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乌兰巴统大草原上的九匹马

阮殿文

已经二十年没有这么近距离地靠近一群马了。

这天午后,乌兰巴统大草原上空的太阳突然隐入低低的云层,我一个人从一座杂草丰茂的丘陵上跑下来,见同伴们都到别处玩去了,就独自在草原上游荡。就在这个时刻,我看到了被圈在围栏里的九匹马。九匹马颜色各异,站立姿态也各不相同,尤其是脸上,各有各的神情和幽思。它们被九根缝绳拴在栏杆上,短短的缰绳与周围辽阔的草原一点也不相称。

其中有一匹马给我印象最深。这是一匹烈性马,它在围栏里踢蹬来踢蹬去制造出的杂乱声,打破了围栏里的沉寂。我走近它后,它似乎收敛了一些,稍稍安静了下来,只是不停地打着响鼻,似乎想要对我表白或是吐露什么;其实,不用它说,我也知道它想表达什么。面对眼前这片面积如此辽阔、花草如此丰茂的草原,谁也不忍心让它成为荒无人烟、无生命在上面奔跑的死寂疆域。

我几次想伸出手去摸摸这匹烈性马的头。我发现,它和我一直在心里仰视的那个自己是如此的相像,在被一根缰绳拴着,而面前又是广阔的疆野时,总是不愿放弃一丝一毫的抗争,即便被捆缚住了,也要发出声声嘶鸣,既喊出了愤怒,又唱出了抗争者的欢乐。

忘了告诉大家,这是围栏里唯一的一匹白色大马,个头比另外八匹马都要高,加之八匹马此刻都或茸拉或低垂着头,个个露出一副随遇而安的沮丧样,这匹白色大马的神采和英姿便更显昂然。

这时,一个中年人突然出现在我身后,问我干什么。我说我在看马。他问我,要骑吗?我问他骑一次要多少钱,他说骑一个小时五十元。我说我不骑。出于好奇,我问他这九匹马平均下来一个月能为他挣多少钱,他说除去场租费和饲料费等开支,一个月下来能挣三四千元。我细算了一下,就算是四千元,一匹马一个月下来才为他挣四百多一点。

我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为四百元钱,这些本属于辽阔草原的马,就这样被短短的缰绳长年累月地拴在一个狭窄的围栏里。

我都不好意思称呼它们骏马了,这个“骏”字已经远远地脱离了它们。这时有人喊我的名字。我们要去另一个地方了。我又看了白马一眼,有点不舍地转身向同伴走去。

在我转身走出二十米后,我突然感觉到脊背凉丝丝的,马上意识到会有什么东西从后面袭来。果然,就在这股凉意正往我的身上四处传送之际,我听到一声响亮的嘶鸣。这声嘶鸣,在此刻死寂的草原上,显得十分刺耳。

不用猜我就知道,这是那匹白马的嘶鸣。其实,在离开它之前,我就有种预感,这匹白马不会就这样与我默默告别,它一定会采取一个什么方式,至少也要打个响鼻。

我心里突然出现一阵剧烈震动,紧跟着眼里热热的,并有大哭一场的强烈欲望。

我提醒自己不要回头看,以免增添我心里的堵。但是,往前走出一段后,觉得这样做会让它一直等着,甚至会让它对我这个不是来自草原的人更加失望,于是,还是以回头的方式向它表示了回敬。谁曾想,才见我回过头,它又仰起头发出了一声嘶鸣,而且是一次长鸣,像是在告诉我刚才那一声嘶鸣是它发出的,又像是再一次和我作别。

这时候,我突然渴望手上有一把利刃,可以割断那根短短的缰绳的利刃……

1.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根据提示完成内容概括。

首先写:初见九匹马的印象;     接着写:                          

然后写:与申年人的对话;        最后写:                         

2.从全文看,大白马哪些方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3.文中提到围栏“狭窄”、草原“死寂”,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4.在和中年人交谈后,“我”为什么“一下子说不出话来”?

5.如果把本文的结尾改换成下面一句话,好不好?为什么?

这时候,我突然渴望手上有一把可以割断那根短短的缰绳的利刃……

 

答案:
1.与白马对视;   与白马作别。 2.①因为这是一匹烈性马,它在围栏里踢蹬来踢蹬去制造出的杂乱声,打破了围栏里的沉寂,从而也引起了我的注意; ②它是围栏里的唯一一匹白色大马,个头比另外八匹马都要高; ③其它八匹马都或耷拉或低垂着头,个个露出一副随遇而安的沮丧样,因而这匹白马的神采和英姿便更显昂然; ④这匹白马与我作别时的嘶鸣让我心里有一阵剧烈震动,眼里热热的,并有大哭一场的强烈欲望,它既喊出了禁锢者的愤怒,又唱出了抗争者的欢乐。(回答其中三点即可,或者将①③两小点合为一点) 3.①一匹本属于辽阔草原的马,却被长年累月地拴在一个狭窄的围栏里;一片如此辽阔且花草丰茂的草原,却成了一片无生命在上面奔跑的死寂疆域,由此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沉痛与悲愤; ②写围栏的狭窄、草原的死寂,与后文写白马的嘶鸣形成强烈的对照,突出强调了白马不屈的抗争精神。 4.①为四百元钱,一匹本属于辽阔草原的马,就这样被一根短短的缰绳长年累月地拴在一个狭窄的围栏里,作者为此感到悲愤与委屈; ②它们的形象与作者心中“骏马”的形象相差甚远,这个“骏”字已经远远地脱离了它们。 5.不好。因为原句中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想要获得一把利刃的愿望,也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怒之情。而改换后的句子则大大削弱了这种表达效果 【解析】略
推荐试题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面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步行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质:询问

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待

D.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汤:热水

2.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选文第三自然段中的“这种情况”指的是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B.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C.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D.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下面不属于文中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的一项是

A.有渊博的知识

B.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C.有天才般的智慧和灵感

D.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自然段指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因此不放弃探求非常重要。

B.选文第二自然段的设问,既引发读者思考,又起到过渡的作用。

C.选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只要有知识就会有创造力。

D.选文列举事例,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