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水调歌头

无名氏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注)①这首词产生于两宋之交,作者不详。②银艾:借指做官。银,银印。艾,拴印的绶带,用艾草染成绿色,所以称艾。③丘壑:指隐者所居的山林幽深处。④三江:指吴淞江、娄江、东江,均流入太湖。⑤挽天河:挽,牵、拉;天河,即银河。杜甫《洗兵马》中有“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诗句。⑥霄汉:高空,借喻朝廷。

1.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曾多次泛舟太湖,如今故地重游,词中疑问句的使用凸显了他心头的愁苦。

B.在作者看来,出去做官不是自己的志向和理想,归隐山林才是自己的心愿所在。

C.从太平到战乱的巨变,使作者虽面对美酒佳肴,也不免感慨万千,慷慨悲歌。

D.全词以作者两行泪水洒落清清太湖水这一细节结束,生动感人而又耐人回味。

2.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请就此做具体分析。

 

答案:
1.B 2.①一方面是作者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面对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的现实,作者渴望扫除敌寇、收复故土,为国效力。②另一方面是作者归隐山林的闲情逸致: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作者报国无门,无奈只能寄情山水,老死林下。③两种情感的深刻矛盾,更加突出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强化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悲愤。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归隐山林才是自己的心愿所在”错误,从“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可以知道,作者是报国无门而不对不舍弃报国之志,壮志难酬,归隐山林实属无奈。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请就此做具体分析”,然后根据全词的含义,再结合注释和全篇分析作者的情感。 这首词抒发了收复祖国山河的雄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的心情。上片先写江山破碎的悲怆心情。面对浩瀚无际的太湖,作者想到自己曾多次泛舟湖上,它是那样令人陶醉,那样令人感到亲切,这次重游,自己心头却笼罩着茫茫无际的愁云。“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写他忍痛放弃报国之志,把准备驰骋疆场的长剑换成一叶垂钓的扁舟,归隐江湖,去作渔翁。实际上归隐并非真情,而是诉说自己悲愤的心情,以归隐的行动表示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明明是美景美食,诗人却仍生悲情,因为祖国大地仍旧陷入“干戈”之中,让他爱国之心和对敌人的憎恨之情不能消退,他想要“净洗胡尘千里”,却无奈朝廷软弱,现实不容他实现壮志,因此心头又愁云惨淡,以“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作结,表现了他对朝廷的失望。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