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意识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国语·周语》记载,周灵王二十二年,灵王之子晋劝阻其父雍塞谷水,按照周太子晋的理解,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这是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

先秦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处处强调“仁民爱物”。要想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首先要节制人类的欲望,按照大自然的节奏、万物生长的节律来安排人类行为。《论语》记载孔子“弋不射宿,钓而不纲”,不捕射归巢的鸟,不用网将大小鱼捞尽,而是只钓鱼,意思是说要有节制地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说的一段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礼记·月令》则明确要求要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适时的砍伐和田猎。由此可见,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人类作为有机整体中的重要一分子,应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唯有如此,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儒家的这种生态伦理思想也广泛存在于传统乡规民约中。各地乡村纷纷成立了封山会、禁山会、青苗会等民间组织,普遍制定和实施了严禁砍伐林木的制度。以《文堂乡约家法》产生地徽州的文堂村为例,该村山林资源丰富,规定:“本都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

传统乡约不仅充分认识到了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还看到了破坏林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明末清初源头李氏族人于1828年订立“输山碑”规约指出:“募修岭路,挨路上下之山,必先禁止开种,庶免沙土泻流壅塞。斯为尽善乐助,有功兹幸。众山主矢志好善,自岭头至岭脚,凡崎岖之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坦处,挨路,上输三丈、下输二丈,永禁开挖。”这些材料证明,传统乡民们已经注意到森林植被对于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分、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清咸丰元年(1851年),今贵阳市乌当区金花镇下铺村的村民在回龙寺前共同竖立了一块“禁止碑”,规定,“凉亭内不准挖泥;小山坡不准开石,挖泥,割柴叶、茨草;贵州坡不准开石、挖泥;大石板及敲邦候不准开山、挖泥、看牛、割柴叶、茨草;官塘不准担水,外面骑马与抬轿,不准进堡过道。以上五条如若不遵,罚银四两六钱是实。”这五条,有四条与保护环境有关,涉及植被、水资源等方面保护。正是由于传统乡规民约的禁规严密、惩治苛刻,在客观上培养了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提升了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识。

(摘编自中华书局出版的《好规矩共遵守——乡规民约代代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的祖先在上古时代就已经意识到了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B. 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人类只要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C. 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的乡规民约之中广泛存在,代代相传。

D. 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得到了传统乡规民约的保护,在客观上也提升了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从儒家言论和乡规民约这两个视角,阐述了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地方民间的举措。

B. 文章用大量乡规民约的原文,证明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落实到了行动之中。

C. 文章用《论语》《孟子》《礼记》中的原文,来证明人类如果要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就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

D. 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其中的引用既有直接引用,也有间接引用,以直接引用为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认为,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

B. 传统乡约充分认识到了保护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了破坏森林植被对水土流失、涵养水分等产生的严重后果。

C. 徽州的文堂村山林资源丰富,其乡约规定,所有林木禁止盗砍盗卖,对违犯者将进行严惩。

D. 下铺村村民在回龙寺前竖立的“禁止碑”是一部完整的乡规民约,每一条款都涉及环境保护。

 

答案:
1.C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原文中“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前者对后者很重要。B项,“人类只要遵循自然规律……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错,原文是唯有……方能,即只有……才的关系,选项将必要条件错成了充分条件。D项,原文是乡规民约培养了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而不是保护了这一习俗,主客颠倒了。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麦季

袁省梅

①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我不吭声,爸又说:“半 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 个工。”

②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后来,只 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 我莫名的心疼。

③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吃了晚饭,我 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

④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 旷,饱满。风从树上掠过,簌簌响。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 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 腾。

⑤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 塞到了我手里。现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 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我只一口,就“咔咔” 地咳嗽了半天。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

⑥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嚓”,迅疾,慌乱。我一 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一束光在 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

⑦竟是老王头。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 就捡点麦穗。”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我劝大斌 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 好啊,捡得不少嘛。”

⑧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 揍过大斌子。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 下手太轻。大斌子还没停学时,就扬言要收拾老王头,当然也收拾过。给老王头扣在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给老王头的烟筒里塞半截砖。

大斌子抓过布袋子,冷冷地说:“人可以走,赃物得留下。”月下,老王头佝偻着腰,搓着手,嚅嚅着,不知说了句什么,低下头走得风快,简直是小跑了。大斌子哈哈大 笑:“慢点啊王老师,别摔了您的老腰。”

⑩月亮隐在了云后,有风吹来,潮润,燠热。大斌子叫我去场院,自己走了。过了好 一会儿,他才来,手里却不见了老王头的布袋子。

(11)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大斌子偷了半袋子碾好的新麦,刚出了场院,让队长 撞见了。大斌子说是想用麦子换甜瓜吃。队长气得跳脚,骂他家贼难防。叫来他爸。大斌 子挨了一顿狠揍。

(12)天黑时,大斌子来找我,瘸着腿骂他爸:“下手真狠啊,好像我不是他亲儿 子。昨晚倒霉,今晚你给我放哨,偷回来。”那晚,他顺利地偷出半袋子新麦。朦胧的夜 色下,他的两条长腿舞得飞快,在小巷子穿来穿去。我追得气喘,也不敢喊。谁知他竟然 把袋子放到了老王头家的柴房子前。我问他:“昨晚的也是给老王头?”他说:“你认为 呢?”我说:“那前几天的布袋子还老王头了?你不是恨他吗?”他说:“你喜欢他?那 天我是想把布袋子交给队长,从他门口过时就听见他媳妇在屋里骂他犟驴,说屋里都揭不 开锅了还窝在学校不挣钱。老王头一句不吭,我听着就心软得不行了。”

(13)谁知,我跟大斌子刚把半袋子麦子放到老王头的柴房子前,老王头“呼哧”从 柴房子出来了。他扯住大斌子叫把麦子拿走,他说我偷你们不能偷,小小年纪可不能沾染 了这坏习气,你们得走正道。

(14)大斌子“噗”地吐了口唾沫,甩开他要走,老王头死拽住就是不让走。大斌子 没法子,只好背起袋子,也不理我,气呼呼地走了。

(15)我悄悄地叫他把麦子藏起来,明天换甜瓜吃。大斌子哼了一声:“吃吃吃,就 知道吃。”大斌子把麦子倒到了场院,说:“这个老王头,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一会 儿,他又说:“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

(16)后来,大斌子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我跟老王头也成了铁哥们。

(选自《中国闪小说年度佳作 2014》)

1.概括第四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赏析第九段的划线语句。

3.分析概括大斌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第八段在记叙事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各题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 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 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 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

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 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 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 岂一勺之水所能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 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 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真足以启愚而立 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故,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 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 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 风也,是为记。

(选自《诚意伯文集》卷六,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心           易:轻视

B. 其为矫心                       病:认为……是错误的

C. 我乃其不畏之气                    奋:奋发

D. 死非我能也                       夺:强行改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过贪泉饮之                        项王瞋目叱之

B. 人命修短系乎天                    杳不知其所

C. 廉终其身                        故汉追及之

D. 故吏其地者                        籍独不愧心乎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 哉?

B. 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 哉?

C. 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 哉?

D. 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4.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明而自信,笃也

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⑤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

A. ①④⑤    B. ②③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 下文议论张本。

B. ②③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 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

C. 末段指出以命名泉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并点明写这篇记的 缘由。

D. 本文议论深刻,且有针对性驳斥小人病其为矫心的观点,用君子以身立 ,与贪廉乃自我作之为论据说明贪廉由乎内”, 语言质朴自然,记述清晰, 议论深刻。

6.翻译下面语句

(1)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

(2)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