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散 步

粱实秋

①《琅嬛记》云:“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好像是散步限于饭后,仅是老人行之,而且盛于古时。现代的我,年纪不大,清晨起来盥洗完毕便提起手杖出门去散步。这好像是不合古法,但我已行之有年,而且同好甚多,不只我一人。

②清晨走到空旷处,看东方既白,远山如黛,空气里没有太多的尘埃炊烟混杂在内,可以放心地尽量地深呼吸,这便是一天中难得的享受。据估计:“目前一般都市的空气中,灰尘争烟煤的每周降量,平均每平方公里约为五吨,在人烟稠密或工厂林立的地区,有的竟达二十吨之多。”养鱼的都知道要经常为鱼换水,关在城市里的人真是如在火宅,难道还不在每天清早从软暧习气中挣脱出来,服几口清凉散?

③散步的去处不一定要是山明水秀之区,如果风景宜人,固然觉得心旷神怡,就是荒村陋巷,也自有它的情趣。一切只要随缘。我从前沿着淡水河边,走到萤桥,现在顺着一条马路,走到土桥,天天如是,仍然觉得目不暇给。朝露未干时,有蚯蚓、大蜗牛,在路边蠕动,没有人伤害它们,在这时候这些小小的生物可以和我们和平共处。也常见有被碾毙的田鸡野鼠横尸路上,令人触目惊心,想到生死无常。河边蹲踞着三三两两浣衣女,态度并不轻闲,她们的背上兜着垂头瞌睡的小孩子。田畦间伫立着几个庄稼汉,大概是刚拔完萝卜摘过菜。是农家苦,还是农家乐,不大好说。就是从巷弄里面穿行,无意中听到人家里的喁喁絮语,有时也能令人忍俊不住。

④六朝人喜欢服五石散,服下去之后五内如焚,浑身发热,必须散步以资宣泄。到唐朝时犹有这种风气。元稹诗“行药步墙阴竹,陆龟蒙诗“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所谓行药,就是服药后的散步。这种散步,我想是不舒服的。肚里面有丹砂雄黄白矾之类的东西作怪,必须脚步加快,步出一身大汗,方得畅快。我所谓的散步不这样的紧张,遇到天寒风大,可以缩颈急行,否则亦不妨迈方步,缓缓而行。培根有言:“散步利胃。”我的胃口已经太好,不可再利,所以我从不跄踉地趱路。六朝人所谓“风神萧散,望之如神仙中人”,一定不是在行药时的写照。

⑤散步时总得携带—根手杖,手里才觉得不闲得慌。山水画里的人物,凡是跋山涉水的总免不了要有—根邛杖,否则好像是摆不稳当似的。王维诗:“策杖村西日斜。”村东日出时也是一样地需要策杖。一杖在手,无须舞动,拖曳就可以了。我的—根手杖,因为在地面摩擦的关系,已较当初短了寸余。手杖有时亦可作为武器,聊备不时之需,因为在街上散步者不仅是人,还有狗。不是夹着尾巴的丧家之狗,也不是循循然汪汪叫的土生土长的狗,而是那种雄赳赳的横眉竖眼张口伸舌的巨獒,气咻咻地迎面而来,后面还跟着骑脚踏车的扈从,这时节我只得一面退避三舍,一面加力握紧我手里的竹杖。那狗脖子上挂着牌子,当然是纳过税的,还可能是系出名门,自然也有权利出来散步。还好,此外尚未遇见过别的什么猛兽。唐玄藏大师“独静行禅,不避虎兕”,我只有自惭定力不够。

⑥散步不需要伴侣,东望西望没人管,快步慢步由你说,这不但是自由,而且只有在这种时候才特别容易领略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种“分段苦”的味道。天覆地载,孑然一身。事实上街道上也不是绝对的阒无一人,策杖而行的不只我一个,而且经常的有很熟的面孔准时准地地出现。还有三五成群的小姑娘,老远的就送来木履声。天长日久,面孔都熟了,但是谁也不理谁。在外国的小都市,你清早出门,一路上打扫台阶的老太婆总要对你搭讪一两句话,要是在郊外山上,任何人都要彼此脱帽招呼。他们不嫌多事,我有时候发现,一个形容枯槁的老者忽然不见他在街道散步了,第二天也不见,第三天也不见,我真不敢猜想他是到哪里去了。

⑦太阳一出山,把人影照得好长,这时候就该往回走。再晚一点便要看到穿蓝条睡衣睡裤的女人们在街上或是河沟里倒垃圾,或者是捧出红泥小火炉在路边呼呼地扇起来,弄得烟气腾腾。尤其是,风驰电掣的现代交通工具也要像是猛虎出柙一般地露面了,行人总以回避为宜。所以,散步一定要在清晨,白居易诗:“晚来天气好,散步中门前。”要知道白居易住的地方是伊阙,是香山,和我们住的地方不一样。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取材平凡的日常生活一散步,但作者写作中博雅的知见和幽默的情趣交织,把人生体味艺术化了,体现出一种清雅通脱的襟怀。

B. 作者认为散步的去处可以是山明水秀之区,亦可以是荒村陋巷,随缘就好。内心清净,观照生命,处处不乏动人之处。

C. 六朝人喜欢服五石散,服之后需散步。这与“风神肃散,望之如神仙中人”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D. 作者认为散步一定要在清晨,因为生活在纷扰的尘世之中,远不如古人远离尘嚣,内心颇有遗憾之感。

2.结合第⑤、⑥两段,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3.堪称一代宗师的梁实秋的散文别具一格,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其鲜明的语言风格。

 

答案:
1.C 2.(1) 对中国传统文人风雅气度的向往。(2) 对飞扬跋扈之举的反感(3) 对自由、孤独况味的追求。(4) 对温暖的人情关系的喜欢。 3.(1) 大量引用古诗文,语言典雅,富有文化底蕴。(2) 语言诙谐幽默(或:亦庄亦谐,风趣幽默。)第⑤段写各种狗的语言即可验证。(3)简洁、精炼、生动。第⑦段把现代交通工具比作猛虎出柙,“行人总以回避为宜”精要地传达出作者对现代不文明行为的反感。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朝人喜欢服五石散,服之后需散步”是因为“服下去之后五内如焚,浑身发热,必须散步以资宣泄”,“风神肃散,望之如神仙中人”,而第四节“‘六朝人所谓神萧散,望之如神仙中人’一定不是在行药时的写照”则证明“大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2.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结合第⑤、⑥两段,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既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又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答题前先整体理解全文,读懂文本的内容,理解文章要表达的主旨。然后再细读⑤、⑥两节,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概括其中要表达的情感。第⑤节中“山水画里的人物,凡是跋山涉水的总免不了要有—根邛杖,否则好像是摆不稳当似的”,表现出作者对对中国传统文人风雅气度的向往。写路遇横眉竖眼张口伸舌的狗,表现他对对飞扬跋扈之举的反感。“散步不需要伴侣,东望西望没人管,快步慢步由你说”“容易领略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种“分段苦”的味道”表现他对对自由、孤独况味的追求。 “一路上打扫台阶的老太婆总要对你搭讪一两句话,要是在郊外山上,任何人都要彼此脱帽招呼”表现作者对对温暖的人情关系的喜欢。 3.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通过本文分析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答题前要先通读全文,整体了解把握本文用语特点。 本文引用《琅嬛记》的句子“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引用王维的诗“策杖村西日斜”,引用唐玄藏大师的“独静行禅,不避虎兕”,大量引用古诗文,语言典雅,富有文化底蕴。第⑤段写各种狗的语言能体现本文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⑦段把现代交通工具比作猛虎出柙,“行人总以回避为宜”语言简洁、精炼、生动的特点。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民族复兴有赖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自于文化理解,旅游则是促进文化理解最好的方式之一,发展旅游能够为文化自信提供充沛的新动能。目前我国已经拥有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和全球第四的入境旅游市场。巨量的旅游人群时于文化传播而言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利用的空间和路径。

发展旅游就是要让厚重的文化变得可以轻松阅读,就是要通过文化的故事化、文化的科教化、文化的可视化,让文化转变为新时代可以源源不断被消费和吸收的养分,让文化被更广泛的旅游者领略和理解。当然,无论多么辉煌的文化,只有在有文化的后辈那里才能闪闪发光。如何通过旅游演艺、文创产品以及旅游的主题化体验建构等文化表现形式的进一步创新,将规模巨大、快速流动的旅游人群转化为“慢吞吞地关注各地大量零星风味、琐屑世情的陶醉者和凝思者”,是摆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共同的持续课题。同时,如何通过视角创新、政策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的努力,用国际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用国际视野组合中国元素,是通过旅游方式加快对外文化传播,让“文化自信”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文化他信”的重要前提。

在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的新征程中,要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只一味固守不会有出路,而是要秉承知常达变、革故鼎新的精神,用匠心精神创造时代的精品,为文化建设举砖加瓦,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新时代的创新和丰富,给未来的历史留下新时代深深的文化印记。因此,在利用传统文化遗产、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的同时,也需要通过休闲旅游领域的创新,为未来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遗产。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会成为文化自信新时代的新动能。

传统文化可以是文物古迹、琴棋书画,但文化从来不只是凝固于物,还更多地赋存于人,人才是文化生生不息更重要的传承和呈现。文化传承不能只关注老祖宗给的文化遗产和老天爷给的自然遗产,更要关注老百姓身上所蕴含的文化生命力。怎样通过共享经济理念和企业创新机制,让外来游客“像当地人一样生活”,让老百姓手里所拥有的资源进入文化产品供给的新循环当中去,挖掘和体现出这些旧资源的新价值,将成为目的地文化传播的新课题。

(摘编自徐挺 厉新建《美好生活、文化自信与旅游使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的故事化、科技化、可视化,都可以让文化被更广泛的旅游者所领略和理解。

B. 发展旅游业,让厚重的文化变为易被消费和吸收的养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

C. 对传统文化,不可一味固守,而要有所创新,注入时代精神,打造时代文化精品。

D. 要促进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我们需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创新开发旅游项目和旅游市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旅游业的发展,逐层深入地论证了发展旅游能够促进文化传播和文化自信。

B. 文章从国内和国际视野两个方面,论述了让文化被更广泛的旅游者接受的途径。

C. 文章提出了要用知常达变、革故鼎新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并从反面进行了分析论证。

D. 文章认为文化自信源于文化理解,这是论述旅游的使命与文化自信的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我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因此,巨量的旅游人群对于文化传播而言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利用的空间和路径。

B. 只有在有文化的后辈那里,辉煌的文化才能得到珍视,才能得到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才能闪闪发光。

C. 如果现在没有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创新和丰富,就不能为未来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遗产。

D. 传统文化需要人来传承和呈现,因此文化传承既要关注物,也要关注人身上所蕴含的文化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