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霾被这清新的景象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诗人出去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晴云飘浮在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绵帽;一轮朝阳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缸。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红有绿,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本题,考查的是融情于景的手法。题干要求,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请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逐联进行分析。
首联,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因为诗人要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想要让“檐间积雨声”断,这是诗人的情感,但诗人偏要说“东风知我欲山行”,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东风与自己相一致的感情,但实际上这种感情当然并不存在。这种手法叫做“移情”。诗人通过移情,表现了自己出行的急切和得以出行之后的喜悦之情。
颔联,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像挂着铜钲。两句诗都是比喻。将“岭上晴云”比作“披絮帽”,将“树头初日”比作“挂铜钲”,比喻形象生动,诗人能够在山行之时产生这样有趣的联想,表达了其山行之乐。
颈联,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本联的意象有“野桃”“竹篱”“溪柳”“沙水”,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画面,体现诗人心情愉悦。
尾联,“西崦人家”为什么应是最快乐的呢?那是因为他们“煮芹烧笋饷春耕”,原来,他们在劳动,在忙碌,这是一种劳动的快乐。“煮芹”“烧笋”“春耕”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体现了农人朴实的生活乐趣,也体现诗人出行的快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