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故事,在结尾的横线处加一句话,使故事更加连贯完整

一个家里很穷的年轻人,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年轻人对母亲的辛勤劳作不以为意,自己也不屑劳作,却一心向佛。为了追求他心中的佛,年轻人千里迢迢到寺院里向老方丈探寻佛的真谛。老方丈告诉年轻人,肯为你光脚开门的人,就是你欲找的佛。

年轻人开始了漫漫的寻佛征途。他路过许多寨子,投宿了不少村庄。年复一年,大多数时候他都被别人视为龌龊的乞丐而撵出门。年轻人对佛的追求开始动摇。他开始无比想念自己的家,想念自己不辞而别的母亲。

一天深夜,年轻人回到了家,轻轻呼一声:“娘!”门便开了,母亲没有一声抱怨地说道:“我的儿,你可回来了!”

年轻人看到了                     。

 

答案:
母亲是光着脚为他开的门。 【解析】略
推荐试题

海市蜃楼

邵宝健

①四位初中时代的同学好友,相约20年后聚会,并带上为之自豪的物件作为见面礼。这四位男生通过各自的努力,或自学成才,或大学深造,或研究生毕业,或出国镀金。他们都记着这个聚会,换句话说,这么多年的打拼,这么多年的准备,就是为了20年后的再见。

②在故乡青岛的一个上档次的宾馆,四位男士践约。惊讶地相认,迟疑地握手,绰号再用,还有无法抑止的泪花闪烁。“东西带来了吗?”“带来了,哪能忘呵?!”问询和答语,都像是操练过的,乡音难改,只是平添些许庄重的意气和成熟的魅力。

③这是一个特殊的展示会。一幅新颖大厦的照片,取题为《初露风姿》;一幅主题画面为一幢新颖大厦的油画,取题为《神构》;一幅海市蜃楼的远景摄像图片,文字说 明为《人间仙境》;一座微型新颖大厦的模型,标示的文字为《我的梦》。这几件东西,凝聚了几位男士经年之心血,也给他们带来了荣誉和成长的欣慰。

④依次作者为:摄影家A君,油画家B君,新闻记者C君,建筑设计师D君。他们准备了20年,果然没有让人失望,也没有辜负老师的厚望。当年,这几个小男生,都是被班主任老师看好的人才苗子。接下去的节目是,各自介绍作品产生的过程。

⑤A君说:“我居无定室,浪迹天涯。以摄影为生,就得舍掉安闲。这张照片,是我在一个春日途径青岛,为一幢刚竣工的新颖大厦拍摄的。这幅《初露风姿》,在全国首届‘城市风’摄影大赛中获得金奖。哈哈。”

⑥B君说:“我在杭州开了一个画廊。这是我去年岁末创作的油画,主题画面全是想象出来的。这幅画作,参加了前几个月在西安进行的新青年油画邀请赛,得了个银奖。不好意思,这可是我艺术生涯中所得的最高奖项了。有人出50万元购买这幅画,我没答应。嗬嗬。”

⑦C君说:“你们知道的,我一直在广州当新闻记者。去年夏天,我回家乡探亲,在海滨巧遇‘海市蜃楼’,用远镜照相术摄取的。这件作品,在年终得了个优秀作品奖,还在去年全省好新闻评比中,被评为摄影类一等奖。嘿嘿。”

⑧D君说:“我们四人中,只有我一人在故乡工作。我的职业离不开青岛,青岛也需要我。这是我在前年冬天设计的大楼的微缩模型。我负责设计的那幢大楼,在中华建筑行业年度项目评选中获了个金设计奖。青岛太美了,任何创意相比之下都会逊色的。嘻嘻。”

⑨喝茶,抽烟,就“创意”这个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两个小时后,意见几近统一:1.B君和D君的作品是独创的,虽然两幢“大厦”貌似神同,这只能说是一种艺术之巧合。2.海市蜃楼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C君抓获到的“海市蜃楼”,也许就是按照D建筑设计师的设计图所建造的大厦之映像。3.而A摄影家所拍摄到的新颖大厦,经大家甄别,确是D君设计的大楼。

⑩茶喝了几茬,意犹未尽。B油画家拍了拍C记者的肩膀,坦言:“老同学,非常感谢你拍下了那个真实的海市蜃楼。不过,我在梦中见到的海市蜃楼,也是如此的神奇。也许我的《神构》就得益于那个梦。”

⑾D建筑师说:“我得讲实话。我设计那幢新颖大厦的灵感,也来自一个梦。此梦也是那个‘海市蜃楼’。所以,我给那个微缩模型,标之为《我的梦》。”

⑿A君和C君也有心迹要披露,因抢着表白,说不大清楚,意思大致相同:咱俩的艺术细胞明显少了些,也没有做那种梦的缘分,但现实生活有时就如梦境那般美。这一瞬间被我们抓获了,也甚为幸运呵。

⒀默然许久,这次聚会得出了一条总结语:生活与梦境,有时是一致的。

(选自《新华文摘》

1.本小说的主要情节是             ,                 ,统一意见。

2.阅读小说⑤—⑧段,描写四君得意神态及自豪表情的四个词语分别是           ,           ,           ,             。

3.小说标题“海市蜃楼”在文中有哪些深层含义?

4.读完这篇小说,你对本文主题有怎样的理解?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子

B.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C.腰白玉之环:腰佩,用作动词

D.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久而乃和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今虽耄老,未有所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今诸生学于太学        受任于败军之际

D.以衾拥覆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将“余”与“同舍生”的求学对比,表现作者求学勤艰,乐以忘忧。

B.选文第二段用排比写“同舍生”求学之便,强调了天资和求学条件的重要性。

C.选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

D.作者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感情真挚诚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