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发现“套路”和“圈套”还有不同的地方,“圈套”是处心积虑要欺骗别人,千方百计不让人发现,“套路”让人一眼就看穿,一点也不新鲜,无伤大雅,带有调侃的意味。这层意思是来自语素“套”,“套”还有一个“老套”的意思,总的来说“套路”就是“老套”的“圈套”,也骗骗不懂行情的老实人而已。

 

A

则是

往往

其实

/

或可

B

乃是

常常

显然

/

只能

C

乃是

常常

显然

因为

或可

D

则是

往往

其实

因为

只能

 

 

A. A    B. B    C. C    D. D

 

答案:
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关联词语,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题中①处应是“而”,表并列。②处应是“则是”,表转折。③处应是“往往”,表示在主观总结事情或行为动作发生具有某方面的规律性。④处应是“其实”,表示实际情况。⑤处应是“因为”,与前文构成因果关系。⑥处应是“只能”,表示唯一能够之意。由此可得出答案为D。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昉,字显卿,东平汶上人。父汝明,金大安元年经义进士,官至治书侍御史。

昉性缜密,遇事敢言,确然有守,以任子试补吏部令史。金亡,还乡里。严实行台东平,辟为掾。乡人有执左道惑众谋不轨者,事觉逮捕,诖误甚众,诸僚佐莫敢言。昉独别白出数百人,实才之,进幕职。时兵后,吏曹杂进,不习文法,东平辖郡邑五十四,民众事繁,簿书填委,漫无统纪。昉坐曹,躬阅案牍,左酬右答,咸得其当,事无留滞。初,有将校死事,以弟袭其职者,至是革去。昉辨明,复之,持金夜馈昉,昉却之,惭谢而去。同里张氏以丝五万两寄昉家而他适俄而昉家被火家人惶骇走避赀用悉焚惟力完所寄丝付张氏

乙卯,权知东平府事,以疾辞,家居养母。中统四年,参知中书省事。商挺镇巴蜀,表为四川等处行枢密院参议。至元元年,入为中书省左右司郎中,甄别能否,公其黜陟,人无怨言。三年,迁制国用使司郎中。制司专职财赋,时宰领之,倚任集事,尤号烦重,昉竭诚赞画,出纳惟谨,赋不加敛,而国用以饶。

四年,丁内忧,哀毁逾制。寻诏起复,录囚东平,多所平反。七年,转尚书省左右司郎中。九年,改中书省左右司郎中。昉有识虑,损益古今,裁定典宪,时皆宜之,名为称职。十一年,拜兵刑部尚书,上疏乞骸骨,致其事,卒。赠中奉大夫、参知政事,追封东平郡公,谥庄宪。

子克遹,平阴县尹。孙振,秘书著作郎;揆,中书省左司都事;拱,常德路蒙古学教授。

(选自《元史·张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同里张氏/以丝五万两寄昉家/而他适/俄而昉家被火/家人惶骇/走避赀用/悉焚/惟力完所寄丝/付张氏/

B. 同里/张氏以丝五万两寄昉家/而他适/俄而昉家被火/家人惶骇走避/赀用悉焚/惟力完所寄丝/付张氏/

C. 同里张氏/以丝五万两寄昉家而他适/俄而昉家被火/家人惶骇走避/赀用悉焚/惟力完所寄丝/付张氏/

D. 同里张氏/以丝五万两寄昉家而他适/俄而昉家被火/家人惶骇/走避赀用悉焚/惟力完所寄丝付张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台,“台”指在中央的尚书省,出征时随驻地而设立的临时性政务机构称为“行台”,又称行尚书台或行台省。

B. 郎中,是分掌各司事务,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宋代始作为医生的称呼。

C. 丁内忧,指遭遇母亲的丧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

D. 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把官职交还给皇帝,使骸骨得归葬故乡,又称“致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昉遇事敢说话,办事效率高。经历战乱后的东平管辖郡县多,人多事多,账簿文书充斥。他坐镇官府亲自阅览案宗,处理得当,事情没有被耽搁受阻的。

B. 张昉善于甄别人才,管理财税。他能分别有才的和无能的,能公平地废黜和提拔官员。在他的尽心谋划下,国家不增加赋敛,财用却多了。

C. 张昉审案能力强,对法令有见识。他受诏复官后,到东平审查案犯罪状,很多被平反。他增减古今,裁定典章法令,当时都觉得很合适,称他很称职。

D. 张昉孝顺母亲,其子孙各有所成。他代理东平府知事时,曾因需要在家奉养母亲而辞官。 他的儿子和三个孙子虽任职不同,但都成就斐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人有执左道惑众谋不轨者,事觉逮捕,诖误甚众,诸僚佐莫敢言。

(2)昉辨明,复之,持金夜馈昉,昉却之,惭谢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