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眺望

纪红建

每逢周末,我总会驱车来到老家——长沙近郊一个叫“湘江”的村子。车子缓缓进入院门,母亲立即从茂盛的蔬菜中站起来。母亲的勤劳,充沛的夏雨,让菜园五彩斑斓——红的辣椒、绿的豆角、紫的茄子、瘦长的丝瓜……此刻的我,无比轻松,忙碌的脚步变得缓慢,内心的浮尘顿时被洗净。

按惯例,我先到莱园看看母亲近来的“杰作”,然后到房前屋后走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漫步在湘江大堤上,眺望滚滚北去的湘江,眺望江那边日新月异的图景……

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灵动的图景啊,有波涛汹涌的江水,也有峰峦叠嶂的山峰;有律动的色彩,也有岁月的沧桑。儿时,不用到大堤上,只要爬上屋后那棵高大的樟树,便能眺望那流动的图景。湘江里,舟楫往来,船帆如织;江那边,北边一点,烟囱耸立,青烟袅袅,那是铜官窑薪火传承的见证;南边一点,有景色秀丽的书堂山,有响声阵阵的麻潭山,还有埋藏在历史深处的铜官窑遗址……后来,陆运兴起、水运衰落,图景的色彩打破了,变得萧条而冷色。渐渐地,我明白了,我所看到的,只是这幅图景的一个瞬间,或者说一个片断。

遥望历史,这幅图景是那么的色彩斑斓。我看到,2000年前的东汉,江那边就有了零星的窑火,让人看到了希望。四五百年后的初唐,窑火再次燃起,到了晚唐,不仅烧红了湘江沿岸,还绵延到了东南亚、北非等地。我还看到,各地商贾匆忙出入铜官窑的身影,装满彩陶的商船从石渚湖启程,走湘江,经洞庭,入长江,乘风破浪……

我看到,如今的图景色彩丰富,生机勃勃。沉睡千年的铜官窑,走在了复兴路上。特别是那个曾经船只川流不息的石渚湖,它不再是湖垸,雨后竹笋般的古建筑,试图再现千年前的大唐长沙景象。

眺望图景,也是在眺望父亲。父亲正在石渚湖的工地上看材料。为了养家糊口,他在很长时间里都在养鸭。每到深秋,父亲就会跟伙计赶着鸭子到石渚湖一带过冬。父亲和伙计乘着木舟,赶着鸭子,在滚滚的波浪里飞旋搏击、摇摆不定,看得我们胆战心惊。直到眺望着父亲和伙计赶着鸭子上了岸,母亲才带着我们安心回家。看鸭是个辛苦活,不仅白天与鸭子寸步不离,就是晚上也要睡在鸭子边上。父亲和伙计就在鸭棚边上,用竹子和塑料搭个简单的棚,在木板上铺上稻草,算是床。平常没事,最怕的是打雷下雨。只要遇上打雷下雨,母亲就会站在湘江堤上眺望,满脸阴云。那个年代,没有电话,等待父亲回来,唯有眺望。

多少次,我看到小木舟从江那边过来,总期盼着是父亲回来,但带给我的总是失望。有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父亲乘的小木舟快到岸时,被一个大浪打翻,他死死抱着小木舟,总算划到了岸边,不过带回来的一百个鸭蛋和在河东买的一只黑土猪仔被冲走了。但父亲还是很庆幸,他笑着拍了拍口袋说:“200块钱还在,这是孩子们春节后的学费。”父亲还说,每当刮风下雨,他也会站到湘江大堤上眺望家里,心里念着,孩子们是不是安全回家了,家里该不会漏雨吧,塑料窗户该不会被风吹掉了吧。

正走着、想着,父亲骑着电动车回来了。父亲说:“你妈打电话说,你回来了,我就往家赶,十来分钟的事。”因为有了桥和高速,图景中不再有惊涛骇浪,不再有母亲漫长的煎熬与担忧。父亲把电动车往路边一停,我们父子俩站在湘江大堤上,面对图景,无比感慨。父亲眉飞色舞地讲起江那边的变化,石渚湖上正在建铜官窑古镇,很快就要开街了,房子全部是唐朝风格的……

父亲、母亲、我……谁又能走出历史的图景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简单介绍“我”周末回家、母亲的反应、五彩斑斓的菜园,营造出浓浓的田园家庭气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你妈打电话说,你回来了,我就往家赶,十来分钟的事”,这里的轻松与前文“等待父亲回来,唯有眺望”的焦灼形成对比。

C.文章结尾父亲眉飞色舞讲述的江那边的变化,反映出了历史的传承、文化的复兴,以及社会欣欣向荣、发展前进的变化。

D.文章将个人、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置于广阔的历史变迁背景之上,从历史的视角看待个人、家庭的生活、命运变迁,构思独特。

2.联系全文,说说作者“眺望”到了什么?

3.“父亲、母亲、我……谁又能走出历史的图景呢”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1.A 2.湘江及两岸壮观的自然人文景观;湘江水运盛衰变迁的情景;铜官窑兴起、繁荣、复兴的轨迹;儿时父亲与伙计在石渚湖养鸭的艰辛,与家人的互相挂念。 3.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是历史图景的组成部分;个人、家庭的命运变迁都与历史变迁息息相关;表达了作者对辉煌历史的怀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错误,田园家庭气息并不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眺望”是一个线索,串起了全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根据文字线索,如“我最喜欢的还是漫步在湘江大堤上,眺望滚滚北去的湘江,眺望江那边日新月异的图景……”“遥望历史,这幅图景是那么的色彩斑斓”“眺望图景,也是在眺望父亲”等,确定概括的范围,然后进行归类概括。如第三段,可以概括为两点:湘江及两岸壮观的自然人文景观;湘江水运盛衰变迁的情景。第四、五段,“我看到,2000年前的东汉,江那边就有了零星的窑火,让人看到了希望”“我还看到,各地商贾匆忙出入铜官窑的身影……”“我看到,如今的图景色彩丰富,生机勃勃。沉睡千年的铜官窑,走在了复兴路上”概括出“铜官窑兴起、繁荣、复兴的轨迹”。第六、七段,“父亲和伙计乘着木舟,赶着鸭子,在滚滚的波浪里飞旋搏击、摇摆不定,看得我们胆战心惊。直到眺望着父亲和伙计赶着鸭子上了岸,母亲才带着我们安心回家”“每当刮风下雨,他也会站到湘江大堤上眺望家里,心里念着,孩子们是不是安全回家了”概括出“父亲与家人的互相挂念”。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文章将个人、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置于广阔的历史变迁背景之上,从历史的视角看待个人、家庭的生活、命运变迁。第三段写到,湘江陆运兴起,水运由盛到衰的变化;第四、五段又写铜官窑的变迁,从这些材料可以推理出,“历史图景”的含义是:历史兴衰的变迁。结合文中“为了养家糊口,他在很长时间里都在养鸭。每到深秋,父亲就会跟伙计赶着鸭子到石诸湖一带过冬。父亲和伙计乘着木舟,赶着鸭子,在滚滚的波浪里飞旋搏击、摇摆不定,看得我们胆战心惊”“因为有了桥和高速,图景中不再有惊涛骇浪,不再有母亲漫长的煎熬与担忧”这些对父亲经历的叙述可知,“父亲、母亲、我……谁又能走出历史的图景呢”的意思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是历史图景的组成部分,个人、家庭的生活、命运变迁都与历史变迁息息相关。“父亲眉飞色舞地讲起江那边的变化,石渚湖上正在建铜官窑古镇,很快就要开街了,房子全部是唐朝风格的……”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太常传

全祖望

庄太常元辰,字起贞,鄞人也。公严气正性,不肯随人唯阿,下笔千言,亦倔强睥睨一切。释褐南太常博士,八载不迁,冷曹清望,泊如也。

甲申之变,公一日七至中枢史公之门,促以勤王。赧王即位,议选科臣,总宪刘公、掌科章公皆举公为首。而马士英势方张,欲尽朝臣出其门下,遣私人来致意曰:“博士持门下刺一谒相公,掌科必无他属也。”公峻拒之。是时虽东林宿老亦俯首称门下于马、阮之门,而考选诸臣能之者,则公一人而已。

钱忠介之起事也,诸乡老最同心者莫如公,破家输饷。初,降臣谢三宾欲梗师,而为王之仁所胁。及忠介与王之仁将赴江上,三宾潜招兵于翠山,众人疑之。王明经家勤谓忠介曰:“公等竟欲西行乎?何其疏也!”忠介惊曰:“计将安出?”家勤曰:“浙东沿海,皆可以舟师达盐官,倘彼乘风而渡,北来捣巢,列城且立溃矣,非分兵留守不可。”忠介曰:“是无以易吾庄公者。”于是共推公任城守事,分兵千人以属公,以四明驿为幕府。忠介乃西行。公日耀兵巡诸堞,里人呼为城门之军。是役也,危城人岌岌,赖公镇之,而三宾不敢动。

王召公入朝,晋公吏科都给事中,寻迁太常少卿,仍兼吏科如故。公言:“中旨用人之非,乃赧王之秕政。”王不能用,公累有封驳。马士英又至,公言:“士英不斩,国事必不可为。”于是公贻书同官林公时对,言:“区区忧愤,无事不痛心疾首,以致形容骨立,愿得以微罪成其山野。”举朝共留之,而公决意去。

未几,大兵东下,公狂走诸深山中,朝夕野哭。公故美须眉,顾落落,至是失其面目,巾服似头陀。一日数徙,莫知所止,山中人亦不复识。忽有老妇识之曰:“是非廿四郎耶?”叹日:“吾晦迹尚未深。”丁亥,疽发于背,勿药,谓侍者曰:“吾死已晚,然及今死,犹未迟。”遂卒。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尽朝臣出其门下      致:招引

B.博士曷持门下刺一相公  谒:进见

C.而考选诸臣能之者      抗:相当

D.公故美须眉,顾落落    盼:观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意为脱出平民衣服,常喻始任官职。文中指庄公起初担任南京太常博士一职。

B.冷曹,指在京城僻静的衙门做官。“冷曹清望”即指庄元辰官居闲职,声望清白。

C.秕政,意为不良的政治措施。“乃赧王之秕政”可译为这就是赧王的不良政治措施。

D.区区,少的意思,如区区之数不必计较。“区区忧愤”即为小小的忧愁和愤怒。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严气正性,不肯随人唯阿,下笔千言,亦倔强睥睨一切。

(2)是役也,危城人岌岌,赖公镇之,而三宾不敢动。

4.请根据全文简要概括庄太常“严气正性”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