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许多事情今天看来确实显得离奇;但他们言之凿凿,不由人不相信。

②本届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分为专业组、通俗组、原生态组、乐队组合组、外文歌曲组5个赛组,选手们演唱的歌曲各有特色,曲尽其妙,带动了每一位观众的热情,使现场掌声、尖叫声不断。

③小王大学毕业了,同学邀请他一起下海创业,教授劝说他留校考研,父母则要求他回家乡工作。到底何去何从,小王莫衷一是,不知该如何是好。

④我们只有秉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保持各行各业上下同欲,全社会勠力同心的精气神,才能实现我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标杆省的目标。

⑤“原来只是在电视里看到过甘蔗收割机,没想到今天开眼界了,这个大家伙确实厉害,一台机器顶得近百人干活啊!”亲眼见证了甘蔗收割机的效率,不少村民人言啧啧,赞叹不已。

⑥《诗经•秦风》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蒹葭》,它写尽了人间缠绵悱恻的思念。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①言之凿凿:形容说得非常确实;凿凿,确实。使用正确。②曲尽其妙:曲,委婉,细致;尽,全部表达。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在句中不能用来陈述“歌曲”,属望文生义。③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使用时,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④勠力同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使用正确。⑤人言啧啧:指人们不满地纷纷议论开来。“人言啧啧”中的“啧啧”与“啧啧赞叹”的“啧啧”不同义,非指赞叹。⑥脍炙人口:意指生鱼片和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使用正确。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昉,字显卿,东平汶上人。父汝明,金大安元年经义进士,官至治书侍御史。

昉性缜密,遇事敢言,确然有守,以任子试补吏部令史。金亡,还乡里。严实行台东平,辟为掾。乡人有执左道惑众谋不轨者,事觉逮捕,诖误甚众,诸僚佐莫敢言。昉独别白出数百人,实才之,进幕职。时兵后,吏曹杂进,不习文法,东平辖郡邑五十四,民众事繁,簿书填委,漫无统纪。昉坐曹,躬阅案牍,左酬右答,咸得其当,事无留滞。初,有将校死事,以弟袭其职者,至是革去。昉辨明,复之,持金夜馈昉,昉却之,惭谢而去。同里张氏以丝五万两寄昉家而他适俄而昉家被火家人惶骇走避赀用悉焚惟力完所寄丝付张氏

乙卯,权知东平府事,以疾辞,家居养母。中统四年,参知中书省事。商挺镇巴蜀,表为四川等处行枢密院参议。至元元年,入为中书省左右司郎中,甄别能否,公其黜陟,人无怨言。三年,迁制国用使司郎中。制司专职财赋,时宰领之,倚任集事,尤号烦重,昉竭诚赞画,出纳惟谨,赋不加敛,而国用以饶。

四年,丁内忧,哀毁逾制。寻诏起复,录囚东平,多所平反。七年,转尚书省左右司郎中。九年,改中书省左右司郎中。昉有识虑,损益古今,裁定典宪,时皆宜之,名为称职。十一年,拜兵刑部尚书,上疏乞骸骨,致其事,卒。赠中奉大夫、参知政事,追封东平郡公,谥庄宪。

子克遹,平阴县尹。孙振,秘书著作郎;揆,中书省左司都事;拱,常德路蒙古学教授。

(选自《元史·张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同里张氏/以丝五万两寄昉家/而他适/俄而昉家被火/家人惶骇/走避赀用/悉焚/惟力完所寄丝/付张氏/

B. 同里/张氏以丝五万两寄昉家/而他适/俄而昉家被火/家人惶骇走避/赀用悉焚/惟力完所寄丝/付张氏/

C. 同里张氏/以丝五万两寄昉家而他适/俄而昉家被火/家人惶骇走避/赀用悉焚/惟力完所寄丝/付张氏/

D. 同里张氏/以丝五万两寄昉家而他适/俄而昉家被火/家人惶骇/走避赀用悉焚/惟力完所寄丝付张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台,“台”指在中央的尚书省,出征时随驻地而设立的临时性政务机构称为“行台”,又称行尚书台或行台省。

B. 郎中,是分掌各司事务,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宋代始作为医生的称呼。

C. 丁内忧,指遭遇母亲的丧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

D. 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把官职交还给皇帝,使骸骨得归葬故乡,又称“致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昉遇事敢说话,办事效率高。经历战乱后的东平管辖郡县多,人多事多,账簿文书充斥。他坐镇官府亲自阅览案宗,处理得当,事情没有被耽搁受阻的。

B. 张昉善于甄别人才,管理财税。他能分别有才的和无能的,能公平地废黜和提拔官员。在他的尽心谋划下,国家不增加赋敛,财用却多了。

C. 张昉审案能力强,对法令有见识。他受诏复官后,到东平审查案犯罪状,很多被平反。他增减古今,裁定典章法令,当时都觉得很合适,称他很称职。

D. 张昉孝顺母亲,其子孙各有所成。他代理东平府知事时,曾因需要在家奉养母亲而辞官。 他的儿子和三个孙子虽任职不同,但都成就斐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人有执左道惑众谋不轨者,事觉逮捕,诖误甚众,诸僚佐莫敢言。

(2)昉辨明,复之,持金夜馈昉,昉却之,惭谢而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被誉为“人工智能元年”,关于人工智能即将颠覆人类各种各样工作岗位的预言不绝于耳。人工智能先驱皮埃罗·斯加鲁菲峰在《2017未来媒体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写作是未来媒体十大发展趋势之一。

所谓“机器人写新闻”,实际上是一套程序算法,通过垂直领域开放平台的接口或平台授权,机器人可以快速抓取、生成、发布和推送资讯。尤其在证券交易、体育赛事、地震信息等方面,机构网站提供信息接口,机器就可快速抓取而后生成并推送新闻。

(摘编自张志安、刘杰《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技术驱动与价值反思》)

材料二

2017年8月23日下午,钱江晚报新媒体产品发布会在京举行。发布会上,钱江晚报人工智能记者小冰作为主持人,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共同主持了整场活动,妙趣横生的对话和互动吸引了满场观众的目光。

“人工智能+媒体”到底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一直是业界关注的。将智能机器人引入报社工作,钱江晚报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而事实证明,小冰在钱江晚报的媒体转型中承担了多重角色,并产生了出人意料的影响。

2016年9月,钱江晚报从旗下微信矩阵中,挑选了官方微信、杭州吃货、好摄之友共三个账号进行试水,小冰的任务就是在微信公众号后台与网友互动,回复网友的消息。同时,小冰团队为钱江晚报优先开放了测颜值、测关系、读心术等有趣的人工智能小应用,升级了微信号的活动玩法。从此人工智能微信客服上岗——她24小时在线为你解答问题、陪你聊天,同时她自带流量,受年轻人追捧,说话风趣,还偶尔“卖萌”。数据显示,在小冰入驻钱江晚报官方微信后的第一个月,用户留言数量就从过去的2000条左右上至1万多条,粉丝活跃度与黏性大大提升。

小冰作为机器人记者,她的日常工作之一便从全网收集选题。客户端4.2版本发布后,读者可以直接在“浙江24小时”官方网站的小冰专区里,看到全天候不断刷新的新闻卡片。而小冰直接生成的数百篇新闻成品稿件中,又以“预测新闻”为主要亮点。以2017年奥斯卡颁奖礼报道为例,在颁奖礼开始前,小冰就预测出几乎所有小金人的归属,并写成新闻稿件《机器人记者小冰预测:<爱乐之城>获8座小金人》。小冰最终成功预言17座小金人。背后的原理,是小冰将微软研发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于全网可用数据,挖掘专家和大众的喜好,并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得出预测结果。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内容进行个性化推荐,已被越来越多用户认可。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APP在4.2版本中加入了个性化推荐功能,而承担这一任务的,正是机器人小冰。通过手机用户行为数据,客户端能够告诉小冰用户常规的偏好选择、停留时长、阅读文章比例、是否收藏转发、是否在阅读过程中有过评论、收藏、点赞的意愿。小冰自己也会观察,用户是否偏爱阅读某一位记者的稿件,或者在不同稿件的评论中写了什么。基于以上这些,机器人记者小冰完成了文章特征标记和用户画像勾勒,然后去匹配内容和用户。

(摘编自冯怡、张颖《机器人记者能为媒体做些什么——以钱江晚报“记者”小冰为例》)

材料三

图1:2012-2016年中国报纸、杂志、电视、用户到达率(百分比)和接触时长(分钟)变动表

图2:我国RTB(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亿元)

图3:美国报业与谷歌广告收入对比

(摘自腾讯研究院《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谢幕与重生》)

材料四

人工智能无法给新闻业带来什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突发新闻事件报道的直接事实可以交给机器来完成。比如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历史情况,体育赛事中的比赛结果、参赛队员、比分情况、以往战绩等,这类信息新闻写作机器人可以通过数据抓取和套用板块快速完成。但是,相对复杂的事实以及事实之间的关联,很难被机器所捕捉和分析,因为这些“有意义脉络的事实”需要现场的调查突破、背景的调查分析。以调查性报道为例,机器无法看到表明事实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无法像调查记者一样找到谁施害、谁造假、谁是复杂事件后的作恶者,机器也无法有效获知事实背后被遮蔽的事实并形成基于多重事实的价值判断。

新闻机器人并不能完全具备人类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只能靠现成的数据、设定的程序和固定的模板记性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制造。机器人能呈现关于事实的信息,却无法深度解释事实,尤其针对那些需要掌握专业知识来进行的分析、运用默会知识来总结的经验、依据社会阅历来进行判断,还要靠人来解决。与机器人写稿相比,人的最大价值在于对事实的判断以及对复杂逻辑关系的推理,这是记者创造性的体现,也是机器人所没有的能力。

(摘编自张志安、刘杰《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技术驱动与价值反思》)

1.下列关于互联网对传统新闻业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6年,电视的日到达率为70.5%,较2012年下降了近13个百分点,日均收看时间也减少了半个多小时,相比报纸和杂志,电视的用户流失量较多。

B. 网络广告份额持续走高,新型的网络广告模式不断兴起。我国RTB广告市场规模不断提升,从2012年的2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12亿元,发展速度惊人,同比增长率在迅猛增长后,回落也迅速,这反映,广告商对网络广告的重视和依赖在逐年降低。

C. 从2012年到2016年报纸、杂志、电视的用户到达率和消费时间双双下滑,传统新闻业正面临用户大量流失的境况。

D. 谷歌广告收入在2011年全面超过了美国报业的广告收入,可见,美国报业发展面临着销量下滑的困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机器人写新闻”,是机器人通过数据抓取和套用板块快速完成新闻写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让机器完成对新闻事件深度的调查。

B. 机器人小冰作为人工智能微信客服,24小时在线为用户解答问题、陪用户聊天,同时她自带流量,受大众的追捧。

C. 机器人小冰无论是“预测新闻”,还是对新闻内容个性化推荐,都需要网络大数据的支持。

D. 人工智能可以带来动态新闻却无法揭示真相,因为真相并非简要事实,而是掩藏在事实背后的复杂事实,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职业记者调查者的角色。

E. 机器人小冰将微软研发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于全网可用数据,挖掘专家和大众的喜好,并通过不断优化算法的方法,成功预测了2017年奥斯卡奖项所有“小金人”的归属。因此,人工智能预测新闻具有前瞻性和准确性。

3.请结合上述材料,概述人工智能给新闻业带来的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渐 渐

朱以撒

空无一叶的九重葛,整个冬日在寒风中抖瑟。近日发现有星点紫红色的叶芽从枝条的骨节探出,每一日都非常微弱地发展。与此同时,朋友赠送的洋兰,细细地看,正在敛约着极盛时刻的嫣红,细微地走向它的反面。这两种走向,因为太细了,往往让人浑然无觉。

正常的生长或者凋零,都是在难以分辨中进行的。在叙述这种进展程度时,我经常运用两个字——渐渐。

一滴融入了清水的墨,坠落在白色宣纸上会有多大,效果如何,一般人是难以言说的。有的人挥毫时左手总是攥着一团卫生纸,墨一入纸,便飞蛾扑火般地敷上去,吸干。于是右手不断地写,左手不断地吸,一眼可见手头功夫的匮乏。同时,左手这个寒酸的动作与优雅的右手难以匹配。我习惯了墨汁垂落,宣纸柔软承露般地接住它的圆润,然后缓缓化开。其向着外围扩散的模样毛茸茸的,内浓外淡,内黑外白,非人工可以合成。搁笔后挂起,品一盅茶后再去看看,晕化恰到好处,比挥毫时刻多了一些水乡气息。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

深沉的夜色里,宁静中传来更夫的脚步声,还有低沉的梆声。好像时间是由更夫带来的,由他来向梦中人传达时间的进度。在一个缺乏钟表的年份,更夫出现,在深夜里,替人守时,使梆声飘入睡意里。夜,在渐渐中流转。那些赶早的人满怀感激,起身收拾行囊,穿过夜幕渐淡阗寂的街巷,悄悄地消失在远处。不少旧日的文本都展示了这个情节,甚至由更夫把夜间许多叙事的残片缝缀起来,让深沉的夜晚有一些动感——在更夫的步履下,舒缓的、浸润的青石板路面上,共同地流露出连绵的湿意。

一位小姐倚在临街窗旁,右手执一柄描花纨扇,正朝窗外张望。街面上耍把戏的正在调遣三寸不烂之舌,寻常话语一经渲染,灿若桃花。小姐渐渐笑了,很平和。她把手抬起来,让纨扇更近于自己的脸庞,一旦笑颜大展,纨扇已经遮掩了春色。春色三分毋须多,泛滥起来就不那么可爱了。像一夜秋风凌厉,打落万千叶片,这与我偏重于渐渐的心理相违。有的黄叶就能生出一些美感。它是先落下两片,再落下两片。一点点地递进,含蓄文雅,有一种长调般的韵味。让人端详着树顶,晚秋正在缓步移近,天空在落叶的疏朗中渐大,这个秋天才算是一步一步被拥有了。

孩子渐渐地长大了,长辈渐渐地老去,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进展,由小到大,由壮而衰。老子是不看好强壮的,物壮则老,他说。在他眼里,人最好不要长大,永远地柔、弱,这样就有无限生机。生活慢下来时,孩童说着稚气无忌的话语,无知以至无畏。疏离了天性,超常地精明有心计,善于察言观色,在我眼里,这样的孩童就让人讨嫌了。我读到几幅儿童书法,笔下老到,甚至老气横秋,心里就十分惋惜。在这个变数很大的空间里,没有多少人乐意那么长久地等待。一粒花蕾,不要急于让它成为一朵花。生活的节奏在看不见的地方支配着我们的手脚呢。

主人从草地上觅食的鸡群里挑了一只芦花色的公鸡,作为款待客人的佐食佳肴。从炖罐里飘出来的肉香,让人贯串起放纵奔跑于田畴地角、花径草丛中正常生长的过程。从出壳到长成,完全是自然而然的积累,允许生长的缓慢。主人安时处顺的生存观,显然有过人的耐心。我们在口舌感到快感的同时,还有一种美感,渐渐递增起来的美感。

像自然草木那样,渐渐地生,渐渐地长,渐渐地枯黄;像自然四季那样渐渐地来,渐渐地渗透,渐渐地转换。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九重葛与洋兰让人浑然无觉的两种截然不同生长走向写起,显示出作者是个生活的有心人,也引发了下文关于渐渐的思考。

B. 本文思路开阔,今古相接,由物及人,形散神聚,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渐渐”的感悟与思考。

C.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第三段,将有的人书法手头功夫的匮乏、书写动作的不协调和“我”老练娴熟的书写、悠然自得的心态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自己书法的自信。

D. 作者善于借生活片段来表达情感,如老到乃至老气横秋的少年书法,既表现出对少年的惋惜,也包含着对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

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请简要作答。

3.“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渐渐”的哪些场景?请分类概括,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场景组织到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