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金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山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几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他走得极快,好像在跑,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在他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吧。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现在不是就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不能给自己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陌生人家的灯光。他们点灯不是为我,他们的梦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却也会给寒夜里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要沉没的船只,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给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以莫大的帮助。

古希腊女教土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①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的一位友人曾怀着满心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想,②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③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笑了。

1942年2月在桂林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说,“我”从“噩梦中惊醒,感到窒闷”,暗示作者当时生活在恐怖压抑的社会环境中,随时会有危险。

B. 文章在写作者的那次黑夜之旅时,描写路上风雪交加,泥泞不堪,写的是自然环境,也可以说是在暗示社会环境。

C. 文章选用了两个有关灯光的神话传说,意在突出真挚的亲情不光能让亲人得益,也能让所有的人得到好处。

D. 文章结尾时写到,“我想着,想着,不觉笑了”,意思是经过对灯光的思考,作者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2.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文章中不仅写到了灯光,还写到了夜的寒冷和黑暗,试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案:
1.C 2.①我们不能只懂得和需要物质享受,更需要精神鼓舞和精神追求。 ②人间真情所给予他的鼓舞会永远照耀他的心灵,引领他前行。 ③生活中,无论多么艰难,光明、希望、温暖和真情永远不会从我们心里消失。 3.①寒冷和黑夜与灯光是矛盾的双方,写灯光必然写黑暗,二者不可分。 ②寒冷和黑夜与灯光形成对比,反衬出灯光的可贵。 ③寒冷和黑暗都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当时黑暗的社会形势。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选用了两个有关灯光的神话传说,意在突出真挚的亲情不光能让亲人得益,也能让所有的人得到好处”分析错误,两个关于灯光的神话并不都是 “突出真挚的亲情不光能让亲人得益,也能让所有的人得到好处”,其中希洛点燃的火炬突出的是真挚的爱情能使人们得到益处。故选C。 2.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能力。重要句子含义理解,一定要接和具体语境进行。第一个划线的句子“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根据本句的上下文“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据此可知本句中“米”代表的是物质生活。人活着除了需要物质之外,更需要需要精神鼓舞和精神追求,如果没有“精神鼓舞和精神追求”,就会“永沉海底”。第二句“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根据前文“怀着满心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让他感到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那一点微光”是指透过灯光折射出的“人间真情”,所以这句话意思是“人间真情所给予他的鼓舞会永远照耀他的心灵,引领他前行”。第三句话“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这句话中的灯光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灯光,结合前文所写灯光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光明、温暖、真情,这里的灯光就是指带给人们战胜困难的希望、光明、温暖、真情。“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也就是说,现实中无论我们生活多么艰难,多么困苦,但是象征光明、希望、温暖和真情永远不会熄灭,也就是光明、希望、温暖和真情永远存在我们心中,不会从我们心中消失,指引我们战胜一切。 3.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文章中不仅写到了灯光,还写到了夜的寒冷和黑暗,试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是考查学生分析作者选材创作意图能力。文章写了灯光,为什么还写到夜的寒冷和黑暗,答题时可以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从寒冷黑夜和灯光的各自象征意义、从、灯光与黑夜寒冷之间的关系、写寒冷和黑夜对表现灯光的作用等方面来组织答案。本文创作于1942年2月,此时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难的时刻,国家和民族处于重重的灾难之中。作者在桂林属于国民党统治区,因此他的希望常常不能“直说”,故采用象征手法,寓深刻的哲理于景物描写中。比如,文章以“恶梦”象征国民党投降卖国的论调;以漆黑的夜象征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以“灯”象征光明,象征人民的希望。作者歌颂灯光,就是歌颂希望和胜利。寒冷和黑夜与灯光是矛盾的双方,写灯光必然写黑暗寒冷,二者不可分。还有写寒冷和黑夜与灯光形成对比,反衬出灯光的可贵。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国联日内瓦会议上的演讲

顾维钧

尊敬的埃里克德鲁蒙德爵士,尊敬的与会各国代表: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颠倒黑白”。我想松冈洋右先生刚才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亲爱的代表们,我这里有两份中国政府根据日本战俘的供述得到的证据。这些证据的原件存在中国国内。根据他们的供述,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二营第三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夜22时20分左右,以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的一个小分队以巡视铁路为名,在奉天北面约7.5公里处,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一小段铁路,并将三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的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本守备队。

退一万步讲,让我们假设,松冈先生说的是事实。日本军队和中国军队确实在柳条湖附近有摩擦,而日方采取的是自卫。那么我请各位亲爱的代表想一想,自卫用得着攻占长春吗?自卫用得着攻占齐齐哈尔吗?自卫用得着攻占吉林吗?自卫用得着攻占奉天吗?自卫用得着攻占营口、四平和安东吗?如果我说,中日双方有摩擦,中方开着军舰登陆本州岛,占领了东京,各位亲爱的代表,那还能叫自卫吗?

十三年前,在巴黎,那时候我亲眼看着日本强取了中国的山东。那时候,他们声称山东的主权还是中国的,他们只不过是想和中国做生意,想和中国经济合作。那时候,在巴黎,我打了个比方。我说,一个人,丢失了他的钱包,被另一个人捡到了。然后捡到钱包的人拿走了里面所有的钱,将空空的钱包还给主人,并说“我们还是朋友”,代表们,这能成立吗?

但是,中国人忍让了,把我们山东的权益让给了日本。

今天,十三年过去了,那个捡钱包的人,现在竟然连空空的钱包也要抢走。代表们,我请问问大家,这样的事情中国还要忍下去吗?还能忍下去吗?

善良的中国人还可以忍让。但是我们让了山东,换来的却是丢了东三省。如果今天,国联连“李顿报告书”都不能通过,我们再让了东北,那么,我恐怕十三年后,将不会再有各国代表出现在这个会场上了,因为那时候,国际联盟将不会存在!

三十年后,我恐怕,将不会再有和平可言,世界将永无宁日!

(顾维钓的话音刚落,整个会场爆发了整齐而且热烈的掌声)

(节选自宗民《顾维钩在“九一八”》)

注:埃里克德鲁蒙德,国际联盟的秘书长。松冈洋右,出席国联日内瓦会议的日方代表。李顿报告书,“九一八”发生后,国联派以英国的李顿爵士为为首的调查团前往调查,调查结果即为“李顿报告书”,报告中有一些还算公正的内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明是日本为寻衅侵略中国制造了炸毁铁路事件,却颠倒黑白,诬称是中国人所为。

B. 就算在柳条湖炸毁铁路事件是中国人所为,松冈洋右的自卫说,也根本站不住脚。

C. 对于日本的侵略,中国一忍再忍,而日本却得寸进尺,顾维钧对这种忍让十分愤怒。

D. 如果连“李顿报告书”都不能通过,说明国际联盟连起码的公道都没有,必定解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列举日本侵略罪证时,有准确的时间、地点,还有人名,使罪人无法抵赖。

B. 作者并不局限于“九一八”事变,而是将十三年前的事也列举出来,以进行对比。

C. 作者用大量反问句,彻底揭穿了日本的“自卫”谎言,也将其累累罪行大白于天下。

D. 作者用钱包作比,形象地揭露了日本先窃我国利益,进而夺我国主权的贪婪嘴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顾维钧演讲的字里行间,可听出一个信息,国联不能很好地在中日之间主持公道。

B. 顾维钧承诺,尽管日本称其行为为“自卫”,但中国不会以同样方式到东京“自卫”。

C. 从顾维钧的演讲中可以看出,肖时的中国政府很软弱,对日本的侵略处处忍让。

D. 顾维钧演讲结束时的话,意在提醒与会代表,如不主持公道,世界必将陷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