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把目光放在底处,看一看街上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比如工地上的劳工,比如沿街的小贩……

把目光放在底处,关注一下身边默默服务的人们,比如校园内的清洁工,比如收发室的老大爷……

把目光 放在底处,你会看到,是他们,让你我的生活变得如此温馨而美丽。

请以“把目光放在底处”为题,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答案:
按高考评分标准给分 【解析】略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大祖(曹操)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①,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②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进违令轻敌。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 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③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时大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④,大子(曹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注释:①卫、霍: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②代郡乌丸:当时的小国。③鲜卑:北方少数名族。④邺:地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将十万骑驰沙漠(率领)             B.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连接)

C.一日一夜与虏相及(达到)           D.召彰诣行在所(前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而好乘汗马击剑                   而旗尾略不沾湿

B.受事为君臣                       向为身死而不受

C.固守要隙,虏乃退散               陈涉乃自立为王

D.斩首获生以千数                   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②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4.曹操说:“黄须儿竟大奇也!”曹操这样评价的依据有哪些?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失读症

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竟然连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伤而受损或因脑血管问题而病变,则人的语言、行为功能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失读症”是“失语症”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经过多次实验,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基本而简单的事实: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 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半脑均衡协作。于是,道理就显而易见了。

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与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作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字,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首先教这 个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 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地把英 语句子念了出来。实验初步成功了。

不过,这个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文句子只起“唤醒”英文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以后的实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

汉语、汉字的学习、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字、汉语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给“失语症”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字)(4分)

2..第四段说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比较少,其原因是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分)

3..指出下列句子加点词语在文中所指代的内容。(4分)

⑴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

⑵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4..第六段举费城心理学家做的一系列实验,其目的是什么?(3分)

 


塔上有棵树

我的居室临河。河的那面有座古塔,塔上有棵树。那树挺立在塔顶之上,和我隔着一段空间为邻。

那树不很高大,但很古老。树叶纷披,撑一团墨绿。郁郁葱葱,四季不凋。有人说它是胡椒树,也有人说它是香樟树。那树是怎么上去的?有人说那树的种籽,一定是小鸟衔上去的,也有人说是修塔人遗落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了这树,这千年古塔,才有了生机的葱笼和生命的蓬勃。

塔之树,是一曲生命之歌。

塔是锥形的。塔顶原有三个相叠的宝瓶,远远看去,像一串葫芦。那里没有土壤,没有泉水。塔树只能在一层薄薄的尘埃里,在砖头的缝隙 里存活。这是生命的奇迹。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不能在沃野里扎根,不能在旷野里扶风摇云。它只能在那一无所有的塔尖,以自己的坚韧和顽强,经营自己的日子。它面对大地,却得不到大地气脉的扶持,它面对江河,却得不到江河涓滴的滋润。生地的失位,这不是它自己的选择。落脚绝地,使它失去很多,更增加了它生的困厄和艰辛。

风吹来,雪飘来,风暴和雷击也劈面而来,它都无法回避,它只能挺身相迎。烈日炎炎,炙烤着它,从日出到日落,也只能苦苦地支撑着。风刀霜剑严相逼,它只能默默地忍受着。塔之树是不幸的,时时都在承受着大自然的磨难。它又是幸运的,它远离尘嚣,地面上的树,被砍了一茬又一茬,大片的森林都从地面上消失了,而它却躲过了人世间的劫难。还有那年,日本飞机来轰炸古城,从空中撒落的炸弹,撞落了塔尖上的宝瓶,塔树却安然无恙。而今,它是活得更古拙而宁静了。

塔树像从大自然的炼狱里脱颖而出的一位哲人。它默默地俯览大地,闲闲地静观江河在流、城市在变。静观世人一代一代地在繁衍,繁衍出城市的进步和文明,也繁衍出许多的荒谬和悲欢离合的故事。

每天,它第一个迎接朝阳,最后送走落日。风从哪里来,雨往哪儿去,春花秋月何时了,它都知道。因为大自然的风云变幻,都在他头上演绎。

它独立云空,与月儿相守,与星星对峙,与行云为伍,也与寂寞为邻。一任脚下的江河,水涨水落,一任身边的野草,草绿草黄。它只伴随大自然的韵律,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天籁。

塔树立于塔顶,脚下是拥挤的人,头上是拥挤的星。它像一位禅者,昭示世人,保持自己的独立和秉性,不坠风尘。把人间的富贵荣华,看做是身边的野草闲花。把地上走动的人,看做是天上流动的云。它面对人世间的对对错错,天上的日升月落,也只闲闲而观,默默无语。它无喜无悲,无功过得失。它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撑一团生命的绿。它不成材,成材又如何?它不结果,结果又如何?它崇尚的只是大自然。金风乍起时,偶然也垂下一片两片落叶,或者从塔顶坠下几缕清香,不知是为了它生命的真实存在,还是为了回报塔身立足的那片土地。

我常坐于窗前,和它对视。它存在的本身,就时时在启示:生地的不详,不是自己的选择。但生命价值的定位和升华,应由自己来主宰。只有禁得起风雨的磨难,才能显示出生命的本色。

塔树立身塔顶,失去大地的滋润 ,却也逃过了人间劫难。祸福消长,得失在天。

1..作者抓住塔上的树的哪些特点来展开议论抒情的?(4分)

2..文中说“塔之树,是一曲生命之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3..指出下列句子表达的含义。(4分)

①塔树像从大自然的炼狱里脱颖而出的一位哲人。

②它像一位禅者。

4..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塔上的树带给了你哪些启示?(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