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问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1)(①         )然(②         )然,奏刀(③         )然,莫不(④         )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⑤       )。

文惠君曰:“嘻,(⑥                        )哉!技(⑦                   )至此(⑧                      )?”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⑨          )也,进乎(⑩         )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         )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2)良庖         )更刀,割也;         )庖月更刀,折也。今臣         )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3)虽然,每至于         )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刀而         )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11)无非______________(12)______________(13)______________(14)______________

(15)至于______________(16)______________(17)______________(18)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下列对文章第3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

B.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

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D.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术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完成下表,举例进行分析。

说理方法

举例

层层推进

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

善用比喻

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_________

善用对比

用庖丁解牛____________做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答案:
1. 皮骨相离的声音 通“响” 进刀时发出的声音 合乎 节奏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好 通“盍”,何,怎样 语气词,表疑问,呢 天道,自然的规律 技术 没有不是 名词作状语,每年 众 助词,的 到了 象声词,指骨肉离开的声音 通“缮”,修治,擦拭 收藏 2.(1)厨师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抵住的地方。 (2)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容易使刀刃钝折),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头呢! (3)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缝隙的,而刀锋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锋刺入有空隙的骨节中,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了,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3.B 4. 养生之道 前后之技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点词语的解释的能力。在做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从文章整体入手,抓住关键词语,瞻前顾后,学会揣摩,准确辨析,并且要善于联想曾经学过的相同或相类似的字词的含义,然后准确答题。学生应重视课本所学,加强识记和累积。 (1)砉:象声词。形容迅速动作的声音,读“huā”;本文指皮骨相离的声音。 (2)向:常见的意思有对着,朝着,与“背”相对;偏袒,袒护;近,临;从前;本文是通假字,通“响”,响声。 (3):象声词,读“huō”,形容东西破裂的声音;本文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4)中:常见的意思有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在一定范围内;恰好合上;受到,遭受;本文指合乎、符合,读“zhòng”。 (5)会:常见的意思有聚合,合在一起;彼此见面,会面;理解,领悟,懂;机会,时机,事情变化的一个时间;一定,应当;恰好,正好;本文根据语境解释成节奏。 (6)善:常见的意思有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好的行为、品质;友好,和好;擅长,长于;赞许;好好地;本文语境表示同意的应答词,可译成“好、嗯”。 (7)盖:常见的意思有车盖,伞;由上往下覆,遮掩;压倒,超过;表大概如此;表示原因;本文是通假字,通“盍(hé)”,相当于何,怎样,怎么。 (8)乎:常见的意思有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吗、呢;介词,相当“于”;放在形容词或副词后,……的样子;本文是句末语气助词。 (9)道:常见的意思有路,方向,途径;方法,办法;法则、规律;道义;本文指的是天道。 (10)技:常见的意思有才能,手艺,技术。 (11)无非:“无”,没有;“非”,不,不是。 (12)岁:常见的意思有年;一年的收成,年景;年龄;时间,光阴;本文是名词用作状语,每年。 (13)族:常见的意思有亲属,泛指同姓之亲;类;灭族;交错聚结之处;众,指一般的。 (14)之:常见的意思有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或不译;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音节助词,不译;代词,代替人或事物;指示代词,这,那;动词,往,到。 (15)至于:古今异义词,“至”是动词,“于”是介词,到了;今义是表示另提一件事或话题。 (16)謋:读“huò”,象声词,本文指骨肉迅速分离的声音。 (17)善:通“缮”,修治,修补,整治。本文是擦拭的意思。 (18)藏:常见的意思有把谷物保藏起来;收藏,储存;隐藏,藏匿;宝藏。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关键词:“庖”,厨师;“为”,给、替;“所触”“所倚”“所履”“所踦”,都是“所+动词”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译成“所……的地方”;“倚”,倚靠;“履”,踩踏;“踦”,支撑,接触。 ②关键词:“依”,依照、按照;“天理”,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批”,击;“郤”,空隙;“导”,顺着;“窾”,(骨节间的)空处;“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技经”,经络,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即“未尝技经肯綮”,“軱”,股部的大骨。 ③关键词:“节”,骨节;“间”,间隙、缝隙;“恢恢乎”,宽绰的样子;“游刃”,刀刃的运转;“是以”,因此;“硎”,磨刀石。 3.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错误,原文“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意思是“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可知应该是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故选B。 4.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的内容和辨析说理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本的内容,还要掌握常见的说理的方法,再把内容和说理的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即可。常见的说理方法有:摆事实、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归谬法、对比法、反证法、反向假设法、因果分析法等。 ①比喻说理,就是运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复杂为简明,表述婉转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繁难玄奥的道理,一经比喻就能易解好懂。运用比喻说理,首先要找准比喻与道理的契合点;其次比喻要力求新颖。原文“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意思是“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可知用庖丁解牛来比喻养生的道理。 ②对比说理,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两种以上)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几)个方面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原文“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意思是“起初我解剖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这是庖丁最初解牛的过程;原文“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意思是“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这是庖丁三年之后解牛的过程;原文“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意思是“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这是庖丁现在解牛的过程;把最初解牛、三年后解牛和十九年后的现在解牛的技术进行对比,写出了庖丁解牛的技艺逐渐提高,最后达到技艺的至高境界。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