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请赏析下面三句话:

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答案:
白鹭和黄鹂,一白一黄,在视觉上形成色彩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取动态,一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述“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配合,互相映衬,使画面显得开阔而深邃,渲染了因山中久雨而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可谓“诗中有画”。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精彩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精彩诗句,一般有两个角度,首先要考虑其运用的手法,其次要注意诗句中的重要字词。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还要和诗歌的中心情感联系起来作答。 本题,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午饭做完,马上送向田间。漠漠水田,飞起几只白鹭;阴阴夏树,传来婉转鸟鸣”。从表达方式上判断,这三句话主要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首先要注意描写的一些手法,如白鹭和黄鹂,一白一黄,这是视觉上的对比,“啭”,鸟鸣。有声有色,绘声绘色。“漠漠”“阴阴”都是叠词,既有音韵之美,又分别强调了“水田”广布和“夏木”茂密。如此,写出了田园的美景,体现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另外,也可以从动词的角度分析第一句。
推荐试题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问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1)(①         )然(②         )然,奏刀(③         )然,莫不(④         )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⑤       )。

文惠君曰:“嘻,(⑥                        )哉!技(⑦                   )至此(⑧                      )?”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⑨          )也,进乎(⑩         )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         )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2)良庖         )更刀,割也;         )庖月更刀,折也。今臣         )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3)虽然,每至于         )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刀而         )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11)无非______________(12)______________(13)______________(14)______________

(15)至于______________(16)______________(17)______________(18)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下列对文章第3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

B.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

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D.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术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完成下表,举例进行分析。

说理方法

举例

层层推进

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

善用比喻

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_________

善用对比

用庖丁解牛____________做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