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子曰:“          ▲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②明月别枝惊鹊,          ▲        。(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③但愿人长久,          ▲        。(苏轼《水调歌头》)

    ④自古逢秋悲寂寥,          ▲        。(    ▲    《秋词》)

    ⑤东风不与周郎便,          ▲        。(杜牧《    ▲    》)

    ⑥          ▲        ,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⑦          ▲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⑧春冬之时,则          ▲                  ▲        。(《三峡》)

 

 

答案:
①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②清风半夜鸣蝉     ③千里共婵娟    ④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     ⑤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⑥中庭地白树栖鸦    ⑦天街小雨润如酥     ⑧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解析】略
推荐试题



阅读选文,问答下列各题。(15分)

上海世博,贵在“四博”

①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终于在全世界的热切关注中盛大启幕,246个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将欢聚在这个神奇的东方城市,进行一次空前规模的人类文明交流,作为首次举办世博会的东道主国,又是发展中国家首个世博会举办国,我们心中的喜悦、自豪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简直无以言表。

②世博是机遇,世博是舞台,世博更是一次全球大联欢。如何更好地凸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不但把上海世博会办出高水准,而且让上海世博会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无疑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智慧、汗水和真诚。笔者以为,本次盛会的亮点,在于“四博”。

③一是博展。自从1982年重返世博舞台,2002年成功申办本届世博会,我国的改革开放就一直备受世界关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令世人瞩目。借助上海世博会这个平台,以最大诚意、最广泛地展示中国的自信、自强和自主发展的成果,让世界更真切、更感性地了解中国,无疑将为今后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和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④二是博览。上海世博会参展规模之大、参观人数之多创历届世博会之最,这不但是自我展示的良机,更是我们饱览全球文明发展成果的大好机会。因而,我们不仅要全身心投入,尽地主之谊组织好、服务好,而且要善于以广阔的视角纵览他国发展经验和成果,进而做到知己知彼,既认清自己的优势,又找到自身存在的:差距?在资源共享中激发奋进的激情和力量。

⑤二是博纳。世博会是全球性的思想交流、文化交融和人文交汇,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更需要以开放的胸怀、学习的姿态,集纳世界全球智慧,汇聚世界经验,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又好又快地推进国家建设、科技创新、经济振兴和文化繁荣,这也是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实现“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智慧源泉和力量源泉。

⑥四是博思。世博的精彩在于共享,世博的魅力在于交流,而世博的深度则在于思考。善于思考,才会更加理性,才能加快进步。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不一,如何进一步促进各种文明成果的全球共享和人类的共同进步;一个日益崛起的大国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更积极、更有建设性的作用;如何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让全体国民更多地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需要我们技入更多的思考,并拿出富有成效的改革、改进措施,这正是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会主题的要义所在。

(选自《恩施晚报》2010年5月10日)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2分)

2.文章第①段文字有什么作用?(4分}

3.作者在行文过程中采用了何种结构方式?(2分)

4.文章第⑥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5.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的观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2分)

6.作者说“世博的深度则在于思考”,结合选文谈谈我们要思考什么。(3分)

 


阅读选文,回答下列各题。(l5分)

雪中小卓玛

李春雷

玉树大地震之后的第七个早晨,我从震中的结古镇,驱车赶往西宁。忽然发现,前面路边悄然站立着一个藏族小姑娘,双手捧着一个奖状大小的纸板,上面歪歪扭扭却又清清楚楚地写着两个殷红似火的大字:“谢谢!”

四周是茫茫的雪山,根本看不到村庄的影子,她是从哪里来的呢?

停下车,我走过去,拉住她的手,轻轻掸去她头上的一层雪花。这个在风雪中瑟瑟发抖的小姑娘,约有五六岁的样子,蓬乱的头发,瘦瘦的小脸上是典型的高原红,额头上还凸起一道长长的已经结痂的伤痕。

“你是哪个村庄的?”

“谢谢!”

“上学了没有?”

“谢谢!”

“你叫什么名字?”

“谢谢!”

我有些纳闷了,又问她这次地震中家里的情况。她似乎没有听懂,圆睁着大大的眼睛,迷惑地看着我,嘴里仍只是在重复着那两个字。

我猛然明白,这里是纯粹的藏族牧区,她还没有上学,自然听不懂汉语。

这么冷的天,是谁让她来的呢?震中心周围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了,伤亡惨重。她的家中,她的小村灾情如何呢。这个小姑娘,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希求援助呢?

但我马上否定了自己。地震之后,灾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都得到了政府救济,逝者安葬,伤者就医,失居者也都有了帐篷,有了粮食,有了饮水。正是因为这些,灾区才安定下来。

况且看看她额头上的伤口,早已经过医生处理,且已经结痂了。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却也算干净整齐。再看她的神情,更像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我决定把车上的食品,送给她一些,还有她的家人。那是从城市里买来的一些奶制品和肉制品,花花绿绿,包装精致。

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不仅摇头,红红的小手也在摇动着,像风中的枫叶。

我坚持着,有些强行地塞给她。她迟疑了一下,只得从其中拿了一块造型别致的巧克力,揣在怀里。接着,恭恭敬敬地冲着我,鞠了一个躬,再次清晰地说出了那两个字“谢谢!”之后,她细心地把巧克力塞进贴身的兜兜里。

做完这一切,她又用双手托起了那个宝贝纸板,高高地抱在胸前,遮住了自己的半张脸,只露出两只大大的眼睛,像青海湖一般澄澈和镇静。

虽然我不知道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灾难已经过去,作为一个小小的亲历者,她只是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一种心底里难以言说的感激。

从她的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与年龄并不相符的镇静和成熟!我们城市里的五六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冰雪天气里,会干什么呢?或许正依偎在妈妈怀里睡觉呢?或许正在暖意盈盈的房间里玩游戏吧?哦,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理解人生的艰难吗?你们品尝过感恩的味道吗?你们明白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吗?

这个青藏高原上的楚楚可怜的藏族小姑娘,她才五六岁,通过这一场灾难,却已经开始真切地感觉到了这一切。

孩子,我不知道你的名字,权且按藏族人通常的习俗,称呼你小卓玛吧。我也不了解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但我理解和明白你的心思。不过,今天太冷了,雪太大了,你还是回家去吧,那怕只是一顶简陋的帐篷。

我再三地劝她。这个小姑娘,这个小卓玛,却像巴颜喀拉山一样坚定和倔强,她虽然明白了我的好意,但再一次摇了摇头,用手指了指纸板上的那两个字,指了指远方,又指了指自己的心窝。

哦,可爱的孩子,可爱的小卓玛,我的眼中酸热热的,情不自禁地双手抱拳,面对她的痴情,面对她的坚定,深鞠一躬,并模仿着她的语气,说了一声:“谢谢!”

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烧着。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4月28日,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2.阅读全文后,你觉得藏族小姑娘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4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个青藏高原上的楚楚可怜的藏族小姑娘,她才五六岁,通过这一场灾难,却已经开始真切的感觉到了这一切”中的“这一切”指什么?(3分)

4.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烧着”的含义。(3分)

5.下面是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请根据这句话的具体语境,揣摩此时小卓玛的心理活动。(2分)

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