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各地的登山家多以征服珠穆朗玛峰——地球第一高峰为荣,但自2004年以来,有近两百人在攀登途中遇难。此事引发了友们的热议。

有人认为时至今日,人类的勇气和精神力量,不必靠登山来体现;有人认为冒险登顶,满足了自我,却可能把悲伤留给亲人,不负责任;也有人认为在实现自我和追求梦想的途中,有些代价我们必须承受。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注意】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
寻找探险的真谛 古往今来,中外有着多少坚毅执著,勇于探险的人们啊,他们其间不是经历常人无法体验的激情与成功,就是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悲壮与失败…… 探险,人们曾为它下过多次定义,有人认为它是勇敢者的游戏,也有人认为它是无谓的牺牲,可它的真谛和奥秘又有几个人清楚? 探险的真谛或许只有真正尝试过的人才会明白,才会了解,也或许亲身经历过也无从得知。比如他们:走遍名山大川的李时珍,游遍祖国的徐霞客;七下西洋的郑和;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环球航行的麦哲伦;考察中国的马可?波罗……他们或许对“探险”的了解比我们深得多,可仍不会知道它的真谛。 “爱拼才会赢”,探险需要的不正是这种敢于拼搏的精神与信念吗?在人生路上,任何人都可能会面临无数次的失败,但你可曾想过,只要做到永不言败,就能让你的心灵豁达、振作起来,重新开始。仔细想想,探险其实并不一定要像那些勇攀科学高峰,敢创新辉煌的人一样,我们只要有着那种精神,并把它带入到自己所投身的学业、事业中,那么只要我们按部就班地同过去一样学习、工作就也是一种心灵的“探险”了! 探险的真谛,在道理上我们究竟是否应该把探险当作是无谓的牺牲呢?我个人以为决不可以!虽然在从古至今的探险人员中有非常之多的人踏上探险之旅后一去不复返,可毕竟还有归来并为世界作出壮举之人啊,因此我们不可否认探险是有意义的。正是有人不敢面对困难、不敢尝试未做过的事,探险的真谛才会有争议。事实上,“探险”与“冒险”只有一念之隔,探险究竟是否等于冒险只在于自己个人怎么想。只要人们执著地继续进行探险,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会随之越来越美好、多姿多彩! 探险——它的确有时会使人倾其所有,甚至是生命,不少探险家们都为它付出了全部,但与此同时,我们人类又收获了文明的进步啊!如果仅仅因为人们的牺牲就放弃探险,那岂不是功亏一篑?人们正是深知这一点,才没有被探险过程中的重重艰难险阻所遏止住,才一如既往地为着自己的梦想、国家的梦想乃至世界的忙乡继续向新的领域迈进。在永不停息的探险中,我们还应知道:“只有勇于探险的人,才能攀上科学的高峰,莽撞和冒险对科学是毫无意义的”,也许是只有这样,“探险”才不会再拥有2种相反的理论。 如今的我们还是如此脆弱,不堪一击,要待何时才能凝聚动力开始起航,扬起生命的风帆,去驶向远方啊!我们应该一致坚信:只要我们学会坚强,学会永不言弃,积累经历挫折、失败的经验,在今后的人生中,我们理想的未来将不再是奇幻缥缈的梦,它将是最真实、最美好的一个崭新的未来。 在此,让我们各自许下矢志不渝的承诺:在将来定乘风破浪,寻找出探险的真谛,而且一并找到洗礼人格的良“剂”!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主要讲自2004年以来,有近两百人在攀登珠穆朗玛峰途中遇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可以持赞同观点,登山让人有一种征服的欲望;一种向上的动力;一种克服困难的勇气;一种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其实,登山不只是单纯的运动,在登山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身心强健体魄。人类的勇气和精神力量,永不放弃的执著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勇于攀登、不怕吃苦、胸怀天下,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精神。可以持反对观点,在挑战中战胜自我,高山探险运动的高风险性成就了这项运动的魅力,使人们在挑战自然中有所收获。人之于山,就像是沧海一粟,渺小至极,感受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无助,甚至是恐惧。并不是每一次登山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但几乎每一次攀登都是人类在寻找自己的极限,挑战自己的极限。将自己置身于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挑战自我的生理、心理极限,得到高峰体验,危险性特别大,我们从不缺乏说走就走的勇气,但是在走之前还是应该考虑自身的因素。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进  说

(宋)王安石

古之时,士之在下者无求于上,上之人日汲汲惟恐一士之失也。古者士之进,有以德,有以才,有以言,有以曲艺。今徒不然,自茂才等而下之至于明法,进退之皆有法度。古之所谓德者才者,无以为也。古之所谓言者,又未必应今之法度也。诚有豪杰不世出之士,不自进乎此,上之人弗举也。诚进乎此,而不应今之法度,有司弗取也。夫自进乎此,皆所谓己者也。孟子曰:“未有枉己能正人者也。”然而今之士,不自进乎此者未见也。岂皆不如古之士自重以有耻乎?

古者井天下之地授之氓。士之未命也,则授一廛而为氓。其父母妻子裕如也。自家达国,有塾、有序、有庠、有学,观游止,师师友友,弦歌尧、舜之道自乐也。磨砻镌切,沉浸灌养,行完而才备,则曰:“上之人其舍我哉?”上之人其亦莫之能舍也。

今之地不井,国不学,党不庠,遂不序,家不塾。士未命也,则或无以裕父母妻子,无以处。行完而才备,上之人亦莫之举也,士安得而不自进?呜呼!使今之士不若古,非人则然,势也。势之异,圣贤之所以不得同也。孟子不见王公,而孔子为季氏吏,夫不以势乎哉?士之进退不惟其德与才而惟今之法度而有司之好恶未必今之法度也是士之进不惟今之法度而几在有司之好恶耳。今之有司,非昔之有司也;后之有司,又非今之有司也。有司之好恶岂常哉?是士之进退,果卒无所必而已矣。噫!以言取人,未免失也,取焉而又不得其所谓言,是失之失也,况又重以有司好恶之不可常哉!古之道,其卒不可以见乎士也?有得已之势,其得不已乎?得已而不已,未见其为有道也。

杨叔明之兄弟,以父任皆京官,其势非吾所谓无以处,无以裕父母妻子,而有不得已焉者也。自枉而为进士,而又枉于有司,而又若不释然。二君固常自任道,而且朋友我矣,惧其犹未也,为《进说》与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皆所谓己者也              枉:扭曲、委屈。

B. 观游止                    处:处所。

C. 有司之好恶岂哉            常:固定不变的。

D. 惧其犹未也                寤:觉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进退之皆有法度               皆出于此乎

B. 古者井天下之地授之氓         拔剑撞破之

C. 未命也                     苟以天下

D. 二君固常自任道               徒吾两人在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讲述士人进用之道,详细分析了古代士人不需自举和当代士人不得不自举的原因,指出当代的官僚机构以个人好恶取士的弊病。

B. 作者认为古代士人不需要自举,因为人才受到在位者的重视,即便没有为官,士人也会得到一些土地而让家人过上丰足的生活。

C. 作者指出,即便是像孟子、孔子这样的圣贤,也会因形势的原因而不得进用,现在的士人进行自我推荐,是有不得已之处的。

D.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引证、例证等多种手法,阐明自己对士人进用制度的一些看法,观点明晰,逻辑严密,体现了论说文特点。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士之进退不惟其德与才而惟今之法度而有司之好恶未必今之法度也是士之进不惟今之法度而几在有司之好恶耳。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诚有豪杰不世出之士,不自进乎此,上之人弗举也。

(2)取焉而又不得其所谓言,是失之失也,况又重以有司好恶之不可常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老师伍叔傥先生

钱谷融

我经常深切怀念着我的老师伍叔傥先生,他是我一生中给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伍先生是蔡元培先生当校长时的北大学生,与傅斯年、罗家伦等同时。1938年我考入了当时内迁到重庆的中央大学,读的是新成立的师范学院国文系。一年级时不但没有本系的教师,连系主任都没有,只能与文学院中文系的学生合在—起听课。到二年级时,当时任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才请了伍先生来担任我们的系主任。伍先生很开明,颇能继承蔡元培先生兼收并蓄的精神。他自己是爱好汉魏六朝文学的,戏说他治的是“衰”文(苏东坡曾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尤其善写五古。可他请教员,却能尽量罗致各方面的人才。先后在我系任教的有罗根泽、孙世扬、顾颉刚、乔大壮、朱东润等人。更其难得的是,中央大学中文系—向是比较守旧的,只讲古典文学,不讲新文学。新文学和新文学作家,是很难进入这座学府的讲堂的。可伍先生完全不管这一套,我还在校的时候,他就请了曹禺等人来教课,请了老舍来演讲。我离校以后,他又请了杨晦、吴组缃、吴世昌等人来任教。伍先生曾在中山大学与鲁迅同过事,一向很敬佩鲁迅先生。听说他离开大陆后,一度曾去日本教书,教的课程中就有鲁迅。他懂英文,有时去他房间,看到他手里拿着正在读的往往是英文小说。还知道他常通过日本的丸善书店从国外购买书籍。他与外文系的楼光来、范存忠、俞大缜等先生时相过从,与历史系的沈刚伯,哲学系的方东美、宗白华等教授,往来尤其密切。平日跟我们闲谈,也常常是古今中外,出入文史哲各个领域,真是海阔天空,鱼跃鸢飞,其乐无穷。完全没有那个时代一些教古典文学的中文系教授那种严肃古板、道貌岸然的神气。

他那时孤身一人,住在一间十分简陋的教员宿舍里。他不愿吃包饭,一日三餐,都是在馆子里吃的。好在那时教授的工资高,他又除了有时候要寄些钱给外地的两个孩子以外,没有什么别的负担。有时他上馆子吃饭的时候,也常拉我陪他一起吃,而且常常一同喝些酒。他喝酒不多,主要是为了助兴开胃。吃饭时,当然也是无所不谈,但他都只是即兴式的,随随便便地想到哪里就谈到哪里,从来没有预先存心要对我进行什么教育,更绝不摆老师的架子;甚至他连他是先生我是学生这样的观念也十分淡薄。他真率、自然,一切都是任情适性而行。他不耐拘束,厌恶虚伪。有时讥评起国民党的达官贵人和一些喜欢装腔作势,沽名钓誉的学者教授来,真是妙语如珠,穷形尽相,人木三分。师范学院国文系有一门必修课叫语文教学法,也许是因为一时请不到合适的人来教,也许是在他的心底里根本瞧不起教学法之类的课程,他就自己来开这门课。他在这门课上讲什么呢?讲《文心雕龙》,正正经经地讲《文心雕龙》。决不因为这门课程的名称是语文教学法,就生拉硬扯地在每堂课的开头或结束的时候搭上一点有关教学法的话头或事例,去装门面骗人,应付学校。他仰慕魏晋风度,却从不把魏晋风度挂在嘴上,可平日举止,确乎能比较地脱落形骸、适性而行。尽管所谓魏晋风度,即便是当年的竹林名士以及稍后的清谈胜流,在显幽烛隐的“科学的”解剖刀下,也难免会露出些不堪入目的本相来。伍先生自然也未必真能超然物外,胸无纤尘。但在那举世滔滔、满目尘嚣的黑暗年代,确有一些读书人能够耿介白守,不肯同流合污,为社会保存一点正气,这不也是大可令人欣慰的事吗?伍先生就是这些读书人中的一个。所以,他在学生们的心目中,不但十分可敬,而且是可亲可爱的。

我作为伍叔傥先生的弟子,由于年龄差距太大,我当时在各方面都太幼稚,无论对于他的学问,对于他的精神境界,都有些莫测高深,不能了解其万一。不过他潇洒的风度,豁达的襟怀,淡于名利、不屑与人争胜的飘然不群的气貌,却使我无限心醉。我别的没有学到,独独对他的懒散,对于他的随随便便、不以世务经心的无所作为的态度,却深印脑海,刻骨铭心,终于成了我根深蒂固的难以破除的积习,成了我不可改变的性格的一部分了!

【注释】①钱谷融(1919-2017),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现当代文艺理论家,长期从事文学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

1.文章第一段提到了众多文化名人,有何作用?

2.本文语言自然而雅致,整散结合,请举两例作赏析。

3.伍先生为什么在学生心目中“可敬”“可亲可爱”?请结合全文分析。

4.探究文章结尾段画线句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