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全文,完成下面问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1),砉(① )然向(② )然,奏刀(③ )然,莫不中(④ )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⑤ )。
文惠君曰:“嘻,善(⑥ )哉!技盖(⑦ )至此乎(⑧ )?”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⑨ )也,进乎技(⑩ )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⑪ )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2)良庖岁(⑫ )更刀,割也;族(⑬ )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⑭ )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3)虽然,每至于(⑮ )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⑯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⑰ )刀而藏(⑱ )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砉 (______________)(2)向(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中(______________)(5)会(______________)
(6)善(______________)(7)盖(______________)(8)乎(______________)(9)道(______________)
(10)技(______________)(11)无非(______________)(12)岁(______________)(13)族(______________)(14)之(______________)
(15)至于(______________)(16)謋(______________)(17)善(______________)(18)藏(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下列对文章第3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
B.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
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D.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术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完成下表,举例进行分析。
说理方法 | 举例 |
层层推进 | 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 |
善用比喻 | 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_________。 |
善用对比 | 用庖丁解牛____________做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