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1)请以“点滴真情”为话题,自拟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生活中一张彩色的照片,一个远游的纪念品,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份难得的牵挂,一滴真诚的泪水……这点点滴滴的人间真情,都能荡起心海的涟漪。这种体会如荷花映水,高贵而美丽;如桂花绽枝,优雅而馨香。请重温这点滴真情,收获温馨与感动,喜悦与快乐。

(2)我眼中的          (加上适当的词语,补足题目)

提示:题目中应补充的内容,可以是一种事物,大到宇宙、大海、天空,小到一张纸、一滴水、一片树叶,也可以是一种感受,如快乐、自豪,还可以是动植物,人物等。

写作要求:

①上面两题,任选一题,根据提示,扣题作文。

②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③正文中不出现真实人名、班名。

④字迹清晰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
【解析】写作评分标准 一类卷(60—55),符合题意,立意深刻、新颖,思想健康,中心突出,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切,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语言准确、流畅,有文采,标点正确,600字以上。 二类卷(54—48),符合题意,立意正确,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有一定的生活感受,感情较真切,内容较充实,结构完整,语言基本准确、通顺,标点正确,600字左右。 三类卷(47—42),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思想健康,有一定内容,结构较完整,语言基本通顺,标点错误不多,不足600字,但字数相差不大。 四类卷(41—36),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明确,感情欠真切,内容不充实,结构不完整,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错别字和标点错误较多,字数相差大。 五类卷(36分以下),不符合题意,文理不通,结构不完整,层次混乱,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多。 说明: 1、 评卷以45分为基准分,酌情增减。鼓励给好文章打高分。满分或36分以下的评分应慎重。 2、 符合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条,可酌情加1——3分,加至满分为止。 (1)构思新颖,有创意。         (2)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 (3)体现出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4)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 4、卷面书写分6分,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现者不计),不足3个字不扣,扣完2分为止。
推荐试题

 

阅读《仰望母亲》,完成题。(18分)

    ①太阳很好。明晃晃地让春的气息四处弥散,宛若迷人的轻音乐。阳光下,我坐在小凳上洗衣服,母亲在一边给花木喂豆汁。

②母亲忽然说:“我听见收音机里说了,现在,海葬好像每年只有一次……”我愣愣地看着母亲。母亲笑着,又说:“如果可以,你以后就给我报名海葬。要不,树葬也行。不过,我们这里好像没有树葬……”我不知该怎么接母亲的话茬。母亲又道:“真的,到时候,怎么省事就怎么做吧。”

③母亲82岁高龄了,跟她唯一的女儿交代身后之事,也是人之常情。事实上,母亲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静地与我谈起这个话题了。我放下满是泡沫的衣服,望着母亲的眼睛说:“妈……我答应你……我明白你的心思,你放心就是。不过你也要答应我,这话,请你从此不要再说!千万,千万!你看外面的太阳,你一定要晴朗地活着!一定要健康地活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母亲笑道:“好,好,我不说了,不说了。”我无法再看笑吟吟的母亲,急忙低头洗衣。我不想让母亲看见我的眼睛湿了。心思,早已不在洗衣了。

④罗曼·加里写下《我的母亲独一无二》时,他母亲早已离开了人间。他的记忆始于13岁时的清贫生活,青年时期身陷二战,是母亲的书信,使他穿过了二战的硝烟。但是直到与母亲阴阳相隔,他才知道支撑起他生命的天空的250封书信是母亲事先就写好的,才领悟到母亲的独一无二。

⑤而我,似乎打懂事起就明白,我所知晓的与我有关的每件事,无论寻常或不寻常,无论我喜欢或不喜欢,无一不是母亲独一无二的安排。我庆幸,我能够在母亲健在的时候就明白这一点。

⑥母亲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现在,80多年的风风雨雨都已归于宁静,归于平淡。养花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年她还要到各处走走。她说,超山的唐梅、宋梅是她最喜欢的。我想,她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母亲教了将近40年的书,做了无数为人知或不为人不知的善事;母亲的背驼了,头发白了,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时常教我要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任凭潮起潮涌。

⑦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母亲之智,智于水,母亲之仁,仁于山,所以我一直不敢轻易写母亲。这样的母亲,我如何写得了。

⑧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每次读到这里,心头最柔软的地方便蓦然一动。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有无数的爱意氤氲让我去联想,去感触。

我停下手里的活,抬起头,含着泪,静静地望着她——我不得不仰望我的母亲。她还在为花木浇灌看,伛偻的身影在阳光里几近透明,已经不足1米50的个子显得羸弱而又坚强。

⑩寻常的母亲,总会在一个又一个瞬间,让我猝不及防地流泪,让我不得不提笔写下一些文字,在我生命的年轮上,留下一些不寻常的刻痕。

1.

 “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2分)

2.

仔细阅读第②、③段,请写出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4分)

3.

文章⑨段开头第一句是采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4.

文章后半部分写对母爱的感触,材料丰富,耐人寻味。请挑选其中的一则材料,分析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4分)

5.

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以 “仰望母亲”为标题?(4分)

 

 


阅读《背影》,完成题(16分)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①。

    ◆第一次流泪,是悲哀。 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_______(a.走 b.跑 c.跳 d.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____(a.抓 b.揪 c.攀 d.握)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②。

◆第二次流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③,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第三次落泪,是伤心。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凄切动人。  

1.

在文中两个空缺处选词填空(只填序号):                  。(2分)

2.

比较下列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1)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不懂事了!

 

3.

文中写到了“我”的三次流泪,其实这三次流泪的含义有所不同,上文已为①③处加了批注,请仿照①③处的写法,在②处也加上恰当的批注。(3分)

4.

文中提到几次“背影”?其中重点写了哪一次,为什么?(4分)

5.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背影》这篇文章,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4分)

材料一: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由于多数学生反对,《背影》可能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学生的理由是:《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

材料二:9月14日“搜狐网”:听到这个消息,台湾的年轻学子反应却是相当不以为然,而国文老师更是直呼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样做太无聊 ,《背影》所传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

 


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题(16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2)余以为妙绝(          )

2.

《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2分)

A.读xiān,活鱼。  B.读xiān,新鲜。  C.读xiān,鲜艳。  D.读xiǎn,少。

3.

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5.

读文赏荷。(7分)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2分)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结合文句加以分析。(2分)

(3)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赏荷、咏莲的诗篇,除上述选文外,请你举一例(含上下句)与“莲”有关的古诗句。(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