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从信,思齐,亳州永城人。恭谨强力,心计精敏。太宗在晋邸,令典财用,王宮事无大小悉委焉。余官右知客押衙。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月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三司使楚昭辅惧,诣太宗求宽释,使得尽力。

太宗既许,召从信问之,对曰:“从信尝游楚、泗,知粮运之患。良以舟人之食,日历郡县勘给,是以凝滞。若自发舟计日往复并支.可以责其程限。又楚、泗运米于舟,至京复辇入仓,宜宿备运卒,令即时出纳,如此,每运可减数十日。楚、泗至京千里,旧八十日一运,一岁三运。若去淹留之虚日,则岁可增一运焉。今三司欲籍民舟,若不许,则无以责办,许之,则冬中京师薪炭殆绝矣。不若暮舟之坚者漕粮,其损败者任载薪炭,则公私倶济。今市米腾贵,官价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若听民自便,即四方奔凑,米多而价自贱矣。”太宗明日具奏,太祖可之,其事果集焉。

太宗即位,迁东上阁门使,充枢密都承旨。会八作副使綦廷珪,因疾假满不落籍,愈日不朝,即入班中,宣徽使潘美、王仁赡并坐夺奉一季,从信与阁门使商凤责授闲厩使、阁门祗候,余抵罪有差。太平兴国三年,改左卫将军,复为枢密都承旨。七年,坐秦王廷美事,以本官罢。明年,分使三部,以从信为度支使,赐第于浚仪宝积坊。九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尉。

(节选自《宋史,陈从信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B. 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C. 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D. 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古人常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联的别名,叫作字。

B. 漕运,指古时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C. 斗,文中指盛粮的器具。也可指计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D. 朝参,文中指古代百官上朝参拜君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从信深受重用,太宗即位之后非常器重他,令他掌管财用,王宫内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交给他去办理。

B. 陈从信擅长管理,他非常清楚清运历来一直存在的弊病,对于清运的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调整办法。

C. 陈从信处事有方。对于进城居高不下的米价,他指出了问题的根源,提议官府听任百姓自由交易。

D. 陈从信仕途较顺。他为官期间,屡次得到提拔,虽偶有降职免职之事,但后来便会被起用,且委以重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若募舟之坚者漕粮,其损败者任载薪炭,则公私倶济。

(2)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

 

答案:
1.D 2.C 3.A 4.(1)不如募集结实的船运送粮食,那些损坏的船任其运载柴炭,那么公私都有利。 (2)即使商贩储存丰富也藏起来不出售,因此米价更高,百姓将会饿死。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这句话的含义是“太祖非當愤怒,斥责他说国家没有九年的诸蓄叫不足,你平时不计算而使储备将近用完,才请求驻军携带民船来运送,这能够马上进来吗?如今要你这三司有什么用?假使有所短缺,应当处罚你来向大家请罪”,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太祖”“之”“国”“尔”“汝”“众”等,然后根据表对话的词语“曰”和句末语气词“乎”断开两处,再根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不足”是指“国无九年之蓄”,“尔”是下一句的主语,故应从“蓄”和“尔”之间断开,排除AB两项,“乃请屯兵括民船”的目的是“运”,“以”是连词,故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文中指盛粮的器具”错,文中指计量单位。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太宗即位之后……”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太宗在晋邸,令典财用,王宮事无大小悉委焉”,第三段才说“太宗即位”,可见“令他掌管财用,王宫内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交给他去办理”应是太宗在晋王府时的事情,即即位之前。
推荐试题

材料一:

肥胖是个世界性问题。研究显示,1975年到2014年间,全球肥胖人口从1.05亿升至6.41亿,而根据2014年的数据,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今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在卫计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人肥胖率是12%左右,不算是世界上最高的,但现在增长的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增长的速度比较快。

经常听人说“一胖毁所有”,其实,肥胖不只毁了美感,还毁了健康。它不仅会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更是引起人类致命杀手“癌症”的直接诱因。据专家说,33%的癌症发生在肥胖人群中;其中,肥胖女性比肥胖男性患恶性肿瘤的危险更高。

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先兆,客观上也造成了社会的集体焦虑。超重和肥胖在当下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从培育健康绿色生活方式上着手治理。面对快速的超重率增长,有关部门应该有所自觉,改变观念,优化改良城市环境,将城市环境、现代生活田园化、绿色化,努力去除种种城市病,把提供健康生活场所作为一件关系民生福祉的大事来办。

(《光明日报》《推广绿色生活   缓解肥胖焦虑》)

材料二:

材料三:

“吃得油,动得少”是全球肥胖率居高不下的主因。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也是导致肥胖的因素之一。美国研究表明,压力会延缓女性新陈代谢速度,导致体重增加。此外,遗传与环境因素也是导致肥胖的因素。

在一些城市里生活,人们想要通过有效运动保持健康,却发现健身房远且贵,步道远在郊区,绿地小若鸽笼,人行道、自行车道或被汽车占据或被尾气包围,周围大院、学校的操场设备很少对民众开放。如此这般,对于控制体重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往往只能听之任之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生活方式已经从城市波及至农村,呈全覆盖趋势。很多地方农村已经完全没有了过去“高枝鸣鸟,小川游鱼”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早已经与城市无异,这也是为什么农村肥胖率和城市不相上下的原因,

(《生命时报》,有删改)

材料四:

最近三十年,中国的胖孩子越来越多!5月11日,首部《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正式发布。报告中指出:中国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不断攀升,我国主要大城市0-7岁肥胖儿童估测有476万,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肥胖达3496万,加起来近4000万。儿童期肥胖不仅对身体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还将增加成年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儿童时期,培养孩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肥胖和其他慢性病预防至关重要。肥胖一旦发生,逆转较为困难。因此,防控必须以“预防为主”。

学校是防控儿童肥胖的主战场,在培养儿童健康生活方式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家长应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做健康生活方式的典范,引导、支持、监督和鼓励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区应营造有利于儿童肥胖防控的支持环境,提供安全的游戏和锻炼场地。

(《健康时报网》《中国儿童超重肥胖形势严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胖毁所有”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先兆,客观上也造成了社会的集体焦虑,已成为一个应引起重视的社会问题。

B. 根据材料二,相比而言,在60岁之前,男性超重肥胖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在60岁之后,女性肥胖发生率高于男性。

C. 研究显示,1975年到2014年间,全球肥胖人口飞速增长,目前,中国人肥胖率是12%左右,增长的速度非常快。

D. 最近三十年,中国的胖孩子越来越多。中国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不断攀升,我国主要大城市的肥胖儿童数量惊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

A. 肥胖不仅有损自身形象,还危害健康,会引发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甚至能引发致命杀手“癌症”。

B. 根据材料二中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调查资料可知,人类肥胖是由大家喜欢吃十大易胖食品而引起的。

C. 儿童肥胖不仅对身体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还将增加成年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必须引起重视。

D. 现在,我国农村已经完全没有了过去“高枝鸣鸟,小川游鱼”的自然环境,肥胖率和城市不相上下。

E.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校这一治疗儿童肥胖的主要战场的作用,增加学校的体育设施,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

3.针对材料中肥胖的原因,说说如何预防肥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河坎坎上的思南

周舒艺

我嘞家,在阿个山咔咔头,

我嘞家,在阿个河坎坎上……

到达这座小城的时候,天色已是傍晚,朦胧中看不清县城的样子。耳边突然传来一阵歌声,听不大懂词,一问才知道是用当地方言唱的歌曲《我嘞家》。像是跟大自然絮语,又像是跟远方的亲人对话,歌声如流水般轻淌,透着大山深处的纯朴与空灵。

晚饭后出来散步,只见夜色中,一条大江浩浩荡荡地奔流着,虽不见真容,静默无声,但隐隐让人感觉有一种磅礴的气势。江水的两岸,闪烁着万家灯火。放眼望去,那些灯火由低处向高处递进,仿佛是沿着台阶而上,让人不禁生出几分好奇: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呢?

答案终于在第二天的清晨揭晓。碧绿的江水宛如一条丝带在蜿蜒,三座雄伟的大桥横跨过江面;岸边的山上,高矮不一的楼房依山而立,缝隙间可见层层梯田;远方,山的最高处,白色的云雾漫天笼罩着。这条大江,就是贵州省第一大河——乌江;这座小城,就是思南。

此时此刻,我的心中满是欣喜。第一次踏上黔地的我,就有幸见识了贵州的母亲河乌江;来到思南,让我走进了这个乌江边的家园。

这片家园,因乌江而起,因乌江而兴。有人说,思南是乌江驮来的城市。今天的思南人更自豪地将思南比作“乌江明珠”。的确,没有乌江就没有思南。作为长江支流之一的乌江,自古以来就是川黔航运要道,承担着来来往往的油与盐的运输。而地处乌江中下游交汇处的思南,位于千里乌江的黄金水段,在乌江的航运中起着重要作用。思南曾是油脂起运的起点。贵州盛产可榨油的桐子,多家油号便汇聚在思南,既收购油脂原料榨油,又进行成品油外运。思南还是川盐入黔的中转站。古代贵州不产盐,一直食用川盐,川盐被运到思南后,先由城内的盐号购入,再向各地零售。

位于塘头古镇的两江口古纤道,正是当年乌江航运兴盛的印记。这处辽阔的U形水域是龙底江与乌江的交汇处,因此名为两江口。江水澎湃,环抱青山,凡到此处者无不被其气势所震撼。岸边青山崖壁上,有一条古纤道,纤夫们就是在这条狭窄而陡峭的羊肠小道上,拉纤前行。年复一年,不论寒暑,不管时代如何更替,在这条小道上,六七个光着脊梁的汉子排成一行,最前面领头者喊着拉纤号子,其他人附和着,“喂也——,安嗨!”“喂也——,安嗨!”一声声反复着,时高时低,时缓时急,浑厚,苍凉。乌江滩多峡长,逆水行舟、长滩拉纤时唱的《上滩拉纤号》,叙述着纤夫们心中的悲凉,“天上落雨地下爬,黄氏蚂蚁在搬家,过路大人莫踩我,为儿为女才搬家。”

但凡江边有些历史的城,无一不是有着灵秀的山水、厚重的历史、古老的传说。但是,我相信,每一座江边的家园,一定还有只属于自己的独特容貌。思南同样如此——它古老而传统,原始而朴素,奇特而神秘,活泼而热情,体现着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别样特质。

这里有神奇的喀斯特石林。那些千奇百怪的石头,有剑状、塔状、柱状,像老虎,像大象,像雄鹰,虽然它们的形成有科学的解释,可我情愿相信,它们是来自大地深处的精灵。这里有朴素的古寨。那大山里的人家就地取材,用石料铺成巷道、砌成石墙。走进郝家湾古寨,看到满寨的吊脚楼、柚子树,以及笑容可掬的老人,让人以为来到了世外桃源。这里有传统的花烛工艺。安化老街上的这家老店历史悠久,店里的花烛富贵华美、流光溢彩,有庆贺婴儿满月的满月烛、金榜题名的报喜烛、男婚女嫁的龙凤烛、过寿的寿烛……这些卷成了花朵形状的彩色石蜡,曾照亮了多少过往的时光。这里有热闹的土家花灯戏。土家的男女老少人人爱唱、会唱花灯戏,他们在堂屋里唱,院坝台子上唱,劳动休息时也唱……花灯的“灯”已成为历史,但灯带来的光明却一直照在人们的心头,举手投足中满是欢乐的情愫。

乌江边的家园,河坎坎上的思南,如今处处已是幸福的模样。听,那远处传来的歌声:

月弯弯,水湾湾,

小小船儿下河滩。

阿哥阿妹船上坐,

不怕风雨和险滩……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敢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思南这座小城的夜录十分优美,夜色中虽然看不清乌江真容,但是能隐约让人感受到有一种磅礴气势,两岸灯火闪烁,让人好奇。

B. 作者在清思时看到的思南城坐落在乌江两岸,江水如丝带蜿蜒,楼房依山而立,缝隙间可见层层梯田,美景如画,作者此时欣喜不已。

C. 思南被比作“乌江明珠”,是因为它在乌江航运中有重要作用,曾是川盐入黔中转站,有多家油号汇聚于此,还有各种各样的特质。

D. 文中画横线句子介绍土家花灯戏,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突出了“花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从侧面体现了人们唱戏时的欢乐情怀。

2.文章首尾引用了歌声,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说,文章中关于古纤道的内容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孟尝君养士

殷啸虎

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而开大规模养士风气之先的,无疑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依仗父亲留下的丰厚资产,在封地薛邑广招各国人才,甚至一些犯罪逃亡的人也跑来寻求庇护。而孟尝君来者不拒,结果是闻风而来的士人越来越多,号称“食客三千”。

当时,秦昭襄王求贤若渴。听说孟尝君的名气,便想将他招揽到秦国来。秦昭襄王任命他为相国。此举遭到秦国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孟尝君是齐国人,肯定会“先齐而后秦”。秦昭襄王不得已,罢免了孟尝君,并将其软禁起来。孟尝君托人找到秦昭襄王宠爱的妃子,希望她去说服秦昭襄王放自己回齐国。妃子听说孟尝君有一件价值千金的狐白裘,便提出以这件狐白裘作为交换。偏偏孟尝君到秦国时,已经将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襄王。他的一个门客竟学狗打洞,钻进仓库偷出了这件狐白裘,而孟尝君也得以回国。

孟尝君被释放后,星夜兼程赶到函谷关时,已是半夜了。根据当时出关的规定,只有鸡叫了才能开门放人进出关口。这时,孟尝君的一个门客便学鸡叫,引得附近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把守关口的官吏听到鸡叫,便打开了关门,孟尝君等人趁机一涌而出。等到追兵赶来时,孟尝君一行早已远去。这个“鸡鸣狗盗”的故事,形象地展示了孟尝君养士的特点。

其实,在他的众多门客中,还有不少见利忘义、心狠手辣之徒。当齐湣王听信谗言、免去孟尝君职务时,门客纷纷离去;而当孟尝君恢复职务时,他们又一个个回来了,而且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孟尝君路过赵国时,当地人听说孟尝君名声很大,纷纷出来围观,但看到他后大为失望:原以为孟尝君是一个魁梧的大丈夫,没想到只是一个瘦弱的小男人啊。孟尝君听到后恼羞成怒,而他的那些随行门客居然当场砍杀几百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贤德的君子收养士人,是为了百姓的利益。然而,“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这样的养士行径,不值得颂扬。

孟尝君做的最为出格的一件事,是在齐国面临生死存亡时扮演了一个非常不光彩的角色。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出兵灭掉宋国之后,南侵楚国,西侵三晋,甚至想灭掉周天子取而代之。燕昭王则抓住这个机会,命乐毅为统帅,联合秦、魏、韩、赵等国一同进攻齐国,攻占齐国70余城,甚至占领了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出国逃亡,被楚将淖齿所杀。这个时候,孟尝君在哪里呢?

原来,齐湣王灭宋后,打算除掉孟尝君,孟尝君便跑到魏国,被魏昭王任命为相国。燕国进攻齐国时,他奉命联合秦、赵等国同燕国一同讨伐齐国。也就是说,齐国差一点被灭亡,其实有孟尝君的“功劳”。

孟尝君重视人才,不拘一格,本无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大臣,为什么选人才其实更为重要。总的来看,选拔和重用人才应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是沽名钓誉,更不能以个人私利践踏国家利益。

(摘自《解放日报》,有刪改)

1.下列关干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尝君广招人才,号称“食客三千”,使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养士的风气开始盛行。

B. 孟尝君担任秦国相国,因“先齐而后秦”而遭秦国大臣反对,并最终被秦王罢免。

C. “鸡鸣狗盗”指孟尝君一门客先学狗打洞偷盗狐白裘后又学鸡叫骗开关门的故事。

D. 孟尝君名气很大,但不大度,路过赵国时,听到别人对他的议论后恼羞成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资治通鉴》里的内容论述了孟尝君的养士行为。

B. 文章以孟尝君所养之士的行为为基础来立论,指向了作为大臣养士目的的问题。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列举孟尝君及其门客的所作所为,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

D. 文章在指出孟尝君养士后,先叙述史实并边叙边点评,最后总结评价,表明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作为大臣的孟尝君能从国家利益出发来养士,可能就不会受到一些史家的否定。

B. 如果孟尝君不是“来者不拒”,那他的“士”中也就不会有“见利忘义”“心狠手辣”之徒.

C. 燕国联合多国攻占了齐国70余城,占领齐国都城,其中孟尝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D. 选用人才时,不沽名钓誉,不以个人私利践踏国家利益,才是正确的养士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