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台湾媒体消息,12月14日,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在台湾高雄辞世,享年90岁。

新华网

材料二:

余光中先生走得有些遗憾。他曾说:“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今天,诗人溘然长逝于海岛,长江黄河若有知,应会为他歌一曲。

人民日报《余光中的江河深处》

材料三:下面是余光中先生接受澎湃新闻的一段采访(有删改):

澎湃新闻:但是大家喜欢的还是你那些抒情、浅显得诗文。

余光中:这是我写作的一面。我的有些诗文比较深,但对那些真正前卫的朋友来说,这也算不了什么前卫。有的时候,我任其自然,用最单纯的语言写最单纯的意念。最典型的一首就是《台东》:“城比台北是矮一点/天比台北却高得多/灯比台北是暗一点/星比台北却亮得多/街比台北是短一点/风比台北却长得多”。台东大学把这几句话拿去刻在了墙上。我觉得雅俗共赏是一种乐趣。有人要我写点诗做实用,我大半也认为是一种挑战。作为一个诗人,不要老是埋怨这个社会不读诗,不需要诗。问题是,社会需要你的时候,你能提供什么服务。在铅笔上,在运动衫上,我都把这种事情当做挑战。诗可以实用,可是别商业化。“中山大学”2000年过20周年校庆时他们要我为校庆题两句话,我就写:“20岁的活力,2000年的新机”,他们就印在T恤衫上。垦丁公园里也做环保袋、运动衫,上面的题词也有我的。古人是到处写诗的,写在旅馆墙壁上,写给歌伎。

澎湃新闻:听说你很喜欢鲍勃·迪伦和琼·贝茨?

余光中:我对媒体和朋友讲,除了我的家人之外,还有一些精神上的家人,比如凡·高,我还翻译了一本《凡·高传》;还有一个家人就是王尔德,我翻译了他很多东西;还有就是披头士,他们曲高和也众,充满了自信。他们藐视社会但并不捣蛋,歌词也很有深度,比如《Let itBe》等。

澎湃新闻:大陆读者对你的认识只是一个面向的余光中,那个乡愁的、抒情的、课本上的余光中。这是否有点遗憾?

余光中:深入了解我的人是不多。我开玩笑说,粉丝不嫌其多,知音也不嫌其少。这个情形也很正常。那天和孙甘露(注:上海作家)对话时,有一句没有说,我当时说到读古典诗的作用,其实我还想说,中国的小说家一定要会写诗,比如《三国演义》里“有诗为证”,《红楼梦》里更不用说了。以前,小说和诗是不分的。

澎湃新闻:从那天和孙甘露的对话中看得出,你最推崇的还是中国古典文学。

余光中:我觉得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还是中国古典的诗文。胡适当时就讲:要有国语的文学,先要锻炼文学的国语。意思就是说,白话文文学也不能够大白话写来写去。所以我写诗写文,都酌量用点古典的好处,这样比较耐读一点。因此,在民进党执政的时候,他们要把国文课中的文言文锐减,把《论语》、《孟子》变成选修课,我就写了很多批评文章,好几个回合过招。很幸运,媒体站在我这边。那个“教育部长” 杜正胜是许倬云(注:台湾历史学家)的学生,本来就研究中国古代史的。

1.阅读材料三,选出对原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余光中先生认为现代社会对诗是有需求的,只是诗人的创作不能实用,没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B. 从访谈中我们能看得出,余光中先生对艺术涉猎极为广泛,不仅是诗歌,还有绘画、音乐均有所成就。

C. 大多数的读者喜欢余光中先生抒情、浅显得文章,大陆读者对余光中先生的了解也仅限于《乡愁》,对此,余先生认为,他个人的诗文创作也有较深的,但深入了解他的人并不是很多。

D. 余先生对中国古典的诗文情有独钟,他说过:“要有国语的文学,先要锻炼文学的国语。”所以他对刻意的在自己的诗文中斟酌古典诗文的用词。

2.根据上面三则材料,下列敬献给余光中先生的挽联哪一项是不合适的

A. 异居为异客,梦断家山,读到乡愁空哽咽;天路到天堂,魂归故里,算无船票自徘徊。

B. 两岸心头,乡愁一缕寻滋味;此生注脚,艺德九旬泽大荒。

C. 光照千秋,中兴伟业,两岸共圆梦; 情融万载,赓续乡愁,九州同挽余。

D. 先生溘逝,白鹿还原真世事;长者永存,黄泉不复大文豪。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如果让你为余光中先生写一篇悼词,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写作,请列出你的写作内容要点。

 

答案:
1.C 2.D 3.①余光中去世的时间和地点 ②评价余光中的爱国情怀 ③评价余光中在文学方面的贡献 ④评价余光中在其他方面的贡献 【解析】 1.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阅读材料三,选出对原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余光中先生认为现代社会对诗是有需求的……”有误,材料三第二段说“作为一个诗人,不要老是埋怨这个社会不读诗,不需要诗。问题是,社会需要你的时候,你能提供什么服务”,从文中来看,只是说不要埋怨,并没有否定这一社会现象。B项,“还有绘画、音乐均有所成就”有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提到余光中诗歌创作的成就,而其他成就文章中没有体现。D项,“,他说过:‘要有国语的文学,先要锻炼文学的国语’”错误,从文中来看,“要有国语的文学,先要锻炼文学的国语”一句,是胡适先生所讲,并不是余光中所言。 2.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根据上面三则材料,下列敬献给余光中先生的挽联哪一项是不合适”,考生要关注题干的要求,要依据“三则材料”的内容来判断“挽联”“不合适”的一项。D项,“先生溘逝,白鹿还原真世事;长者永存,黄泉不复大文豪”,此副挽联中提到“白鹿”,由此可以联系到《白鹿原》,而《白鹿原》为陈忠实的代表作品,故悼念的对象应是陈忠实。A项,“异居为异客,梦断家山,读到乡愁空哽咽;天路到天堂,魂归故里,算无船票自徘徊”,“异居”“异客”是指余光中身居台湾、远离故乡,《乡愁》是余光中的作品,“船票”是《乡愁》中的意象。B项,“两岸心头,乡愁一缕寻滋味;此生注脚,艺德九旬泽大荒”,“两岸”指台湾和大陆,《乡愁》是作品,“九旬”是年龄;C项,“光照千秋,中兴伟业,两岸共圆梦; 情融万载,赓续乡愁,九州同挽余”,“两岸”“乡愁”等都是标志。由此可以判断ABC三项都适合。 3.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如果让你为余光中先生写一篇悼词,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写作,请列出你的写作内容要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同时考查学生实用类文本(悼词)的写作要点。悼词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要点明悼念对象,通俗介绍其生前身份、简历、因何逝世、逝世时间、终年岁数等。要扼要地介绍逝者生前的事迹,突出其对社会的贡献,恰如其分地评价其一生。要对逝者表示哀悼,并勉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做好工作来纪念逝者。材料一中说“12月14日,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在台湾高雄辞世,享年90岁”,这里介绍了人物去世的时间和终年岁数;材料二中“今天,诗人溘然长逝于海岛,长江黄河若有知,应会为他歌一曲”,这是以余光中的话来展示人物的爱国情怀;材料三中涉及余光中的诗歌创作,除此之外余光中在其他方面也有贡献,故写作悼词时,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愁的文化表达

邹广文

①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但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大的历史节奏是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跃升。现代性的逻辑风靡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消弭了。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或确切地说――乡愁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

②诚然,思乡、怀乡之情古已有之。翻开中华文化史我们会看到,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但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

③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路,甚至伴随人的一生挥之不去。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所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而无法自拔。而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所指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④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诗人北岛的著名诗句“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体现的便是对我们生命的安定之所、生命根基的找寻与眷恋。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它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所表达的就是台湾同胞期盼结束海峡两岸人为阻隔、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思乡情怀。

⑤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原因何在?笔者以为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莫如说,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记起“我从哪里来”,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节选自《光明日报》)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乡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愁是一种抗拒标准化、理性化生活的最恰当方式。

B. 乡愁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以及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C. 乡愁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

D. 乡愁是一种追忆、留恋和缅怀逝去生活的消极怀旧。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首先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乡愁加以阐释,然后分析了全球化时代的生活特点和人们的内心诉求,最后总结了乡愁对现代人的作用。

B. 第二、三段在回溯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乡愁对于现代人的特别意义,接着从文化记忆的角度做了阐释,然后通过对比概括了文化乡愁的内涵。

C. 第四段承接上文,明确乡愁的产生根源,用“距离产生美”加以印证,接着引用北岛的诗句,论述乡愁文化认同、凝聚人心的内涵及作用。

D. 最后两段联系现实,从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这一现象入手,分析了它所折射的社会问题,进而指出乡愁的现实意义。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因为工业文明的跃升,人们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导致文化个性消弭,乡愁便与人类现代化结伴而行。

B. 对于处在工业化文明的现代人来说,“乡愁”已经与传统文化记忆中古人的乡愁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了。

C. 当下,随着现代社会人们涌入城市,人与人心理距离的疏远,正是因为乡愁被重新唤醒,人们才获得了渴求的温暖与安慰。

D. 人的社会行为急需“文化身份”的确认,在乡愁中,人们只有找到自己的“身份”,才能找到自我。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②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③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④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⑤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甚善,我固当

(2)尔植,督尔获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故吾不其长而已

A. 伤害    B. 妒忌    C. 妨碍    D. 祸害

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故且怠

A. 生病    B. 困苦    C. 贫困    D. 怨恨

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旦暮吏来呼曰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B. 故乡人号“驼”           以子之道,移官理

C. 以致性焉尔               以金笼进上,细疏

D. 而木之性日离矣           覆之掌,虚若无物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6.本文题为《种树郭橐驼传》,为什么还写到了她植者和长人者?请作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