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2月14情人节送礼物,愚人节搞怪、万圣节恶作剧、圣诞节狂欢……这些洋节越来越多地走进国人的生活,乃至成为大众消费的集体盛宴。

材料二:作家冯骥才曾说“我们不应该拒绝情人节和母亲节。那些外来的节日,不是大大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文化吗?然而,我们更不能丟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自己文化的生日。”

材料三: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拖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全面理解上述材料,选好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料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
传统节日意义之我见 过中秋,我听到“花好月圆人团圆”的殷切期盼;过端午,我听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不朽忠言;过七夕,我听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悠悠大国,千年历史,沉积下的节日文化应烙印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在社会不断高度发展的今天,吃饺子不再是奢侈,然而有几家人能够在平日里吃上一顿团圆的饺子?古人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痛苦,现代人也有着“三八”“六一”“九九”,留守部队的无奈。可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不会改变,对团圆的渴望不会改变。而春节、十五等诸多节日,承载的正是无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中那纯朴的希望与祝福,是对爱与美,对自由与幸福的肯定与追求。 也许很少有人能吟诵出《离骚》中的赤胆忠心,但年年的粽子,岁岁的龙舟,却让我们看到了纯朴的劳动人民对忠诚与善良的追求…… 也许很少有人会在中秋夜对月吟诗,但年年的月饼,流传千古的传说,却让我们看到了纯朴的劳动人民对自由与幸福的追求…… 也许很少有人会相信牛郎织女的神话,但年年的歌颂,哀转千年的绝唱,却让我们看到了纯朴的劳动人民对真爱的追求…… 在价值观念不断发展的当代,这种对美的追求不该改变;在物质资源不断进步的今天,这种纯朴的风尚不该改变…… 然而,习惯了日日张灯结彩的我们何曾体会到“云街灯火闹儿童”的欢乐?习惯了机车旅行的我们又怎能了解重阳日登高的心情?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我们又如何亲见“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场景。 我们的节日不是酒桌上的觥筹交错,更不该变成闭目独享的难得假期。几块月饼代表不了中秋,几个粽子代表不了端午,几顿饺子代表不了春节。没有亲人的陪伴,忽视了每个节日所体现的精神,过节与平日又有什么差别? 更有甚者,提起情人节就是2月14日,到了圣诞节竟比过年还要兴奋,我们甚至不明白那些“洋节”的内涵,就盲目跟风,摒弃了中国传承千年的经典,丧失了原有的质朴之心。 可以和亲人团聚,粗茶淡饭又怎觉辛酸;可以留下团圆的记号,几张相片又怎显单薄?真正从心底里热爱我们自己的节日文化,回归最本真的爱与信仰,传统又怎会被时代遗忘?让我们怀揣本心过好每个传统节日,让中国的节日文化永远传扬。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本次作文给了三则材料。首先,阅读材料,看材料讲了什么。材料一是说洋节,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走进国人的生活,乃至成为大众消费的集体盛宴。材料二是说作家冯骥才对洋节和我国传统节日的看法以及理由:不该拒绝情人节和母亲节,因为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文化;更不丟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生日。这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材料三是说国家要求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审题指导:一是确认话题含义。话题是“传统节和洋节”,根据材料提示可知,话题重在对过传统节日的态度上,所以立意必须围绕这种现象展开。材料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材料对过洋节这种现象持辩证态度,作文立意应该与之保持一致。可以用以下几个问题来开启思路:重洋节轻传统节日有何具体表现,其根源和实质是什么,有什么危害。传统节日有何价值和意义,怎样才能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等等。辨证分析问题这个话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关系话题,对洋节不可全盘否定和全面批判,应合理取舍,剖析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对本国文化的淡漠;对外来文化的盲从。所以洋节可过,但要适度,毕竟浪漫轻松只是生活的点缀;传统节日虽土,但内蕴深厚,文化传承责无旁贷。二是变话题为问题 1、怎样的背景产生这样的风气?2、如此“重”下去,我们将失去什么?3、对“土” 节和“洋”节我们该持什么态度?4、“土”节有什么传统意义?5、这种心态仅仅是节日的轻重吗?三是题目示例:1、“洋”节可过不可过“火”2、月是故乡明3、情人节里说情感4、一曲清流万古新5、归来吧,中国节6、由“假洋鬼子“想到的。
推荐试题