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孟尝君养士
殷啸虎
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而开大规模养士风气之先的,无疑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依仗父亲留下的丰厚资产,在封地薛邑广招各国人才,甚至一些犯罪逃亡的人也跑来寻求庇护。而孟尝君来者不拒,结果是闻风而来的士人越来越多,号称“食客三千”。
当时,秦昭襄王求贤若渴。听说孟尝君的名气,便想将他招揽到秦国来。秦昭襄王任命他为相国。此举遭到秦国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孟尝君是齐国人,肯定会“先齐而后秦”。秦昭襄王不得已,罢免了孟尝君,并将其软禁起来。孟尝君托人找到秦昭襄王宠爱的妃子,希望她去说服秦昭襄王放自己回齐国。妃子听说孟尝君有一件价值千金的狐白裘,便提出以这件狐白裘作为交换。偏偏孟尝君到秦国时,已经将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襄王。他的一个门客竟学狗打洞,钻进仓库偷出了这件狐白裘,而孟尝君也得以回国。
孟尝君被释放后,星夜兼程赶到函谷关时,已是半夜了。根据当时出关的规定,只有鸡叫了才能开门放人进出关口。这时,孟尝君的一个门客便学鸡叫,引得附近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把守关口的官吏听到鸡叫,便打开了关门,孟尝君等人趁机一涌而出。等到追兵赶来时,孟尝君一行早已远去。这个“鸡鸣狗盗”的故事,形象地展示了孟尝君养士的特点。
其实,在他的众多门客中,还有不少见利忘义、心狠手辣之徒。当齐湣王听信谗言、免去孟尝君职务时,门客纷纷离去;而当孟尝君恢复职务时,他们又一个个回来了,而且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孟尝君路过赵国时,当地人听说孟尝君名声很大,纷纷出来围观,但看到他后大为失望:原以为孟尝君是一个魁梧的大丈夫,没想到只是一个瘦弱的小男人啊。孟尝君听到后恼羞成怒,而他的那些随行门客居然当场砍杀几百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贤德的君子收养士人,是为了百姓的利益。然而,“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这样的养士行径,不值得颂扬。
孟尝君做的最为出格的一件事,是在齐国面临生死存亡时扮演了一个非常不光彩的角色。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出兵灭掉宋国之后,南侵楚国,西侵三晋,甚至想灭掉周天子取而代之。燕昭王则抓住这个机会,命乐毅为统帅,联合秦、魏、韩、赵等国一同进攻齐国,攻占齐国70余城,甚至占领了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出国逃亡,被楚将淖齿所杀。这个时候,孟尝君在哪里呢?
原来,齐湣王灭宋后,打算除掉孟尝君,孟尝君便跑到魏国,被魏昭王任命为相国。燕国进攻齐国时,他奉命联合秦、赵等国同燕国一同讨伐齐国。也就是说,齐国差一点被灭亡,其实有孟尝君的“功劳”。
孟尝君重视人才,不拘一格,本无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大臣,为什么选人才其实更为重要。总的来看,选拔和重用人才应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是沽名钓誉,更不能以个人私利践踏国家利益。
(摘自《解放日报》,有刪改)
1.下列关干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尝君广招人才,号称“食客三千”,使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养士的风气开始盛行。
B. 孟尝君担任秦国相国,因“先齐而后秦”而遭秦国大臣反对,并最终被秦王罢免。
C. “鸡鸣狗盗”指孟尝君一门客先学狗打洞偷盗狐白裘后又学鸡叫骗开关门的故事。
D. 孟尝君名气很大,但不大度,路过赵国时,听到别人对他的议论后恼羞成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资治通鉴》里的内容论述了孟尝君的养士行为。
B. 文章以孟尝君所养之士的行为为基础来立论,指向了作为大臣养士目的的问题。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列举孟尝君及其门客的所作所为,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
D. 文章在指出孟尝君养士后,先叙述史实并边叙边点评,最后总结评价,表明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作为大臣的孟尝君能从国家利益出发来养士,可能就不会受到一些史家的否定。
B. 如果孟尝君不是“来者不拒”,那他的“士”中也就不会有“见利忘义”“心狠手辣”之徒.
C. 燕国联合多国攻占了齐国70余城,占领齐国都城,其中孟尝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D. 选用人才时,不沽名钓誉,不以个人私利践踏国家利益,才是正确的养士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