,往往并不容易。大凡有价值的工作,均难免有使你的自信心受到各种打击的遭遇:挫折,失败,当面的指责,别人把你的创见攻击得体无完肤,还要嘲弄你,在你采取你认为有效的措施埋头苦干一番之后,却被人证明是错误的等等。当你面对这些情况时,好的方法就是保持你的心理平衡。你必须牢牢记住,在你似乎进展最小的时候,却正是你进展最大的时候。实际的情况通常是,你在事业生涯中摇摆不稳时,往往正是你的一个转折点,你将由某一种情况过渡到另一种更佳的情况中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的正是这种情形。

⑥从另一方面看,某些人的问题倒不在于自信心的不够,而在于过分自信。过分的自信,将使你步入考虑欠周的冒险,为你带来永久的损害。缺乏自信固然阻碍成功,过分自信却足以扼杀成功的事业。在事业的高峰期,控制自己过于膨胀的自信心,对很多成功者而言都是极有益处的。

⑦当然,从整体上说,一个自认为优秀的人,通常会有优秀的表现;一个认定自己为优秀的人,几乎必然都会成为卓有成效的人。    (原文有删改)

1.针对自信,作者提出了                              的论点。(2分)

2.文章开头引用萨特的名言和林肯的故事有哪些作用?(3分)

3.第③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4.请给文章第④段的横线处补写一个事实论据。(2分)

5.文章认为“一个自认为优秀的人,通常会有优秀的表现”,请你另选角度写一段议论的话,表述你个性的见解。(不少于80字)(5分)

一个         的人,通常会有优秀的表现。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3分)

[甲]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节选自《捕蛇者说》

[乙]嗟夫!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上面甲文中“吾尝疑乎是”的“是”指的是                          ;乙文中的“二者之为”具体指的是                                   。(2分)

2.解释划线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以夫观人风者得焉   俟:           

(2)予尝古仁人之心     求:            

(3)已而夕阳在山         已而:          

(4)树林阴             翳: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上面三文的作者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天下为己任,关注民生。请参考示例,完成下列问题。(3分)

示例:《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范仲淹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思想。

《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欧阳修                                        的思想。

《捕蛇者说》表达了作者(        )                                   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