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考日渐临近,为民学校在校园里打出了一些巨幅标语,有“天王盖地虎,都考985”“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高考长一分,干掉二千人”“志把命运改,压过官二代”等。恰逢家长接待日,家长们看到后,或伸大拇指称赞,以为是对学生极大的鼓舞;或摇头叹息,以为导向有偏差;还有的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对于上述现象,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读懂高考励志标语背后的社会情绪
高考季临近,各种高考冲刺标语开始盛行于校园。“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前段时间,这个由四川一高中生创作的高考标语在网上疯传。如今,它出现在一些高中的高三教室里。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高考标语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2000年前后的标语多是“努力拼搏”、“高考必胜”、“永不言败”等,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标语多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传统而含蓄。不过短短十余年,高考标语愈发展现出白热化的意味。
这是不能不察觉的变化,变化里蕴藏着某种社会情绪。“发狠”与“拼命”型的高考标语虽然还是在励志,不过显然,它表达出的更是一种围观者正在洞见的现实:“拼爹”横行、社会板结程度加剧的当下,尽管教育成本在逐年攀升,大学生的就业处境也越来越艰难,但高考仍然是“最不坏的选择”。因为它遵循的是一整套相对公平的选择机制,整体上是“分数前人人平等”。正因为如此,高考愈加成为下层青年改变命运的不二选择。他们不能不“发狠”,不能不“拼命”。
然而,即便高考为“最不坏的选择”,它改变命运的功能也正在弱化。换言之,就算有高考,普通学生也可能越来越拼不过“高帅富”。这一方面,早已被关注。譬如,重点大学中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其所占比例的下降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再譬如,不同类型中学的教育差距在变大,城市与农村的教育裂痕在日益扩大。一些身处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学生,他们其实早就注定了要被别人在高考中远远地抛下。
如果连上大学都在变得机会不均等,又如何能在社会竞争中“胜出”?以上的种种事实,让激昂的高考标语略显苍白。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它指向的,无疑还是高考本身的话题。时至今日,高考虽然整体上的公平性依然留存,但其自身的弊端也开始遮不住。形形色色的高考加分,防不胜防的高考移民,高考舞弊,乱象频出。尤为重要的是,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距巨大,且在不断拉大。而在逐年加码的高考改革,更呈现出一种“重城市轻农村”的取向。当种种蚕食高考公信力的举措纠葛在一起,高考也就不那么公平,高考标语也只能催人黯然。
作为暂时没有替代品的向上流动渠道,读书还是有用的,高考仍未整体偏离其公平性的旨归,这是“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标语出现的深层情绪基础。但如何让高考可以持续实现社会的流动,不至于窒息社会发展的活力呢?在高考标语激起的舆论涟漪后,我们不能不省思这一点。无论如何,高考标语依旧是板结年代最后的励志想象,请以纠偏来呵护年轻人的想象。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主要讲学校在校园里打出了一些巨幅高考标语,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认识。辨析材料,提出观点:由为民学校打励志标语一事说开去,表达对这类事情的看法。可以赞成,如高考标语可以鼓励学生,高考确实是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鼓励所有学生抓住高考的机会等,为了激励学习热情,应对高考考出好成绩,张贴高考励志标语,完全可以,也是必须的。可以反对,高考的标语体现学生的水平,不可以太直接,需要体现文学性、鼓励性、含蓄性等。不可盲目、偏激,更不可畸形、极端。特别是宣传高考励志标语应有度,不可失去理智而感情用事。高考考场不同于战场,不需要激励学生赴汤蹈火、拼命,也不希望学生以视死如归的冲锋精神去应试。高考要取得好成绩主要靠考生长期的知识和能力积累。也可以持中立观点,高考的标语只要适合自己,不需要太注重形式,起到激励性作用即可等。宣传高考励志标语应有度,不可失去理智而感情用事,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高考励志标语。学校和家长要正确引导高考学生,追求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学习、生活方式,刻苦努力,准备充分,沉着、冷静、理性地对待高考。论证要有理有据:有叙述有分析,两者有机融合。注意论述的辩证性:支持该校的行为,应指出其不足;反对其做法,应指出其可取处。其实,为民学校的做法,确有鼓舞士气之功,促其努力学习之效;但思想境界稍显不高,有培养精致利己主义的嫌疑,写作中应予以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