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向大会作的报告,新华网摘取了报告中直抵人心的19句话,以飨广大网友!

B. 2017年6月9日,由省政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2017

都匀毛尖茶人会在贵州都匀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的数千名茶人齐聚中国茶文化博览园,共商文化引领“黔茶出山”发展大计。

C.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对民生改变的认识正在从吃饭、穿衣等基本需求,提升为美化环境、增进健康、提升生命质量等更高更多的获得感。

D. 普京12月8日在全俄罗斯人民阵线联邦协调委员会上发言时表示,尽管该阵线成员来自社会各界,但都有着发展国家的共同理想。

 

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中途易辙,把“的”改为“了”。C项,搭配不当,“更高……获得感”不搭配,可将“更高”改为“更强”。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把“尽管”放在“该阵线成员”后面。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荆轲笑武阳                顾:照顾。

B. 诸郎中执                  兵:兵器

C. 秦王还柱而                走:逃跑。

D. 轲自知事不                就:完成。

2.下列对原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持千金之资物:币在古时指书写礼单和泛指修好通聘问的书札礼单和礼品.

B. 乃朝服,设九宾: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C. 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D. 必得契以报太子也:太子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中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长子继承制,女性没有继承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选部分叙述了荆轲借献图之机行刺秦王、失利被杀的过程。

B. 文中塑造了一个沉着冷静、勇敢无畏、舍生忘死的荆轲形象。

C. 侍医夏无且想用自己随身的药囊捉住荆轲,解救秦王。

D. 文中描写了秦王遇刺时惊惶失措、事后惊魂未定的情状。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2)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谭云山和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

1937年在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建成的中国学院,堪称是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它培养了大批中印友好往来的使者和学者,极大促进了中印友好事业的发展,而这一切功绩都和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谭云山。谭云山和高僧玄奘一样,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同之处在于玄奘是“西天取经”,谭云山是“东土送经”。

谭云山是湖南茶陵县人。1924年,他到南洋教书、办报。1927年7月,他在新加坡见到慕名已久的印度“诗圣”泰戈尔,泰戈尔很喜欢这位热情有理想的年轻中国人,就真挚地邀请他去印度国际大学工作。

1928年9月,谭云山来到国际大学,他先在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并研究佛学和印度文化,还开设了中文课程。同时,他不断给国内报刊写文章,介绍印度政局和印度文化。1932年和1935年,谭云山先后完成《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931年,谭云山离开印度。离开前,他和印度朋友商量了一个计划,想多招收几个中国学者到印度,在国际大学办个中国学院,目的在于讲授中文和传播中国文化。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是泰戈尔1924年到中国访问时提出的,当时没有办成,现在这个重任落到了谭云山的肩上。谭云山回国后到上海任教,除了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印度的情况,还不停地为中印文化交流奔波。1933年,在谭云山的多方努力和倡议下,在国民政府和各界名流的支持下,“中印学会”成立。泰戈尔听到这一消息,喜出望外,写信称赞“唯此伟大学会,所以保持两国文化之永远交流”,并提议“宜速即于此间建一中国学院”。

1934年春,谭云山再次赴印,与泰戈尔商谈建立中国学院事宜。10月,谭云山回国,之后用一年多时间,募集到了足够建筑中国学院的款项,购买了10万卷中文图书,募捐到图书约5万卷。1936年,谭云山回到印度,国际大学立即选择了一块最好的位置开工兴建中国学院。1937年4月14日,正值孟加拉新年,中国学院建成并正式揭幕。泰戈尔亲自主持揭幕式,还发表了激动人心的长篇讲话。甘地和尼赫鲁都写信对中国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蒋介石也特地发电报给泰戈尔表示祝贺。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座中国学院可以说是印度国土上的一块中国文化试验田,也可以视为中国在印度的“孔子学院”。学院大楼柜子里的图书都是中文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以汉语为主,直到现在一切都没有改变。

(摘编自孟昭毅《谭云山和东方最最早的“孔子学院”》)

【相关链接】谭云山是个“土包子”出身而最终被人誉为“现代玄奘”的人物,……但谭云山却又不是“现代玄奘”,因为他没有像玄奘那样骑着白马归国,而是在印度“归西”。(谭中《谭云山立志超越的一生》)

1.下列对印度国家大学中国学院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视为在东方最早创办的“孔子学院”,其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

B. 由泰戈尔于1924年提出初步建设计划,后由谭云山主持完成募捐和建设工作。

C. 建成揭幕仪式举办时间特殊,规格较高,中印政要特地来信或来电表示祝贺。

D. 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播,至今仍保留着阅读中文图书、交流以汉语为主的传统。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谭云山富有理想,勇于担当,他为中印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泽被后人,深受赞誉。

B. 出于对泰戈尔的仰慕,谭云山接受他的邀请,从国内辞职来到国际大学教授中文。

C. 谭云山的《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

D. 谭云山倡议成立的“中印学会”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得到了泰戈尔的高度评价。

E. 谭云山一生辗转于国内、南洋和印度,最后却客死他乡,结局悲惨,令人痛心不已。

3.为什么说谭云山是“现代玄奘”,又不是“现代玄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