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这个游戏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了中游资源,不仅是中国民族网络游戏、移动互联网市场应用的领跑者,而且成为了海外市场拓展的先行者。

B. 近期,在习近平和特朗普的共同努力下,使得中美友好合作关系得以继续发展,两国在国际事务中能保持比较密切的配合。

C. 某省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并且通过招生考试政策拓宽足球人才成长渠道,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

D. 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这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答案: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B项,成分残缺,“使”前缺主语去掉“在……下”或者“使得”;C项,成分残缺,应在“足球联赛”后加上“机制”;D项,一面与两面照应不周,删去“能否”。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乎!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吾与子之所共       享有    B. 洗盏酌              重新

C. 履巉岩,蒙茸          拨开    D. 掠予舟而西也          向西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赤壁赋》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B. 《赤壁赋》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C. 《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D. 《后赤壁赋》中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内外游学线路迅速升温,2017年暑假国内游学报名人数增长140%以上,是海外游学增长率的两倍。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参加游学的人数位居前列。

携程发布的2017年我国城市家庭亲子游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暑期报名海外游学的人数增长达到70%,人均花费2.5万元。而国内游学的增长是出境的两倍,人均花费在4000元。从售卖城市的分布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报名参加游学人数最多,一线城市排名靠前。内蒙古、宁夏、贵州、甘肃等城市是国内游学热门目的地,沙漠徒步、草原亲子、文化自然游学等产品最为火热。

在海外游学市场方面,报告显示,海外游学增长达到70%以上,人均消费2.6万元,中产家庭是海外游学的主力。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位居十大海外游学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三甲。报告预计,今年全国夏季海外游学市场规模达到80万人次,营收200亿元,国内外游学总体量预计超过300万人次。

材料二:

不久前,微信朋友圈里很火的文章《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里提到,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可是,她最近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买了,原因就是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35000。20000(美国游学)+5000(阿姨)+2000(钢琴)+2000(游泳)+6000(培优)=35000元。这样养孩子的花费令人咂舌。那么问题来了,在天津,孩子过暑假要花多少钱呢?就此“津云”——前沿新闻记者做了问卷调查,共收到203份有效问卷,大多数网友选择了5000元以下,可以看出天津的家长们养孩子还是很淡定的。

1.有机会您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吗?        

2.您认为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孩子暑期花费这一项,有70%以上的网友选择了5000元以下,仅有7%的网友愿意为孩子过暑假花费上万元。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中不难看出,花费的大头是海外游学,这跟近两年中小学生出国游学热不断升温有关。对于调查中的“您自己的孩子或者周围朋友的孩子参加过海外游学吗”一项,选择周围很多孩子参加过的网友仅20%,大多数人周围孩子参加过海外游学的没几个,或者干脆没有。对于有机会是否参加海外游学,50%以上的网友认为孩子去不去海外游学应该视家庭经济条件而定,而有机会就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网友不足20%。对于参加海外游学的目的,绝大部分网友选择为了让孩子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仅16%的网友认为是“同学都去,不去怕孩子有失落感”。对于目前孩子的教育消费,过半网友认为偏高了,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认可放养式教育的家长寥寥无几。对于暑假怎么过才有意义,网友们意见不一,但愿意遵从孩子意愿的家长也不少。

从调查可以看出,天津的家长们还是比较理性的,更认同在培养孩子方面应该量力而行,对海外游学这样的高端消费盲目跟风者不多。——《北方网》

材料三:

何谓“游学”?传统上,游学是游学者游历四方、寻师求学、传播思想的文化活动。早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就有“游学博闻”之语。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余年,一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边带领弟子读书、体验山水,并将一路的所闻、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漫游祖国各地,不仅开阔眼界增长阅历,而且壮丽山水中的灵气,也赋予了他“疏荡颇有奇气”的文风,为他写《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一直到明代的徐霞客、清初的顾炎武,这种传统代代相传,成就了中国古人知行合一的优良士风。

其实不仅在中国,游学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教育形式。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学17年,其口述的《马可·波罗游记》不仅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奠定了新航路的开辟,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元朝地理和历史的重要典籍。18世纪,英国上层社会也兴起了一股赴欧洲大陆游学的热潮。今天的日本,游学早已成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国家大力支持中小学学生游学,并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其费用。

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因费时、费力、费钱等缺点的存在,加之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一度有被搁置的趋势。2016年末,教育部、中国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该计划的发布和实行使游学获得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其扫清障碍,解除后顾之忧。

从目前来看,游学传统的回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扩大了见闻,陶冶了情操,值得大力推广。但目前也有些游学掺杂了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有些融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变成商人赚钱的一种手段。对于这些问题,摆正心态是关键。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要意识到游学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是锻炼学生意志和提升境界的绝佳方法。

游学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价值依然灿若明星,其精髓贵在知行合一,诚如青年毛泽东所言:“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光明时评》

1.根据图表,下列关于海外游学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54%的网友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是否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表现得很理性。

B. 多数网友并没有反对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但仅有20%的网友明确表示会参加。

C. 多数网友希望孩子通过海外游学实现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的目的,主动性很强。

D. 16%的网友因怕有失落感而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而多数网友并未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表明2017年暑假海内外游学人数大幅增长,并点出了游学的热门目的地,材料二以天津为例,指出家长们的选择还是很理性的。

B. 材料三以较大篇幅谈及游学的内涵和中外游学的传统,并借阐释游学的意义与价值,深刻地揭示了游学的精髓在于知行合一。

C. 针对游学融入过多的商业因素的情况,《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从制度上做出了保障,从而消除了家长“有游无学”的担忧。

D. 面对游学热的现象,我们必须要学会摆正心态,客观冷静的加以对待;而新闻媒体的报道评论,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认知。

E. 三则材料,虽然体裁不一,但是对象一致,都是对游学现象的报道与评论,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认识游学这一现象。

3.怎样才能正确地开展游学活动?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