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易简,字国宝,京兆万年人。性介特寡合。少好学,工诗。梁乾化中,邵王友诲镇陕,易简举进士,诣府拔解,友诲赠钱二十万。明年遂擢第,复隐华山。华帅李保衡复辟从事。逾年,尹皓代保衡,易简仍在幕府。会朱友谦以河中叛归庄宗,攻华州甚急,城中危惧,咸请筑月城以自固。皓恃勇不听,下令曰:“有敢复言者斩。”易简固请,乃许。板筑始毕,外城果坏,军民赖之。会夜不能攻,友谦遂遁去。皓卒,易简归田里。久之,召为著作郎,数月弃去。复召为右拾遗,上书忤旨,出为邓州节度推官。后唐同光中,遣魏王继岌伐蜀,以宰相郭崇韬为招讨使,辟易简为巡官,改魏王都督府记室参军。府罢,退居华阴,作《小隐诗》二十首并序以见志,好事者多传诵。秦王从荣闻而重之谓宰相冯道李愚曰易简有才岂宜久居外地即召为祠部员外郎改水部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晋初,赐金紫,判弘文馆、史馆事。晋祖为治务求速效,易简上《渐治论》以谏之,诏书褒答,以论付史馆。及废翰林学士,易简兼知内制,又拜御史中丞。晋祖在大梁,台省湫隘,易简奏举故事,一岁得元省钱二百万,缮治省署及造器物,号为举职。周朝讳“简”,易止名易。广顺初,迁礼部尚书。是冬,合三铨为一,令易简权判,俄改刑部尚书。周祖将亲郊,命判兵部,会册四庙,命为副使。周祖晏驾,为山陵副使。显德四年,告老,以太子少保致仕,归乡里。宋初,召加少傅。所居华阴,构一鸣堂、二品楼,优游自适。建隆四年四月,无疾卒,年七十九。子景让,进士及第,至尚书郎。

(节选自《旧唐书·王易简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王从荣闻而重/之谓宰相冯道/李愚日/易简有才岂宜/久居外地/即召为祠部员外郎/知制诘/拜中书舍人/

B. 秦王从荣闻而重之/谓宰相冯道/李愚曰/易简有才/岂宜久居外地/即召为祠部员外郎/知制浩/拜中书舍人/

C. 秦王从荣/闻而重之/谓宰相冯道/李愚日/易简有才岂宜久/居外地即召/为祠部员外郎/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D. 秦王从荣闻/而重之谓/宰相冯道/李愚日/易简有才岂宜/久居外地/即召为祠部/员外郎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的统称,即殿试及第者之称。

B. 拾遗,唐代谏官名。武则天时置,分属门下、中书两省。杜甫曾任左拾遗。

C. 晏驾,对古时帝王倦于政事的讳称。晏,迟;驾,帝王之车;晏驾,帝王车子迟出。

D. 致仕,即交还官职,也就是指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乞骸骨等代指退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易简很有才华。考中进士,又能写诗,因而受到很多人的敬重。华帅李保衡征召他担任从事,同光年间伐蜀时,他又被朝廷辟为巡官。

B. 王易简性情孤傲,身经数朝,几度归隐。他的长官尹皓去世后,他就隐居了;在都督府任职时,都督府撤销后,他又隐居了。

C. 晋祖很赏识王易简。不仅下诏褒奖他,还把他写的论文交付史馆收藏,并让他兼管皇帝诏令的书写,而且还授予他御史中丞。

D. 后周朝廷也很赏识王易简。不仅让他担任礼部尚书和刑部尚书,周祖外出时,还让他兼管兵部事务,后又让他主管祖庙册封事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城果坏,军民赖之。会夜不能攻,友谦遂遁去。

(2)晋祖为治务求速效,易简上《渐治论》以谏之。

 

答案:
1.B 2.C 3.D 4.(1)外城果然被摧毁,军民依靠月城得到了保护。正赶上夜晚不能进攻,朱友谦就逃走了。 (2)晋祖治理政务只求快速取得效果,王易简上奏《渐治论》来劝说他。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秦王”“从荣(人名)”“宰相”“冯道(人名)”“李愚(人名)”“易简(人名)”“外地”“祠部员外郎”“制浩”“中书舍人”,虚词“而”“之”“为”,标志性词“曰”再结合本句意思:秦王李从荣听说后很敬重他,对宰相冯道、李愚说:“王易简很有才能,怎么可以长期居留在外呢?”当即征召为祠部员外郎、知制诰(官名,掌管起草诰命),授予中书舍人的官职。句子可以断开为:秦王从荣闻而重之/谓宰相冯道/李愚曰/易简有才/岂宜久居外地/即召为祠部员外郎/知制浩/拜中书舍人/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C项,“晏驾,对古时帝王倦于政事的讳称”说法错误。晏驾是古代帝王死亡的讳称。故选C。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D项,“后又让他主管祖庙册封事宜”说法错误,册封四庙,王易简只任副使,并不是主管。故选D。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坏,被摧毁;赖,依靠;会,正赶上;遁,逃走。(2)句中:为治,治理政务;务,只;上,上书(上奏);谏,劝说。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蜀道”艰险成过往 山河今朝更风流

——从秦蜀古道到西成高铁的时代跨越

①巍巍秦岭,如巨龙般橫亘于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千百年来,先民们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坚韧,在万岭千峰之间开凿出了条条道路,后经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连通秦蜀的七大古道。

②秦蜀古道随着时代变迁湮没于岁月烟尘之中,但是秦蜀两地的交通方式却在不断发展;从民国时期修筑的川陕公路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条国道再到现在的高速公路,从宝成铁路再到现代化的西成高铁,秦岭由天堑逐步变成通途,秦蜀两地的时空距离被不断缩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嗟叹也将被“秦蜀两地一日还”的新时代华章所代替。

③2011年,陕西省文物局组织开展了秦蜀古道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赵静和她的同事们经过艰苦的野外考察,基本摸清了陕西秦蜀古道的底子:过去所称的“蜀道”,更全面的叫法应是秦蜀古道。它是古代修筑的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的7条主道路(分别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故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的统称。

④考古人员发现,秦蜀古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遗迹由栈道遗迹、栈桥遗迹、碥道遗迹构成,这三者构成的道路本体反映了秦蜀古道在修筑过程中“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特点而秦蜀古道的修建和使用始于殷商,沿用至民国,前后有3000多年历史,堪称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

⑤在古栈道线路选择上,先人的智慧与后世的科学不谋而合。“事实上,近现代穿越秦巴山区的几条公路和铁路基本上沿着秦蜀古道的选线在走。例如宝成铁路在秦岭山区基本沿着秦蜀古道中故道的线路修筑,而上世纪30年代修筑的川陕公路宝鸡至汉中段也基本沿着秦蜀古道修筑。”赵静说。

⑥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的人们试图打通秦岭屏障的努力,在陕川之间造就了古今道路并行的“奇观”。在距离汉中市区15公里的褒谷口,危崖陡立,怪石高耸,316国道在这里的山间蜿蜒穿行,山脚下则是民国时期修筑的川陕公路和古褒斜道遗迹;在四川境内,108国道与金牛道时分时合,若即若离,部分路段2008年之前曾檫着剑门雄关而过,让过往旅客在车上就能一睹其风采。

⑦新中国成立后,陕川之间先后建成了多条国道,但穿越秦岭的旅途仍难言轻松。一些老司机如此形容途经秦岭的行车之苦:“山高、坡陡、弯急、路窄,经常堵车,遇到冬天下雪,堵车时间就更长了,司机和乘客都苦不堪言。”2011年,陕西至四川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西安和成都的行车时间缩短为9个小时左右。曾经“难于上青天”的入蜀之道,从此不再是人们出行的畏途。

⑧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陕川之间的众多城市正告别过去的封闭状态。“一座山,两座山,刚刚才过剑门关”,路险难行曾是四川省广元市发展的极大障碍。作为四川的北大门,如今广元境内有多条国道、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过,不久前刚刚通车的兰渝铁路更使广元成为沟通大西南与大西北的铁路枢纽。广元农产品交易中心是四川北部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如今里可以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而这都得益于铁路和公路物流的快捷输送。

⑨交通方式的变迁,印证着千百年来秦岭由天堑变通途的宏伟历史画卷。而即将建成的成都高铁,将使西安至成都之间的旅行时间缩短至3个半小时左右,中国人破解“蜀道难”的历史将再一次被改写。

(四川日报2017.12.1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秦蜀古道遗迹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栈道遗迹、栈桥遗迹、碥道遗迹,这说明秦蜀古道在修筑时,确实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B. 108国道沿金牛道修筑,始终与金牛道相伴而行,部分路段2008年之前曾擦着剑门雄关而过,让旅客在车上就能一睹其风采。

C. 秦岭道路从“山高、坡陡、弯急、路窄”的国道到高速公路的贯通,逐渐缩短了旅行时间,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D. 本文多用引用手法,使文章更有内涵,更有说服力。例如,引用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赵静的话就增强了说服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 新闻的副标题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从秦蜀古道到西成高铁的时代跨越”就是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B. 本文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它采用叙述的形式概述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意思。

C. 新闻报道的语言多客观平实,而本文不仅引用古诗文、谚语,许多词语还很华美,说明新闻报道也可以有文学色彩。

D. 秦蜀古道的变迁史,既是一部交通发展史,也是一部时代进步史。文章按照时间线索构文,行文流畅,思路清晰。

3.请分别为③④段、⑤⑥段、⑦⑧⑨段拟一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均不超过15个字,要能概括其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金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山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几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他走得极快,好像在跑,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在他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吧。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现在不是就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不能给自己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陌生人家的灯光。他们点灯不是为我,他们的梦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却也会给寒夜里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要沉没的船只,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给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以莫大的帮助。

古希腊女教土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①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的一位友人曾怀着满心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想,②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③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笑了。

1942年2月在桂林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说,“我”从“噩梦中惊醒,感到窒闷”,暗示作者当时生活在恐怖压抑的社会环境中,随时会有危险。

B. 文章在写作者的那次黑夜之旅时,描写路上风雪交加,泥泞不堪,写的是自然环境,也可以说是在暗示社会环境。

C. 文章选用了两个有关灯光的神话传说,意在突出真挚的亲情不光能让亲人得益,也能让所有的人得到好处。

D. 文章结尾时写到,“我想着,想着,不觉笑了”,意思是经过对灯光的思考,作者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2.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文章中不仅写到了灯光,还写到了夜的寒冷和黑暗,试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国联日内瓦会议上的演讲

顾维钧

尊敬的埃里克德鲁蒙德爵士,尊敬的与会各国代表: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颠倒黑白”。我想松冈洋右先生刚才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亲爱的代表们,我这里有两份中国政府根据日本战俘的供述得到的证据。这些证据的原件存在中国国内。根据他们的供述,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二营第三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夜22时20分左右,以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的一个小分队以巡视铁路为名,在奉天北面约7.5公里处,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一小段铁路,并将三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的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本守备队。

退一万步讲,让我们假设,松冈先生说的是事实。日本军队和中国军队确实在柳条湖附近有摩擦,而日方采取的是自卫。那么我请各位亲爱的代表想一想,自卫用得着攻占长春吗?自卫用得着攻占齐齐哈尔吗?自卫用得着攻占吉林吗?自卫用得着攻占奉天吗?自卫用得着攻占营口、四平和安东吗?如果我说,中日双方有摩擦,中方开着军舰登陆本州岛,占领了东京,各位亲爱的代表,那还能叫自卫吗?

十三年前,在巴黎,那时候我亲眼看着日本强取了中国的山东。那时候,他们声称山东的主权还是中国的,他们只不过是想和中国做生意,想和中国经济合作。那时候,在巴黎,我打了个比方。我说,一个人,丢失了他的钱包,被另一个人捡到了。然后捡到钱包的人拿走了里面所有的钱,将空空的钱包还给主人,并说“我们还是朋友”,代表们,这能成立吗?

但是,中国人忍让了,把我们山东的权益让给了日本。

今天,十三年过去了,那个捡钱包的人,现在竟然连空空的钱包也要抢走。代表们,我请问问大家,这样的事情中国还要忍下去吗?还能忍下去吗?

善良的中国人还可以忍让。但是我们让了山东,换来的却是丢了东三省。如果今天,国联连“李顿报告书”都不能通过,我们再让了东北,那么,我恐怕十三年后,将不会再有各国代表出现在这个会场上了,因为那时候,国际联盟将不会存在!

三十年后,我恐怕,将不会再有和平可言,世界将永无宁日!

(顾维钓的话音刚落,整个会场爆发了整齐而且热烈的掌声)

(节选自宗民《顾维钩在“九一八”》)

注:埃里克德鲁蒙德,国际联盟的秘书长。松冈洋右,出席国联日内瓦会议的日方代表。李顿报告书,“九一八”发生后,国联派以英国的李顿爵士为为首的调查团前往调查,调查结果即为“李顿报告书”,报告中有一些还算公正的内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明是日本为寻衅侵略中国制造了炸毁铁路事件,却颠倒黑白,诬称是中国人所为。

B. 就算在柳条湖炸毁铁路事件是中国人所为,松冈洋右的自卫说,也根本站不住脚。

C. 对于日本的侵略,中国一忍再忍,而日本却得寸进尺,顾维钧对这种忍让十分愤怒。

D. 如果连“李顿报告书”都不能通过,说明国际联盟连起码的公道都没有,必定解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列举日本侵略罪证时,有准确的时间、地点,还有人名,使罪人无法抵赖。

B. 作者并不局限于“九一八”事变,而是将十三年前的事也列举出来,以进行对比。

C. 作者用大量反问句,彻底揭穿了日本的“自卫”谎言,也将其累累罪行大白于天下。

D. 作者用钱包作比,形象地揭露了日本先窃我国利益,进而夺我国主权的贪婪嘴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顾维钧演讲的字里行间,可听出一个信息,国联不能很好地在中日之间主持公道。

B. 顾维钧承诺,尽管日本称其行为为“自卫”,但中国不会以同样方式到东京“自卫”。

C. 从顾维钧的演讲中可以看出,肖时的中国政府很软弱,对日本的侵略处处忍让。

D. 顾维钧演讲结束时的话,意在提醒与会代表,如不主持公道,世界必将陷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